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電圖之父,把獎金分給助手

生命時報 發佈 2020-06-18T13:27:33+00:00

艾因特霍芬是西班牙猶太人後裔,1860年出生在荷蘭殖民地印度尼西亞爪哇群島三寶壟的一個醫學世家,父親是一名軍醫,母親是一名法國醫生的女兒。

北京大學醫學部護理學院 石宜安

1906年的一天,荷蘭萊頓大學附屬醫院裡來了一位情況危急的心臟病患者。他的心跳極其微弱,以至當時的測量儀器無法測出,醫生也無法診斷其病情。正當大家束手無策之際,一位病理學教授說道:「讓我來試試。」很快,他搬出一台大家從未見過的儀器忙碌了起來。他用儀器上的一根石英絲兩端與患者身體相連,再將儀器與電纜接通,不一會兒實驗室里接收到了清晰的心電圖。醫生們很快診斷出了患者的病情,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世界上首台心電圖機「臨床試驗」成功了,它的發明者就是威廉·艾因特霍芬(Willem Einthoven,1860~1927年)。他發明的心電圖機成了此後100多年來,最普及、最安全可靠、無創傷性了解心臟功能和疾患的醫用電子儀器。

艾因特霍芬是西班牙猶太人後裔,1860年出生在荷蘭殖民地印度尼西亞爪哇群島三寶壟的一個醫學世家,父親是一名軍醫,母親是一名法國醫生的女兒。在他6歲時,父親不幸過世,10歲時,母親帶著他回到荷蘭,之後他進入烏特勒克大學攻讀醫學,師從病理學家杜德斯教授。杜德斯毫無保留地言傳身教,將自己的珍貴研究資料送給了他,並再三對他說,目前科學界對心臟研究得還不夠,希望他以後致力於這方面的探索。艾因特霍芬聽從了恩師的建議。

19世紀末,科學家首先在動物體內,而後在人體內發現,心臟搏動時伴有微弱的電活動。這種生物電流極其微弱,一般在毫伏級,而且它的變化非常快,一般的電流計很難測出這種變化。1887年,英國生理學家沃勒首先研製出記錄生物電的儀器——毛細管電位計。但是,該電位計測量瞬間變化的生物電,諸如心電的效果很不理想。為了探求心電電子描記器的機械原理,艾因特霍芬轉入物理系苦苦鑽研。

1885年,艾因特霍芬到萊頓大學任病理學教授,並進一步對課題進行研究。終於,1891年,他成功研製出了弦線電流計。1903年,研究獲得重大進展,他發明了較先前試驗時更為準確與敏感的「弦線式檢流計」裝置,獲得了人類生理醫學心電圖領域的重要突破。當時,記錄心電圖時必須把受檢者雙臂和一隻腿泡在盛有鹽水的桶里,以增強導電性。艾因特霍芬把心電圖中的一系列波命名為P、Q、R、S和T波,並且描述了一些心血管系統疾病的心電圖特點。1906年,艾因特霍芬首次記錄了心房顫動的心電圖、室性期前收縮(俗稱室性早搏)的心電圖等,他因此獲得了1924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艾因特霍芬有著天才的智慧、非凡的才能、頑強執著的精神,他的大師風範和崇高人品更令人敬重。很多人回憶說,他是一個非常謙虛的人,而且與他人有著極好的協作關係,並盡力突出別人的功績。他常常自我評價為「一個非常普通的小教授,雖然在工作中盡職盡能,但有時還是不能勝任自己的工作」 。他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英國電生理大師托馬斯·路易斯,「如果沒有他的工作,我堅信我們對心臟電生理工作的興趣不會像今天這樣高漲,如果沒有他有價值的貢獻,我就沒有權利站在你們面前演講!」

艾因特霍芬在萊頓大學醫學院還曾擔任過教務長和院長,每次演講中回顧電生理,特別是心電圖的發展及意義時,都提到要感謝他的實驗室助理范德·沃爾德。1924年,當獲得價值約4萬美元的諾貝爾獎金後,他開始尋找已經退休很久的沃爾德,以支付他認為其應分享的獎金。當他找遍荷蘭,得知沃爾德已經離開人間,只有兩個姊妹貧苦地住在救濟院時,隨即乘火車趕到救濟院,把一半獎金給了她們。

1927年9月28日,艾因特霍芬因病逝世,享年67歲。時至今日,艾因特霍芬的發明仍在世界上每一個醫療機構中使用。儘管心電圖在後來有了長足發展,但艾因特霍芬創造的機制延續了下來,他因其成就被譽為「心電圖之父」。1993年,荷蘭發行了紀念威廉·艾因特霍芬獲諾貝爾獎的郵票,以紀念他對人類健康事業所做的貢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