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車廂論英雄:張作霖品評六位民國人物

文史博物苑 發佈 2020-06-18T11:55:58+00:00

千百年後,又有另一位梟雄人物,在火車上品評天下英雄,這便是「東北王」——張作霖。然而對復辟這類事情,張作霖雖讀書不多卻看得明白,正如其對美國學者孟祿所說:「說我要復辟,那全是報紙放屁,我張作霖在前清是個小小的武官,並沒受過什麼浩蕩皇恩,我又何必復辟,而且就使令前清於我有恩,世界的潮流也不能不看一看。

話說梟雄鼻祖曹操,曾與劉備有一段"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千百年後,又有另一位梟雄人物,在火車上品評天下英雄,這便是「東北王」——張作霖。

1925年4月,曹汝霖奉段祺瑞之命,赴奉天請張作霖來北京議事。初見張作霖,曹汝霖感覺真實的張作霖與想像中的頗為不同:這位東北大帥"身軀不高,聲亦不大"非但沒有赳赳武夫之氣,還頗有些儒雅氣質,"北人南相,絕不像長白山出身之健兒"。

說明來意,張作霖爽快的答應明天上午一同赴京。登車後,因車廂中只有他們二人,張曹開始閒聊,遂展開了一段張作霖火車論英雄的對話,被曹汝霖寫入了《一生之回憶》。

那麼,張作霖心中的英雄到底是誰呢?

在張作霖心中,最推崇者為袁世凱。

他說:只有項城的能力智力,能統一中國,惜誤於群小忽起帝制運動,中道而殂。……對趙次老說:旗人中有此遠大眼光者很少,惜缺乏時代知識。

袁項城、趙次老,這兩位是張作霖的領導,項城是袁世凱,趙次老指的是清末東三省總督趙爾巽。

袁世凱

張學良曾說,父親對袁世凱崇拜的不得了,認為袁世凱是當時最有能力的人。不少文章曾將兩人的關係描述的非常緊張,一個充滿戒心,一個裝傻充愣,說當年張作霖去北京見袁世凱,為了打消袁世凱的戒心,包下八大胡同自毀聲譽,面見袁世凱的時候還裝鄉巴佬東瞅瞅西看看。

然而此說法張學良並不認同,但卻表述另一個版本——說父親去北京見袁,談完事情要走的時候,袁世凱將貂皮大衣送給張作霖,張作霖受寵若驚,以至於不敢接受。袁世凱解釋道:你北方很冷的,這是我平常穿的,張才接受了大衣。這件大衣就如同偶像給粉絲的禮物一般,張作霖非常珍視,後來還將貂皮大衣送給了張學良。因此,張學良常說"我還有一件貂皮大衣呢"(戲稱自己很富有)。

當時的張作霖只是一個師長,袁世凱卻用心籠絡,或許真的令張非常感動。然而對復辟這類事情,張作霖雖讀書不多卻看得明白,正如其對美國學者孟祿所說:"說我要復辟,那全是報紙放屁,我張作霖在前清是個小小的武官,並沒受過什麼浩蕩皇恩,我又何必復辟,而且就使令前清於我有恩,世界的潮流也不能不看一看。現在世界政治的趨勢,還允許由共和變為君主嗎?"張作霖又對袁世凱受蠱惑稱帝倍感可惜。

趙爾巽

生於鐵嶺的趙爾巽是漢軍旗人,字次珊,因此張作霖稱為"次老"。張學良說"我父親沒有怕的人,他就怕趙爾巽,就趙爾巽能說他。"

趙爾巽曾久任封疆大吏,辛亥革命時任東三省總督,正是由於在辛亥革命時,東三省總督趙爾巽調兵,張作霖開始入駐奉天,奠定了張作霖稱霸東三省的基礎。清末的旗人高官大多昏聵無能,而趙爾巽卻頗具見識力推東三省新政,對東北近代化很有貢獻。趙爾巽於民事訴訟與吏治頗有研究,著有《刑案新編》《趙留守攻略》。民國初年,致力於編修《清史稿》。不管是在清代還是在一群遺老遺少中,也確為旗人中有眼光者。

趙爾巽老來得一獨子,取名趙天賜(即趙世輝),曾為獨子向張作霖提親,卻被拒絕。按說張作霖給女兒找的夫婿都是官員之子,尚在政界有影響的前東三省總督來提親,應該符合張作霖擇婿標準。難道是張作霖發達了忘恩負義?還真不是,張作霖其實是覺得高攀不上——女兒管趙爾巽叫爺爺,就應該叫趙天賜叔叔,兩家結親不合適,實際上仍是對趙爾巽敬畏有加的體現。

張學良說:"不久啊,這個趙次帥就病故了。我父親非常難過,為這件事情難過,說了好幾回。他說我呀,真覺得對不起他,好像我闊氣了,他想求婚我沒答應。我怕他誤會,好像這事情我不肯。我不肯的原因不是為別的,就是因為輩數。"後來張學良當家,安排趙天賜與三妹張懷瞳見面,才成就了這段好姻緣,是張作霖女兒中最幸福的。

對於合肥謂:他雖然有剛愎之性,但用人不疑,對人誠實,不用權術,故門生故舊人才眾多,無一不樂為之用,惜過信又錚。又錚之才,勝於宇霆,唯鋒芒太露,反有時為合肥之累。

段祺瑞

合肥指的段祺瑞,生於安徽合肥,所以稱"段合肥",北洋三傑之"北洋之虎",皖系軍閥首領。段祺瑞曾經三造共和,但又迷信武力統一導致戰亂不止。"對人誠實"確實是段祺瑞的優點,段曾直言相勸袁世凱不要稱帝,而不是陽奉陰違看熱鬧。縱觀段祺瑞用人,倒不見得多高明。

張作霖此次進京就是要見段祺瑞,夸段祺瑞會用人,門生故舊樂為之用,似乎有恭維曹汝霖的意思。但手下大將"又錚"確實是難得的人才。

徐樹錚

"又錚"是徐樹錚的字,有"小扇子"之稱,因1919年收復外蒙古維護了國家主權而聲名遠揚。段祺瑞非常倚賴徐樹錚,小徐也忠心於段祺瑞,但恃才傲物,給段祺瑞製造出不少一些棘手的難題。

比如,自作主張擅殺馮玉祥的親戚兼老上司陸建章。張作霖說徐樹錚"唯鋒芒太露,反有時為合肥之累。"發生在4月,就在同年12月,徐樹錚就被馮玉祥所殺以報其殺陸建章之仇,年僅45歲。不得不說張作霖看的準確。

但看別人看得清,張作霖又何嘗不是如段祺瑞一樣迷信武力統一,一樣的倚重才華不如徐樹錚的楊宇霆。號稱"小諸葛"的楊宇霆與徐樹錚同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私交甚好,同樣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也同樣性格跋扈、鋒芒太露。

正是當年徐樹錚將北洋政府購買日本軍火的消息透露給了楊宇霆,導演了奉系"秦皇島截械"才令張作霖羽翼頗豐,也促使段張結成聯盟。當年殺陸建章,楊宇霆也在場且表示支持。大概令張作霖想不到的是,日後楊宇霆也同樣因為鋒芒過露,為其子張學良不容而被殺,此時楊宇霆也不過44歲。

東海則謂:有容人之量而短治現代之才,他的學問深,但理論不切於時事,也許我們沒有他的學問,故不易了解。對黃陂謂:碌碌庸才,靠了一時運氣,了副總統,還要亂出主意。

東海和黃陂是指徐世昌和黎元洪。

徐世昌

東海是徐世昌的字,徐世昌是前清舉人,中舉後曾經在翰林院做了近十年的冷板凳,期間未辦過一次學差之類有利之事。但他非但不急功近利,還勤苦讀書,積極結交。因翰林出身,受到北洋將領的尊重,皆稱之為師。

徐世昌曾自學軍事、英語,編寫《新建陸軍兵略存錄》《操法詳晰圖說》,統籌全軍訓練及教育,成績卓著,奠定了在中僅次於袁世凱的地位。

他最先提出了比較完整的近代化軍事理論,制訂了中西結合的軍制、法典、軍規、條令及戰略戰術原則。因此,張作霖說他學問深,即便認為徐世昌的理論不切實際,也覺得也許是自己學識有限理解不了。

黎元洪

黎元洪祖籍湖北黃陂,因此被稱為黎黃陂。相較於其他北洋梟雄,黎元洪沒有多少實權,卻是近代唯一兩任大總統和三任副總統的人。

提到黎元洪,人們自然就想到"大總統"。反觀這群實力派軍閥——曹錕想當總統還得靠"賄選",段祺瑞握有實權也只是"總理""執政",張作霖後來拼上東三省的家底也只自封了個"大元帥",黎元洪的運氣還真好的多。

在是否對德宣戰問題上,黎元洪與段祺瑞徹底決裂,黎大總統一怒之下,免去了段總理的職務。這可激怒了各地的"北洋袍澤",督軍們紛紛宣布獨立。黎元洪把張勳當了救命稻草,卻惹來了復辟鬧劇。因此,同為北洋袍澤的張作霖不免批評他"亂出主意"。

曹汝霖聽完張作霖的分析頗為欽佩,對照張學良晚年對其父的描述,大體代表了張大帥品評民國人物的態度。

只是,張大帥也許沒有想到的是,他本人連同他評論的英雄們,誰也沒能像古代的軍閥一樣群雄逐鹿最後問鼎中原,整個北洋政府隨著張學良的東北易幟,降下了最後的五色旗。北洋時代很快就成為了歷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