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梅潔散文: 氤氳爛漫的鄉愁

讀寫探秘 發佈 2020-06-18T18:44:02+00:00

梅潔:國家一級作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已出版 《一隻蘋果的憂傷》《淚水之花》《山蒼蒼,水茫茫》《大江北去》《漢水大移民》等詩歌、散文、中長篇紀實文學29部600餘萬字。

竹溪朋友李江發來了一組微信 《稻香里的鄉愁》。打開視圖,一大片一大片成熟的稻田,金燦燦、黃艷艷地匍匐在土地上,鄉村寧靜的時光撲面而來。湛藍的天空下,奶聲的童謠響了起來——

春風又綠了

柳樹葉兒垂了

布穀歌聲響了

媽媽出門打工了

陣陣秋風黃了

成片稻穀熟了

雁兒聲聲催了

媽媽就要回了

寶寶心兒醉了

聽著「盼媽媽歸來」的童謠,我落淚了。

而讓我溫暖的是:我看到了女人們在田裡割稻、男人們在田裡脫粒的場景,我在男人們「嚓嚓」的板谷聲中又一次流淚。我不知是因為看見了遙遠的故鄉、想起了童年,還是因為別的什麼。但我知道,鄉愁在那一刻,深深打濕了我的心。我即刻給李江回復微信:「那稻田、那歌謠已經讓我心醉,看著、聽著眼睛已潮濕了,鄉愁已洇心了……」

我對李江提出了一個請求:能否在回鄉時讓我去田裡割會兒稻、板會兒谷?李江答應了,他回復道:「你對家鄉的愛,已穿越千山萬水來到了竹溪……」

離別鄂西北鄖陽已半個多世紀了。迄今為止,我都把原府署所屬六縣(市、區)均視為故鄉,竹溪當在此中。

九月,懷著深深的鄉愁,我踏上了竹溪的土地。

乘一輛越野車邊走邊看,兩天穿越竹溪八個鄉鎮。當汽車駛入泉溪鎮紅岩溝村時,道路右側的河谷呈現出一片金黃,路邊的農家正在田裡割稻、板谷,李江讓車停了下來,興奮地喊道:「梅老師,快,板穀子去!」感謝李江惦記著我樸素的心愿。當我跑著、跳著進入田間,當我小心翼翼拿起鐮刀割下青色泛黃的稻稈,當我吃力蹩腳地一下又一下地板著穀粒,一種久遠的感動在心中沸騰起來,多麼熟悉而遙遠的記憶呀!莊稼和泥土的清澀、潮濕之味,父親母親苦之楚楚、累之楚楚的身影,兒時從捲曲的稻葉里捉蟲子的嬉戲……久遠的時光一起湧上心來。

而一種沒有預期的更大的感動出現在我們到達中峰鎮同慶溝之時。

同慶溝水墨丹青般出現在我們面前。

白牆、青瓦的農舍一幢挨一幢,屹立在一片金燦燦的稻田中間,青山呈環狀聳立在村莊的周邊,一條小溪從村內潺潺流過,幾隻鳥兒在樹枝上啼鳴,同慶溝寧靜得如一縷山野的呼吸。

走進村莊,大街、小巷,房前、屋內、場院,全都乾淨得一塵不染,家家門前都放有分好類的垃圾袋,即使在稻子收割季節,村路上也未見一枝一葉的凌亂。農家的門外或堂屋正牆上,大都懸掛著牌匾、字畫:「家道酬和」,一個大大的「和」字居中,渾圓而喜氣;「善曲高奏」,一個大大的「善」字,連結著吉祥如意;而「百善孝為先」,一個大大的「孝」字,承載著千年的德性……

站在村邊,只見遠遠近近的民宅山牆上,都赫然寫著碩大的「勤、善、孝、德、禮、信」等彰顯民族文化精髓的文字符號。我忽然感到,我們走進了一個傳統文化回歸的鄉村。

在同慶溝,許多人家把家譜或族譜中的「家規族訓」做成匾額、做成漆牌,莊嚴、顯赫地掛在屋內或矗在院裡。我們在「劉家老院」站立了很久,懷著敬意,我們默默地讀著桐漆木牌上書寫的劉氏「家規族訓」:

父慈子孝兄友弟家,不得有萁豆相煎之行為;敬老尊賢敦親睦族,不得有忤逆不道之行為;明理尚義入孝出悌,不得有悖反倫常之行為;慎終追遠光宗耀祖,不得有辱沒門風之行為;崇法守紀愛國愛家,不得有禍國殃民之行為。

同慶溝村黨支部書記徐業林告訴我們,劉家是清乾隆年間從湖南遷來的一戶人家,後來成為當地大戶,出了不少仁人賢才,現在還有人擔任著地市級重要領導。讀著劉氏家族「規訓」,我在無比的敬意中思忖:中華民族,幾千年篳路藍縷走來,不就是這些「家規族訓」維繫著一個民族的正大光明?無數普通生命不就是遵循著這些「家規族訓」,成就起生命的意義?

徐業林說,同慶溝村珍藏有古代家譜的人家有30多戶,每家都把家規祖訓抄寫上牆,作為行為警鐘。隨行的竹溪朋友付修平說,據不完全統計,整個竹溪有400多戶人家保存有古代家譜。

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更是一個驚人的現象!曾幾何時,我們進行了長時期的傳統文化的消解程序,一個原本以家譜、宗祠、書院文化溫暖民族前行的文化慘遭破壞。當家譜、宗祠在這片大地上消失殆盡時,我們的精神安在?心靈何寄?

在歷史與現實千迴百轉的糾結之後,同慶溝人、乃至整個竹溪人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出口,他們要讓埋在歲月深處祖先的力量賦予生命新的意義。從2012年開始,竹谿縣政府因勢利導,在全縣開展「家規家訓進萬家」活動,他們把搜集到的古代20多家名門望族和大戶人家的家規家訓與現代文明對接,合理歸併,在竹溪文明網建立了全縣統一的家規家訓資料庫;他們製作出一萬多份家規家訓字畫、牌匾,然後把這些字畫、牌匾贈送到城鄉7千多個家庭;立家規、修族訓、建村規民約,講身邊好人故事,在竹谿縣已蔚然成風。

一批 「慈母孝子」 「好婆婆」 「好媳婦」「竹溪好人」等家風典型,再現著傳統美德溫婉的光輝。帶著公公出嫁的王大芝、贍養娘婆三家老人的左清香、20多年持之以恆照顧孤寡老人的柯玉楚等,一批孝道典型成為家喻戶曉的草根明星……

我驚嘆,古老的文明在這裡居然蘊藏著如此巨大的生命力,居然如此深刻地連著天地人心,連著祖先的歲月,連著深深的鄉愁。

在村莊的一塊展板前,我們停了下來。展板上貼著20多名考入各類大學和重點高中的學子彩色照片,包括清華、北大、北京理工大學等。今日同慶溝,童蒙養性、熱愛自然、敬仰知識、自強不息,已成為年輕人的生命曆法。

竹溪人敬重傳統文化的立場和安靜的創建態度,使竹溪的鄉村建設與眾不同。

站在同慶溝村剛剛收割完畢的稻田中央,我留了個影。金色的稻田在眼前延伸,鬱郁青山在身後巍峨,裊裊煙雲在林間飄飛,那一刻,我覺著氤氳爛漫的鄉愁直逼我心……

我想,這會是我對同慶溝永遠的記憶。

(2016.10.11.於北京建西苑)

梅潔簡介:

梅潔:國家一級作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已出版 《一隻蘋果的憂傷》《淚水之花》《山蒼蒼,水茫茫》《大江北去》《漢水大移民》等詩歌、散文、中長篇紀實文學29部(集)600餘萬字。曾獲全國 「魯迅文學獎」、 「徐遲報告文學獎」、「冰心散文優秀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孫犁文學獎」等80餘種獎項。

多篇作品被收入人教版、蘇教版、冀教版、鄂教版、魯教版中小學語文課本、讀本及文學教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