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寧可不見孟晚舟,也不想讓華為受損,這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靜月荷 發佈 2020-06-19T07:13:17+00:00

叔本華說:「在遭遇到已經發生的,不可更改的不幸時,我們不可以允許自己這樣想:事情本來可以有另外的結局,更加不可以設想我們本來可以阻止這一不幸的發生。

任正非寧可不見孟晚舟,也不想讓華為受損,這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原創/靜月荷

叔本華說:「在遭遇到已經發生的,不可更改的不幸時,我們不可以允許自己這樣想:事情本來可以有另外的結局,更加不可以設想我們本來可以阻止這一不幸的發生。因為這種想法只能加劇痛苦至難以忍受的程度,我們因此也就是在折磨自己了。所有發生的事情都必然發生,是不可避免的。」

事實上,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當遇到挫折、遭遇突如其來的命運變故時,當事人選擇怎樣的應對措施、懷著怎樣的心態和胸襟,則決定了一個人後半生的命運和方向發展。

隨著華為總裁愛女孟晚舟在加拿大溫哥華被捕,任正非成為了舉世矚目的焦點。華為這幾年發展迅猛,成為有些人的「眼中釘」,於是便向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下手,想要遏制華為的發展。



任正非說:「我已經做好了此生不見女兒的準備。我絕對不會犧牲大家的利益去換取孟晚舟的自由。華為離開誰都可以繼續向前走,包括我自己。」

一位70多歲的老人,為了公司的前途和命運,寧可選擇不見自己的愛女、選擇放棄自己在華為的身份,也不願犧牲公司的前途和命運。任正非做出這樣的抉擇,需要何等的膽識和胸襟!不由得對這位老人,充滿深深地敬意。



事實上,任正非對華為的感情,就像一位父親看著襁褓中的嬰兒一點點長大成人。華為的今天,傾注了老人全部的心血和汗水。

然而,華為艱難的誕生,與任正非的命運分不開。當年,任正非還在深圳南海石油集團公司旗下的一家電子公司任經理。

在一次對外交易中,由於任正非的決策失誤,給公司造成200萬元的損失,任正非被公司開除了。

與此同時,任正非的第一任妻子也在那個時候和他離婚了。

短短一個月時間,任正非的人生也從雲端一下子跌入了谷底。那一年,任正非44歲。



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人到中年的任正非,也和大多數人一樣,看不見未來,找不到活著的意義,感覺人生走到了盡頭。

然而,就在任正非萬念俱灰時,有人給他推薦了一本書《活出生命的意義》。沒想到這本書深深地震撼了任正非,讓他在短時間裡,找到了活下去的意義,更找到了生命的價值。


任正非被書里的一段話深深打動: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會拿走你很多東西,但它唯一無法剝奪的是你自主選擇如何應對不同處境的自由。你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生什麼,但你可以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自己的情緒與行動。」

於是,任正非調整心態、重拾希望。他開始四處借錢,動用所有的力量,籌集到21000元。

任正非決定東山再起,他成立了一個小公司,這就是後來舉世矚目的華為公司的前身。


3.57%的存活率,他卻活成了千百萬讀者仰慕的人

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的維克多·弗蘭克爾,他的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於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倖存。

一個人一旦進了納粹集中營,很難活著出來。一開始,弗蘭克爾面對同伴一個個相繼離去,死亡的恐懼籠罩在集中營每個人的心頭,他也害怕、無助,每晚上躺下去都不知道第二天還能不能醒過來。

然而,一定要「活下去」 的信念支撐著弗蘭克爾,使他在集中營里,以頑強的意志力,戰勝了死神、疾病、痛苦、絕望,最後成為少有的倖存者,活著走出了集中營。

弗蘭克爾不但經受住了集中營里「煉獄般」的痛苦考驗,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醫學院畢業)結合,開創了意義治療法。幫那些「倖存者」找到活下去的理由,以及「絕處逢生」的意義。

弗蘭克爾用心所做的這一切,成為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也因此創造了生命史上的奇蹟。


維克多·弗蘭克爾就是著名的《活出生命的意義》的書作者,書中有這樣的一段描述:

「在集中營里顯然並不是擁有強烈求生慾望的人就一定能夠活下來,有人由於身染惡疾,有人由於焚燒爐的吞噬,最終都難逃死亡厄運。」

但弗蘭克爾關注的:「並非多數人喪生的原因,而是為什麼有些人能夠幸免於難。」

在這本《活出生命的意義》里,作者借著意義的尋找,告訴讀者自己是如何不畏死神,努力尋找活下去的方法和技巧;對於那些正在被命運拋棄的人,如何在逆境中求生存,頑強地活下去。不得不說,這是一本鼓勵千百萬讀者的信仰之作。

有人這樣評價弗蘭克爾:「他並不是當年在集中營里被編號為119104的待決囚徒,而是讓人的可能性得以擴大的聖者。」

弗蘭克爾不僅是醫學博士,也是著名心理學家。作者一生對生命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仍開始學習駕駛飛機,並在幾個月後領到駕照。直到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他將自己的生命活成了20世紀的一個傳奇。

弗蘭克爾一生共出版了39部作品,被翻譯成34種語言。這本《活出生命的意義》,僅英文就印刷了100多版,還以其他21種語言出版,銷量超過千萬冊,被譽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大圖書」之一。


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即使命運多舛也能頑強地生存


尼采說: 「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現實中,當人們面對突然降臨的災難時,會憤怒、反抗,進而絕望。最後,就會完全放棄抵抗,聽天由命。

就像在《肖申克的救贖》里,大多被判無期徒刑的人,都會由一開始的抗拒,到最後默默地接受,以至於等到終有一天出獄了,反而不知道該怎樣像正常人一樣的生活。

就像這樣說的:「這些牆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離開它,反倒會無所適從。」

在奧斯威辛集中營,跟弗蘭克爾一起被送到這裡的1500人,排著隊等著挑選。大約90%的人會走向死亡。那些看上去垂頭喪氣、等待命運安排的人,會最先被選中,送他們「上路」。

反倒是那些,看上去面色紅潤、生命力旺盛的人,會有幸活下來。因為:這些人還有力氣幹活。

有一天,一個老囚犯偷偷告訴弗蘭克爾:如果可能的話,每天刮臉,不論用鋒利的玻璃,還是用最後一塊麵包。你只有看起來更年輕,精神十足,這才是你能活下來的唯一的辦法。

弗蘭克爾說:「苦難本身毫無意義,但我們可以通過自身對苦難的反應賦予其意義」

正是因為弗蘭克爾有了面對苦難時的不同心境,才使他獲得了一種超越自己的能力:無論遇到怎樣的生死抉擇,他都能從容淡定,憑著一定要「活著出去」 與親人團聚的信念,終於等到獲得自由的那一天。

在漫長等待的日子裡,弗蘭克爾一直在挑戰自己的底線:看自己能忍受多長時間不刷牙不洗澡、嚴重缺乏維生素、一天只有一片麵包、睡眠不足……但結果卻是他依然活了下來,腸胃比以前還健康。

事實上,生命力是非常頑強的一種力量,只要你不放棄,就沒有人能從你心裡把 「我要活下去」這個信念拿走。


苦難不是禮物,只有戰勝它們你才能得到勳章

村上春樹說:「老實說,我覺得假如不吃苦頭就能矇混過關,當然是不吃更好。毫無疑問,吃苦受難絕不是樂事一樁,只怕還有人因此一蹶不振,再也無法重整旗鼓。不過,假如您此時此刻剛好陷入了困境,正飽受折磨,那麼我很想告訴您:儘管眼下十分艱難,可日後這段經歷說不定就會開花結果。」

事實上,沒有誰喜歡自討苦吃,過苦行僧的日子。只是很多時候,當命運要讓你「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時,你只有接受命運的「不公」,並設法在這段「艱苦的歲月」里,努力磨礪自己的意志、提升自己的價值,才能在未來的某一天,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就像當年的任正非,被命運拋棄,背著債務,從零開始做起。創業的艱辛和不易,經歷的痛苦與磨難,只有任正非自己最清楚。但他沒有妥協、沒有放棄,而是越挫越勇,把公司業務越做越大。

正是因為這些艱難歲月里的坎坷經歷,成為了任正非人生路上最寶貴的財富。多年後,一步步從艱難困苦中走過來的任正非,也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一躍成為享譽世界的的企業家。

如今,身兼華為總裁和愛女孟晚舟父親雙重身份的任正非,在面對大國和小家的兩難選擇中,他以大局為重,寧可今生失去自己的愛女,也不願讓華為受制於人,成為被別人利用的籌碼。


弗蘭克爾說:「無論如何,遭受痛苦不是尋找意義的必要方式。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麼有意義的事就是去消除痛苦的根源,不論這種原因是心理的、生理的或政治的。遭受不必要的痛苦與其說是英雄行為,不如說是自虐。」

想起《平凡世界》里的孫少平,雖家境貧寒,卻阻擋不了少年追逐夢想的腳步。操場上,當打飯的同學相繼離開,饃筐里僅剩幾個黑饃時,少平逃也似地拿走黑饃,就著白開水吃午餐。

生活的艱辛讓少平比同齡人成熟的更早,他知道:唯有多讀書,才有走出大山的機會,也才有改變命運的機會。

少平沒有被自卑擊潰,沒有向命運低頭,而是更加嚮往外面世界的精彩。

少平終於鼓足勇氣離開老家,決定到外面的世界去闖一闖。命運總是在關上一扇門的同時,為你留下一扇窗。

然而,找工作難的壓力,同樣也困擾著孫少平。少平加入了民工行列,他那純樸善良、勇敢正直的品質,為自己贏得了第一份臨時工。

當勞作了一天的孫少平,月光下穿著工作服的他,懷裡揣著從田曉霞那兒借來的書,渾身充滿了力量,感覺命運就握在自己手裡。

書本打開了少平的視野,知識開闊了他的眼界。他第一次開始審視自己的人生:要改變命運,首先就得擺脫貧窮的制約。



都說: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正是因為有了這一段艱苦歲月的磨練,讓孫少平無論從性格到心智,從思維到行事風格都更加成熟穩重。這也為他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找不到活著的意義,多源自於內心的空虛

弗蘭克爾說:「人實際需要的不是沒有緊張的狀態,而是為追求某個自由選擇的、有價值的目標而付出的努力和奮鬥。」

人的一生哪有一帆風順的,總會經歷一些磨難。然而,面對苦難不同的心態,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有些人經歷苦難時會一蹶不振,有些人卻能迎難而上,越戰越勇。

90後小曹,是單親家庭的孩子。母親在兒子身上付出了很多心血,只為讓兒子享受到更多的母愛、得到更多的溫暖。

然而,世間的事情真的很奇怪,一些被父母忽略的孩子,反而早早成熟,小小年紀就能替父母分擔憂愁。

反倒是那些在父母溺愛下長大的孩子,心智成熟的卻很晚,離開父母他們就變成了「低能兒」,其生存能力也讓人擔憂。

小曹大學畢業幾年了,至今也沒有安定下來,工作換了一個又一個,總也找不到令他滿意的。

最近,談了三年的女朋友也分手了。讓小曹感到人生很失敗,覺得自己沒有一點用。



小曹媽媽勸兒子休整一段時間,好好調整一下自己。不工作的小曹,整天宅在家裡,什麼事情也不做,只知道上網玩遊戲。

母親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卻又想不出更好的解決辦法。兒子還年輕,不能總這樣吧。他應該有自己的喜好、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生活,更應該趁著年輕,去開創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

弗蘭克爾說:「我們一定不能忘記,即使在看似毫無希望的境地,即使面對無可改變的厄運,人們也能找到生命之意義。那時重要的是,能夠見證人類潛能之極致,即人能夠將個人的災難轉化為勝利,將個人的厄運轉化為人類的成就。當我們無法改變客觀現實時——比如患了不可治癒的癌症——我們就面臨著自我轉變的挑戰。」

事實上,小曹還年輕,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也沒有關係。但總得找一個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做,讓生活節奏緊張起來。最怕的就是整日無所事事,毫無目標的活著。那樣的生活,最消磨人的意志,也更容易讓人喪失生活目標。


走出人生低谷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找到生活的樂趣

弗蘭克爾說「人主要關注的不是獲得快樂或避免痛苦,而是看到其生命的意義。這也是人們為什麼甚至準備著去受苦,在這個意義上,他的痛苦就有了意義。」

事實上,人只有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才能享受到生活的意義,生命的價值。這就像人們上班時覺得辛苦、覺得累,可一旦沒有事情可做、整天閒下來的時候,才真正覺得無聊、空虛,反倒羨慕每天忙碌的生活。

對於小曹老說,「他需要的不是不問代價地消除緊張,而是某個有待他去完成的潛在意義的召喚。」

小曹只有把自己投身於某件他喜歡的事務中,並願意為實現目標付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才能讓內心變得充實、讓生命變得有意義。也才能在過程中收穫成長的的喜悅、和內心的豐盈。

弗蘭克爾說:「人不應該問他的生命之意義是什麼,而必須承認是生命向他提出了問題。簡單地說,生命對每個人都提出了問題,他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生命的提問。對待生命,他只能擔當起自己的責任。」

此時,是不是特別想知道,有什麼辦法可以獲得生命的意義?


還真有,弗蘭克爾給出了可能找尋到生命意義的三個途徑:

1.工作(做有意義的事);

其實,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做自己喜歡的事、做有意義的事情,會覺得渾身充滿了力量,有使不完的勁,生命在這個過程中也變得更加有意義。

2.愛(關愛他人)以及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

當一個人忘我地去愛另一個人時,他的生命會變得充實而豐滿,好像整個世界都在為自己加油鼓勁。愛,是一種非常美好的體驗,當你敞開心扉去接納另一個生命時,你會發現自己變得豁達而高尚。

3.苦難本身毫無意義,但我們可以通過自身對苦難的反應賦予其意義

往往人在身處逆境時,會變得更加機敏、更加睿智,也更加具有創造力。因為,只要你想要衝破「困境」,就會不斷地向自己提出挑戰,不斷地超越曾經的高度。

這個過程也許是痛苦的,但卻是一個人成長所必須經歷的階段。如果沒有成長的陣痛,一個人也許永遠都不會長大。


我是靜月荷,月荷想說的是:想想身邊那些成功人士,哪一個沒有經歷人生的低谷?哪一個不是摔倒了爬起來,拍拍身上的泥土,再重新上路?

想必一個人如果遇到點困難,就停下腳步,左顧右盼、希望博得同情和憐憫。那麼,他就只能永遠待著原地,再也走不出失敗的陰影。而唯有勇敢地邁出腳步,尋找新的目標,找尋新的興奮點,為自己重新點燃希望之光,才能在未來的某一天,遇見更加優秀的自己。

與其怨天尤人、與其抱怨命運不公,不如調整方向,重新上路。不要忘了:路就在腳下,只有邁出勇敢的第一步,才有機會迎來充滿希望的明天。

想知道這本書對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讀完下面這段文字你就會明白:

一名在戰役中失去雙腿的年輕士兵,他一度陷入抑鬱而失去生的慾望。有一天,他的朋友注意到他變了,他的面容從沮喪變得莊嚴而神聖。原來士兵就是因為閱讀了這本《活出生命的意義》的書,才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轉變。

寫在最後:如果在您一生的閱讀體驗中,能夠擁有這樣一本書,它其中的某個篇章或者包含的某種思想不僅能觸動您的靈魂並且能引領它與之共舞,甚至改變您的日常生活與命運,那這樣的書您一定要常常翻閱,並像對待珍寶一樣小心呵護。

事實上,維克多·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就是這樣一本書。

#抬頭有星空 夜色更精彩#、#第二屆今日頭條全國新寫作大賽#、#vivo X50#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