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自駕游,逛廣州花都"詩書古村",賞荷花、聽私火局唱戲

荒野遊獵 發佈 2020-06-24T03:15:42+00:00

一座650多年歷史,200多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築,古建築品種:祠堂、書室、炮樓、門樓,古民居麻石巷,規模之大及其豐厚文化底蘊非一般村落可比擬。

一座650多年歷史,200多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築,古建築品種:祠堂、書室、炮樓、門樓,古民居麻石巷,規模之大及其豐厚文化底蘊非一般村落可比擬。

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創作的《愛蓮說》,通過對蓮形象和品質的描寫,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品格恆為世人稱頌。

夏日,荷花盛開的季節,我們來到了「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花都炭步鎮塱頭村

歷史文化名村是指「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紀念意義的,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傳統風貌或地方民族特色的村」。

與多數古村落的布局一樣:村前留有一至二口的水塘,用於發生火災時,作撲救之水源。如今魚塘已經不養魚,種滿供遊人觀賞的荷花。

滿目翠綠的荷塘中,朵朵盛開的荷花再也藏不住了。

經過改造後的塱頭村環境更加優雅。周末,遊人帶上家人或約上三五知己漫步荷塘。

塱頭村由塱東、塱中、塱西相連而成,約有380餘座的古建築,其中明清年代的青磚建築有近200座,占地面積64700平方米,為目前廣州市保存規模最大的、極具嶺南特色的古村落。

鄉村,載滿了童年時故鄉風物誌的憶述。

村中祠堂主要有黃氏祖祠、漁隱公祠、鄉賢櫟坡公祠等,大多建於清朝嘉慶、道光、咸豐和同治年間,最早的建於明朝。祠堂中還有許多造型逼真、線條優美的石雕、木雕、磚雕及灰塑,祠內牆上繪有以古代生活內容為主題的壁畫。

塱頭村是珠三角地區著名的「進士村」,有12人考取進士、10人考取舉人、8人考取庠生、15人考取秀才。只在讀書蔚然成風之氛圍下,才可得到如此驕人的成績。

步入塱頭村,旗杆夾、書室、書院等密布其中,仿如又聽到朗朗讀書聲。

「七子五登科」的故事:黃皞是塱頭村人引以為豪的村裡第一高官,嚴教七子,有五子科舉至舉人、進士。後來黃皞和第五子黃學准為國為民做了許多好事,皇帝賜「鄉賢」之稱,因此有「七子五登科」、「父子兩鄉賢」的美譽流傳至今。

"鄉賢館"介紹塱頭村引以為傲的人物,黃氏世系的簡圖,詳細列出考取了科舉、及第的名錄,以鞭策後人。

粵曲是流行於廣東及廣西的粵語方言區併流傳到香港、澳門、東南亞和美洲的粵籍華僑聚居地,採用廣州方言表演的曲藝品種。近年來粵曲也失去了很多聽眾,在一般人眼裡,唱和聽粵曲的都是老年人。

塱頭村的私火局常年活躍,對傳承粵曲這種傳統文化還是起到一定作用。

「昇平人瑞」,意為「太平盛世人壽極高」。

這座高約3米,花崗岩結構的貞節牌坊建於1792年。牌坊正面門額陰刻有"昇平人瑞",石額頂上還有陰刻「聖旨」,背面陽刻「百歲流芳」四字。

牌坊為塱頭村十一世祖黃宗善兒媳崔氏夫人所立。她丈夫在30歲時染病身亡,當時崔氏夫人才24歲,她活到103歲去世,79年間始終未再嫁,乾隆下旨立碑嘉許。

青雲橋建於1507年,橋洞寬4米,深11米,以前這裡水清如許,村裡人經常在橋下划船、游泳。以前花都有首民謠,提到「塱頭橋、茶塘廟」,其中的「塱頭橋」指的就是塱頭村的青雲橋。

自駕路線

廣清高速轉入北二環,往三水方向行走,至炭步站出口駛出,往左轉,直線行駛至鎮內高架輸送帶下左轉,沿輸送帶底下繼續前行,直至看到塱頭古村指示標誌為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