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是煎餅故鄉!最早竟是源自諸葛亮之手!?

nownews 發佈 2012-06-28T09:56:00+00:00

煎餅是用麵粉和成糊糊烙出來的又酥又脆的薄餅。它創制的確切年代,現已無從查考。但有關煎餅的傳說,則可追溯到三國時期。傳說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初,兵少將弱,常被曹兵追殺。一次被圍在山東沂河、沭河之間,鍋灶盡失,不能做飯,將士飢餓難耐。諸葛亮便讓伙夫把玉米面和成糊糊,放在銅鑼上攤平,再置於火上烙烤,烤出又香又



煎餅是用麵粉和成糊糊烙出來的又酥又脆的薄餅。它創制的確切年代,現已無從查考。但有關煎餅的傳說,則可追溯到三國時期。傳說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初,兵少將弱,常被曹兵追殺。一次被圍在山東沂河、沭河之間,鍋灶盡失,不能做飯,將士飢餓難耐。諸葛亮便讓伙夫把玉米面和成糊糊,放在銅鑼上攤平,再置於火上烙烤,烤出又香又脆的薄餅。將士食後士氣大振,終於殺出重圍。此法傳至民間,百姓便用鐵鏊代替銅鑼,烙出了賴以活命的煎餅……。

在煎餅的發源地泰安,唐朝時就已經有了煎餅。根據齊魯晚報報導,相傳黃巢起義軍駐扎在泰山,當地百姓就曾以煎餅勞軍。1967年,泰安郊區羊樓村範家老戶拆除舊屋時,在屋牆內發現了一份明代萬歷年間的分家“契約”,上面寫著“鏊子一盤,煎餅二十三斤”。由煎餅和攤煎餅的工具在家產中所占位置,可以推想到在四五百年前的明代,煎餅就已是泰安百姓的主食了。
煎餅不但百姓喜愛,一些名人也對它情有獨鐘。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說:“山東孔藩台(布政使)家製薄餅,薄如蟬翼,大若茶盤,柔嫩絕倫。”“吃孔方伯薄餅,而天下之薄餅可廢。”袁枚所說的薄餅,就是山東煎餅。他認為這種薄餅“薄如蟬翼,柔嫩絕倫”,又好看又好吃。有了它,天下所有的薄餅都可以廢掉不要了。

清代大文學家蒲松齡長期生活在民間,深知“煎餅之有裨於民生,非鮮淺也”,懷著深厚感情寫了一篇《煎餅賦》,生動地描述了煎餅的歷史演變、製作過程以及當時百姓的食用狀況等,為研究民間飲食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他筆下的煎餅,樣子是那樣美:“圓如望月,大如銅鉦。薄似剡溪之紙,色似黃鶴之翎”;味道是那樣好:“三五重疊,炙烤成焦,味鬆酥而爽口,香四散而遠飄。”吃上它,又能充飢,又能養生:“晨一飽而遠幕,腹殷然其雷鳴。備老饕之一啖,亦可以鼓腹而延生。”蒲老先生對煎餅一往情深,真可謂煎餅的鐵桿知己!
另一位對煎餅倍加推崇的,是民國年間的抗日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他在泰安隱居期間,不但愛吃煎餅,還把煎餅稱作“抗日餅”,極力提倡用煎餅做軍食,供應抗日前線。他曾深情地說道:“資本主義國家的軍隊,戰時吃的是餅乾、罐頭。
 
我們國家窮,吃不起。饅頭、大餅易腐,不好儲存。在戰地生火做飯,又容易暴露目標。只有煎餅既久而不腐,又省錢,且容易攜帶。而製作煎餅用的原料,又是大陸盛產的玉米、高粱、小米、大豆,最適合大陸的情況了。”他還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一本《煎餅——抗日與軍食》的小冊子,詳細介紹了製作煎餅的原料、方法和煎餅的營養價值等,並親手將這本書送給蔣介石,請蔣批轉後勤部門推廣使用。
對于煎餅的“功勞”,民間還有許多傳說,其中較著者是用煎餅搞外交:三國時期,諸葛亮在赤壁大戰前出使東吳,孫權設宴款待,周瑜作陪。宴席上南北大菜齊備,足顯東吳之富足。開宴時,周瑜將江東的特色菜都放在孫權面前,以示固守江東之意,孫權也會意地笑望諸葛亮。諸葛亮命從人取來煎餅,將其餘菜肴卷入餅中食之。周瑜大驚:“先生欲席捲天下乎?”諸葛亮笑答:“江東獨存。”孫權也取一張煎餅,捲入除川菜以外的菜肴而食,並與諸葛亮會心地哈哈大笑。從此,雙方聯合起來,大敗曹兵。對此典故,唐代武則天的謀臣徐有功(山東臨沂人)曾寫詩贊道: 

滾滾長江雖天塹,
怎擋百萬虎狼兵。
若非煎餅合吳蜀,
天下早已歸曹公。
以上傳說,雖是閭巷閒話,於史無據,但也從另一側面反映出煎餅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