青島海關與企業ERP聯網 打通關企數據對接「最後一公里」

半島網 發佈 2020-06-17T18:44:18+00:00

海關關員打開一個作業系統,輕點滑鼠向企業發送了核查指令,10分鐘後,企業ERP中的數據便通過網際網路傳回了海關,系統自動完成了數據的抓取、傳輸、物料清單轉換、庫存核算比對等工作。

半島記者 李紅梅

十幾米高的貨堆,上!室外接近40度,冷庫內零下20多度,進!生產線上幾百上千種商品,盤!……傳統的稽查模式下,海關關員不管颳風下雨,都需要準時駕車出發奔赴企業開展實地稽查工作。「車輪上的稽查」是大家對傳統稽查工作的印象,也反映了海關稽查人員工作的艱辛。

「『盤庫』是指海關對保稅加工、保稅倉儲企業的料件庫存進行清點核對,是稽查工作的重要手段。由於需要稽查核對的內容比較多,有時候對大型企業的盤庫會連續幾天,而盤庫之後還面臨對海量數據、表格的核算和比對工作。」青島海關稽查處核查二科孫堅介紹說,為了節省時間,減少盤庫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盤點人員「奔跑」在企業的各個倉庫之中,「盤庫」被笑稱「跑庫」。

不過,近日海關對煙臺富士康科技集團開展的核查盤庫作業卻是另一番景象。海關關員打開一個作業系統,輕點滑鼠向企業發送了核查指令,10分鐘後,企業ERP(製造行業物質、資金和信息等資源集成一體化的企業管理軟體的統稱)中的數據便通過網際網路傳回了海關,系統自動完成了數據的抓取、傳輸、物料清單轉換、庫存核算比對等工作。「『網際網路+』作業模式下,盤庫核查周期由以前的幾個工作日縮短為幾分鐘,大幅提升了海關監管效率。」海關稽查組成員於健波說,保稅庫存監管也由以前的抽查變為對庫存的100%盤查,系統自動整理核算實際庫存數據,減少了海關下廠次數約50%,縮短了海關核查盤庫時間70%以上。

海關關員通過企業ERP數據智能分析系統向企業發送核查指令

這一作業系統,就是青島海關研發的企業ERP數據智能分析系統。這一系統自2018年起開發,採用實時對接企業系統、智能分析生產數據等信息化手段,實現了全程無需現場作業的「無介入」式「網際網路+稽查」。

為響應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要求,提升監管智能化、精準化水平,青島海關加強新技術研究,全力推進大數據應用,探索應用ERP聯網輔助監管,加快構建權責明確、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科學高效、寓管於服的監管體系。通過科技改革,海關持續優化企業通關環境,使企業充分享受到改革的政策紅利和信息化的科技紅利。青島海關二級巡視員孫加林說:「開發這個系統的目的就是讓科技代替人力,打通關企數據對接『最後一公里』,通過對企業大數據和不同環節海關操作信息的順勢留檔,改變原有的人工盤點、比對模式,同時實現作業效率、精準度以及數據真實性的三項提升。」

由於全過程無人員接觸、無人工對數據干預、對企業實現零干擾,系統上線以來產生積極作用,獲得企業好評,尤其是疫情期間通過系統作業模式的優勢更加明顯。

「我們很早就開始與海關實行數據聯網,在這種模式下,海關係統能夠跟我們企業的系統進行無縫對接,讓傳統的實地核查變成可以遠程開展的『無介入』式核查,避免了疫情期間人員聚集。」煙臺富士康關務負責人何長清稱,受益於這一模式,每次可為企業節省人力等成本約10萬元,並且企業無需停工盤點,整個核查過程不會對企業生產經營造成任何影響。

此外,這一模式還實現了通過技術改革完善企業內部管理,協助企業合規經營。傳統經營模式下,企業部門人員各司其職,關務人員一般不掌握生產、庫存等情況,只能被動接受海關檢查,而生產管理人員往往不了解海關政策規定,因企業部門間溝通配合不暢或自身監管不力等原因,有時造成了數據差異,進而會產生涉稅等違規現象。

「在與海關係統聯網過程中,逐步實現海關監管的要求。我們現在要求企業關務人員必須對生產現況認真了解,及時發現不規範的情況並提出整改方案,通過聯網實現的數據共享,按周、月、季度來分析差異,查漏補缺,儘量避免減少保稅貨物違規事件發生,從而有效規避風險,及時客觀反映出企業自身管理工作。」現代威亞購買開發部部長賀豐林說,與海關的聯網,也促使企業完善自身系統,在海關監管模式下進行合規運營。

據統計,青島海關目前已完成與34家企業ERP聯網,通過系統開展「網際網路+稽查」作業,抓取傳輸並核查企業數據50餘萬條,完成對2330項共計3萬餘種保稅料件的盤核工作。下一步,青島海關將通過多種方式繼續加大該項改革的宣傳推廣力度,使更多企業享受改革的紅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