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團長》口碑這麼好?龍文章和炮灰們,就是中國走過的路

蕭武 發佈 2020-06-19T18:07:41+00:00

《團長》其實要說的就是這件事,讓迷龍忘記自己是東北人,讓不辣忘記自己是湖南人,讓煩啦忘記自己是北京人,讓阿譯忘記自己是上海人,讓獸醫忘記自己是陝西人,最後他們都和龍文章一樣,忘記了自己是哪裡人,只記住了自己共同的名字:中國人。


我的團長我的團》可能是這些年來評價最高的抗戰片,尤其是和眾多的抗日神劇相比,《團長》顯得比較嚴肅,也很注重細節方面的打磨。人物性格也非常突出和鮮明,每個角色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性格,和《士兵突擊》一樣,並沒有特別突出的主角,而是一個群體表現都很好的作品,確實值得稱讚。

但很多觀眾給它打分高,多數是出於果粉的理由,就是因為它是反映遠征軍的,又是國軍抗戰的艱難困苦,所以才給了比較高的評價。但是,這個群體往往對軍史並不熟悉,所以一邊大吹特吹《團長》,另一邊卻又對《亮劍》為代表的反映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抗戰劇評價很低,一概稱之為抗日神劇。

其實,我從這個劇里看到的,既不是國軍,也不是遠征軍,而是中國。讓湖南人、廣西人、廣東人、東北人、上海人、陝西人,他們這些一個個的人,最後擁有了一個共同的身份,也就是中國人。而完成這種身份認同轉換過程的,就是他們在戰場上共同戰鬥的情誼,以及在禪達百無聊賴的生活所賦予他們的。

在清朝解體之後,中國就變成了軍閥混戰的亂世。在南北分裂到北伐戰爭這段時期,雖然發生了新文化運動,但中國本身仍然是分裂的。而在這個過程中,各個軍閥都在不遺餘力地加強各地民眾的地方認同,卻沒有在建立共同的國家認同上下多少力氣。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北伐戰爭才又叫國民革命戰爭,也就是把每個省的省民要變成國民。

北伐戰爭雖然以東北改旗易幟,全國完成形式上的統一結束,但中國實際上仍然處在分裂狀態,各地依舊是軍閥當道,只是名義上都尊國民政府為共主而已。而且,即便是在形式上統一之後,也還是經常會發生軍閥戰爭,這種統一併不牢固,各地老百姓對自己的認識仍然是湖南人、廣西人、浙江人、上海人、陝西人,中國人的認同並不強烈。

中國人真正完成全國統一的國家認同,其實不是別的時期,就是抗戰時期。正是因為全面抗戰的爆發,逼迫著各地軍閥不得暫時擱置內部分歧,調轉槍口,一致對外。甚至連勢不兩立的國共兩黨都捐棄前嫌,暫時達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之前多次武裝反蔣的一些地方軍閥,也都暫時接受了國民政府的統一領導,奔赴前線,浴血奮戰。

在《團長》里,作為主角的龍文章,是一個忘記了自己是哪裡人的人,他可以和湖南人說湖南話,和廣東人說廣東話,和陝西人說陝西話的人,他自述,他父母是跳大神的,他從小跟著父母週遊全國,到過全國各地。所以他忘了他是哪裡人,但他知道他所到過的地方都屬於中國,他只記得自己還是一個中國人。

他這種人設就讓他顯得像是這群炮灰中間的先知。打個比方的話,他就像是一個袋子,把一個一個的土豆裝進了袋子,然後變成了炮灰團。這種轉折就是在迷龍上了渡江的筏子之後,還是下來加入了炮灰們阻擊追擊的日軍的戰鬥。就在這之前,在逃跑回國的路上,迷龍還在發國難財,發死人財,欺負同胞,但多次的戰鬥之後,讓他在女人和戰友面前,終於選擇加入了戰友,放棄小我,成為了一個軍人。

就像煩啦所說的那樣,死啦死啦讓他們每個人從看到日本人就開始逃跑的炮灰,在一次又一次的勝利中建立起信心,讓他們重新樹立起了對勝利的渴望。在他們開始意志消沉,過上安逸日子的時候,又是他主動對日軍開炮,讓他們重新恢復到了戰鬥狀態。他並沒有什麼說教,甚至經常顯得嘴笨,但卻教他們使用武器,幫他們樹立起了必勝的信心。

如果稍微對比一下開頭時候炮灰團的每個人的狀態,和最後全劇結束時的狀態,那就不難發現,他們從剛開始的迷茫、愚昧、稀里糊塗的狀態,變成了自信、渴望勝利的軍人,雖然他們還是沒有改掉自己身上無賴的毛病,但在精神上,他們已經強大起來了。這一點和《士兵突擊》里的許三多其實是一樣的。

在這個意義上,《團長》和《士兵突擊》雖然都以軍隊、戰爭為背景,但它的主題並不是戰爭,而是成長。只不過許三多是一個人的成長,而《團長》講述的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成長,讓一些原本只想著回家的炮灰變成了中國人,讓他們願意犧牲自己,來保家衛國。這也是他們從被迫上戰場,到主動擔負起保家衛國的責任的覺醒的過程。

蘇力老師說,所謂漢人,就是忘記了自己的種族、民族這種身份、族群記憶的人的合集。《團長》其實要說的就是這件事,讓迷龍忘記自己是東北人,讓不辣忘記自己是湖南人,讓煩啦忘記自己是北京人,讓阿譯忘記自己是上海人,讓獸醫忘記自己是陝西人,最後他們都和龍文章一樣,忘記了自己是哪裡人,只記住了自己共同的名字:中國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