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書記朋友圈裡刷出賣杏「捷徑」城陽蜜杏觸「電」全國「圈粉」

半島網 發佈 2020-06-19T08:36:59+00:00

「心裡一塊石頭落了地,收入也有指望了。」今年天公不作美導致減產,加之疫情影響了採摘客流,城陽區夏莊街道下山色峪社區果農孫妮娜原本對蜜杏銷售已經不抱希望。

文/圖 半島記者 王好 張偉

「心裡一塊石頭落了地,收入也有指望了。」今年天公不作美導致減產,加之疫情影響了採摘客流,城陽區夏莊街道下山色峪社區果農孫妮娜原本對蜜杏銷售已經不抱希望。而如今,她家近100棵杏樹上的果子不僅被「包圓」,而且價格比去年還要好一些。幫助她和當地果農實現減產不減收的,正是社區書記孫青請進來的農產品電商,讓蜜杏走出大山,從「枝頭」直達消費者的「舌頭」,不僅保證了水果的品質,更因為砍掉了諸多中間環節,果農們的收入反而比往年還要高。

山村果農>>>

沒想到受傷最重的是杏

時間回撥到5月17日深夜,強對流天氣突襲島城,部分地區遭遇冰雹。「當時大的雹子足有鴿子蛋大小,第二天又開始颳大風。」孫妮娜對當時的情景還記憶猶新,「天剛亮我就跟家裡人趕緊上果園查看。」孫妮娜家裡種了100多棵櫻桃樹和將近100棵杏樹,「當時正值櫻桃成熟期,原本以為櫻桃損失會很大,沒想到受傷最重的反而是杏。」

「當時小杏剛出核,受損特別嚴重,不少直接被打掉了,剩下來的很多被打出了坑窩和麻點。」孫妮娜說,雖然並不影響口感,但因為品相不佳,只能賤價出售。「正常年景我家可以收穫大約四萬斤蜜杏,去年收入能有三四萬元。今年產量估計還不到兩萬斤,批發商的收購價也低。」孫妮娜表示,雖然大幅減產,但蜜杏卻並沒有因此變得「金貴」。

除了極端天氣影響,今年由於疫情原因,前來摘杏的遊客量也並不理想。「往年這個時候,我們在遊客比較集中的停車場那邊擺攤零售,還能經常碰到有人問可不可以入園摘杏,今年是賣杏的比買杏的人還多。」孫妮娜說。

疫情影響疊加極端天氣導致產量減低、次果率升高,眼看著蜜杏進入收穫期,銷售成了果農們的「心病」。

社區書記>>>

朋友圈裡刷出賣杏「捷徑」

「櫻桃、蜜杏銷售收入是社區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49歲的城陽區夏莊街道下山色峪社區書記、主任孫青介紹,當地因盛產櫻桃被外界熟知,素有「齊魯第一櫻桃谷」的美譽,社區263戶人家,家家種果樹,整個社區果園面積180畝,其中有杏樹近3000棵,占比約30%。相對櫻桃,這裡產的蜜杏雖然「低調」不少,但依然是社區居民的重要收入來源。

「5月、6月可以說是社區一年中最重要的時間。」孫青說,果農們一年的辛苦勞作,最終都要抓緊在這兩個月「黃金時段」來變現。「5月份的櫻桃銷售雖然還可以,但因為減產,果農整體收入比往年降了兩三成。」如何破解更加嚴峻的蜜杏銷售難題?孫青從朋友圈找到了「解題思路」。

「疫情讓很多人養成了網上購物習慣和品質消費理念,尤其對於吃的東西,綠色健康是第一位的。我每天刷朋友圈,經常看到有人曬單,其中很多都是網購的原產地綠色農產品。」孫青介紹,「我們的杏品質好,但是長期以來銷售渠道和市場一直局限於線下和青島本地。」他尋思著,如果能找到專業的農產品電商直接進入社區收杏,既可以減少中間商環節,讓利果農,幫助增收,同時還能幫蜜杏打開銷路和知名度,讓山裡的好東西真正走出去。

「第一次接觸線上銷售,我也沒有底。」為了找到專業的農產品電商,孫青開啟了「社交模式」。

「5月份孫書記主動找到我,說想做電商銷售,請我來實地考察。」青島覓秋商貿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振寧做農產品電商已經6年多了,其中本地杏的線上銷售已經連續做了4年。他告訴記者,這次孫青書記主動找上門,讓他既驚喜又意外,「以前都是我們自己去聯繫農產品,很少有村子主動找我們。」受邀後,王振寧當即帶著選品團隊來到社區。

「在保證食用品質的前提下,我們把品相好的蜜杏和品相稍差的分開定價、銷售,在商品描述頁面清楚標明,同時通過參與線上助農活動等形式拓寬銷售面,讓消費者各取所需,最大限度減少果農損耗。」王振寧和團隊制定了分級銷售的解決方案。

方案敲定後,「孫書記立馬聯繫,把一間1200平米的倉庫騰出來,免費給我們作為打包場所,工作人員的住宿也可以全給解決。」王振寧說,做農產品電商這些年,還是第一次碰到這麼好的「待遇」。

農產品電商>>>

不愁賣不掉只怕不夠賣

6月18日,記者在蜜杏打包發貨現場看到,十餘位工作人員正在現場有條不紊的忙碌著。果農們送來的蜜杏初揀稱重後被倒入白色塑料框內,然後由電商工作人員進行二次分揀、稱重、裝盒。隨後,一盒盒當天現摘的蜜杏被交給等候的快遞員打包、發貨。

「所有蜜杏都是當天摘當天發,保證最新鮮的產地直供。」王振寧邊翻著手裡一厚摞快遞發貨單邊說,蜜杏銷售大大超過預期,「我們6月10日啟動線上預售,15日發貨首日訂單就超過2000單,目前已經預訂約9000單,銷量超過22噸,預計今年蜜杏總銷量超過80噸。」

電商進村還讓蜜杏成功實現了全國「圈粉」。「收貨地有內蒙古、新疆、青海、海南、東北地區等,現在山色峪蜜杏的消費者基本上已遍布全國各地。」王振寧介紹,有贊等電商平台以及社群團購是目前主要的銷售渠道,而這些渠道極強的互動性又對農產品形成了強大的口碑傳播力助推力,「截至目前,我們的蜜杏好評達到100%,很多人都已經二次下單。訂單比我們去年本地杏的訂單量增長了30%。」

今年首次「觸電」銷售蜜杏,看著「潮水」般的訂單和好評,孫青表示心理踏實了不少,更重要的是,電商進村收杏分級定價,只要符合標準就能賣出更好的價錢,增加收入。社區居民介紹,以前商販來收杏,平均一斤四五元,差點的3元,甚至更低,而現在符合電商標準的果子每斤最低5元,最高可以賣到7元。「接下來還有將近20天採摘期,不出意外今年社區蜜杏這塊的收入應該能穩定住。」孫青說道。

王振寧向記者感慨:「現在是訂單量超過產量,愁的不是賣不掉,而是產量太少不夠賣。」

■觀察

農產品電商進村

仍有「堵點」待解

日前,財政部聯合商務部、國務院扶貧辦發布關於做好2020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促進形成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暢通、線上線下融合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和現代農村市場體系,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經驗可複製推廣的示範縣。

事實上,通過全面推進「網際網路+經營」和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青島近年在推動農產品上線融合、觸網營銷等方面成果豐碩。2019年,推動農產品「出村進城」,依託區、鎮、村三級農村電商公共服務中心,1萬多家農村電商實現了本地農產品賣得掉、賣得快、賣得好、賣得遠。截至今年5月,農產品線上交易額達23億元,約占全市農產品交易總額的41.8%,比去年同期增長約33.1%。

與此同時,直播帶貨、社群營銷等線上營銷方式「多點開花」,也在農產品上行過程中形成助推合力。

但農產品電商訂單激增、爆款頻現的同時,物流倉儲等「最先一公里」匹配度不夠的矛盾也日漸突出。王振寧告訴記者,現在大多數電商企業都是小微企業,資金實力有限,而農產品電商進村最棘手的就是場地問題,「以我們目前正在收購的蜜杏為例,如果不是社區給我們解決了打包場所和人員住宿,我們到當地就得現找地方,不說費用問題,關鍵不一定找得到合適的。」他坦言,從事農產品電商6年來,每次下沉進村收購農產品都像「打游擊」,很難找到功能完備的配貨用房,而這也是很多像他一樣的電商進村面臨的一大難題。

此外,對於生鮮農產品來說,全程冷鏈投入大,一般企業很難承受,加上缺乏為中小電商和農戶提供標準化冷鏈物流的公共服務平台,造成生鮮農產品快遞成本較高、線上銷售困難。受土地性質和用地指標等限制,農村普遍缺少基礎冷藏保鮮中心,配送成本高也是制約農村電商發展的另一瓶頸。

「生鮮農產品存儲條件要求高,因此物流成本比較高,一些偏遠地區為了縮短運輸時間,保證果品品質,我們都是選擇空運,每公斤快遞費用就要20元。」王振寧認為,基礎設施、物流成本等事關農村電商與農產品的深度融合,這些「堵點」都縮減了農戶銷售收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