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親不如近鄰,秦國反其道為之受益頗豐,燕國為何屢次碰壁?

資深人士說文史 發佈 2020-06-24T09:33:33+00:00

在戰國時代,因為國與國之間的利益糾紛非常複雜,導致各大諸侯國的關係並不確定,有的國家能夠結成同盟關係,共同尋求利益歸屬,也有的國家因為種種糾葛一直處在敵對的狀態。

在戰國時代,因為國與國之間的利益糾紛非常複雜,導致各大諸侯國的關係並不確定,有的國家能夠結成同盟關係,共同尋求利益歸屬,也有的國家因為種種糾葛一直處在敵對的狀態。當然,我們總說,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確實如此,很多時候都是立足在自身發展現狀上面所進行的政策選擇,與其他國家的關係的決定,也依據於自身的發展實力以及目標。

就好比秦國,在戰國中期以後,它所奉行的是遠交近攻的政策,也就是說,要交好與它相距比較遠的燕國和齊國,但對於臨近的韓國、魏國等國家卻採取近攻的政策,這是秦國在邦交政策上的常態,也是秦國攻伐與結盟的主要參考措施。

與秦國類似,燕國也有大體相同的政策,其實,燕國在發展的過程中,一直都是對於相隔較遠的國家關係較好的,它與臨近的趙國與齊國之間的關係一直都是劍拔弩張,從表面上來看,這兩個國家所採取的措施大體類似,都是遠交近攻,但在形式類似的兩種政策之間,兩個國家所獲得的收益卻是遠遠不同的。

對於秦國來講,遠交近攻給它帶來了巨大的好處,既讓它拓寬了領土疆域,增加了常住人口數量,更是安安撫了與之相距較遠的國家,革除了東進道路上的一些障礙,減少了自身對手的增援力量,為秦國的發展貢獻了不少的力量。

同樣是遠交近攻,燕國卻屢次碰壁

但燕國就不一樣了,燕國在這種政策的支持之下屢次吃虧,不僅沒能夠得到其他國家的幫助,反而屢次將自身陷入了其他國家的控制之中,而對於與自己臨近國家的交戰上,也是幾乎都以失敗而告終的。

那麼為什麼表面類似的兩種政策卻擁有如此不同的結局呢?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為什麼秦國與燕國共同使用一種政策,卻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結局。

實施政策的目的不同

  • 秦國目的性很強

秦國是一個目的性很強的國家,無論是連橫政策也好,還是遠交近攻政策也好,他們都有著明確的目標,實施連橫的時候,秦國並未想過要通過這一政策獲得太大的利益,而是主要立足在自保方面的,說白了,連橫就是用來破除合縱的一個措施,所以秦國將自己放在與齊國等同的位置上。

  • 遠交近攻是為東進奠定基礎

而遠交近攻政策則不同,它是秦國為了東進,為了統一所做奠基行為,目的就是為了想通過這一政策拓寬領土疆域,增加常住人口數量,進而提升整個國家的綜合實力,為以後的統一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秦國想要的很明確,所謂交好實際上是安撫,也就是說,要安撫與自身距離比較遙遠的國家,利用或威脅或平和的手段,讓他們不去為其他的國家提供支援,如此,秦國在近攻的道路上就能走得相對順暢。

所以說遠交是為近攻服務的,遠交的目的是為了在近攻的道路上革除障礙,為了更好地從相近的國家手中獲取利益;有了一個中心目的,秦國的行為也就有了大體的框架,他們通過各種手段拉近與燕國和齊國之間的關係,或是通過利用國家實力進行威脅,或者是通過給予通商等方面的政策優惠,總而言之,就是要為攻城略地解決後顧之憂。

既然如此,秦國在近攻的時候也有著很明確的目的性,就是為了攻占城池,掠奪資源,為國家發展做準備。所以說,秦國的行動是環環相扣,一環扣一環,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奉行政策自然能夠取得不錯的成果。

燕國遠交近攻目的不明確

可是燕國卻沒有明確的目的,或者說燕國的目的,來自於自身的孤傲和過度的自信;燕國是西周的開國諸侯,在這一點上,燕國擁有的血脈是最為崇高的,至少在西周還沒有滅亡的時候,燕國的地位是比其他的諸侯國要高的,也正是因為這一點,燕國有一種來自於血統上的自豪和驕傲,這讓他們對於鄰國的發展分外眼紅,換句話說,就是想通過拉低別人發展狀態的行為來提高自身的社會地位。


同時,這種孤傲讓他們對於齊國和趙國多有瞧不起,因為戰國時代的齊國是經歷過國家內部戰爭的,掌權的已經不再是周天子分封的姜氏,而成為了田氏;趙國是戰國時代新興的諸侯國,在資歷上,燕國要甩他們幾條街,就像是老人看不起新人一樣。

邦交政策上,燕國存在一定的不屑,而作為鄰國,趙國和齊國的發展狀態襯托著燕國的衰弱,這自然也讓燕國心生不滿,我們總說,一個人最開心的時候不是自己吃龍蝦的時候,而是鄰居啃窩頭的時候,這句話其實放在國與國之間也同樣適用,至少燕國對待齊國和趙國的態度就是如此。

所以說,燕國實施這樣的政策沒有明確的目的,只是不希望自己被鄰國比下去,希望通過一些小手段來壓著他們的國家發展,從而讓燕國的地位不那麼尷尬。既如此,這一政策在燕國的發展歷程中就不是必要的,燕國也沒有明確的規劃和行動力,自然也就不能從中獲取太大的利益。

秦國與燕國實力不同

秦國實施這樣的政策有著強大的國家實力做支撐,無論是遠交也好,還是近攻也好,他們都有著相當大的把握,我們上面也提到遠交是在為近攻做準備,但想要與其他國家交好自然是要有一定憑藉的,不然它國又為何要為你提供方便呢?而這一實力秦國是有的。


  • 秦國通過實力威懾和壓制對方

事實上,所謂的交好很多時候是一種壓制,或者是威脅,畢竟秦國國家實力強大,不是燕國和齊國能夠相提並論的,與此同時,是選擇與秦國交好,還是衝突他們心中自然有定論。所謂的交好也不一定都是自願的,但因為實力差距的原因,不自願又能如何呢?

同時,近攻也是如此,韓國和魏國在國家實力的發展上與秦國有一定差距,而且秦國的目標也很明確,並不是直指這些國家的宗廟社稷,而是想要侵占領土,所以戰爭幾乎都以小規模為主,所謂得了便宜就跑,當然,哪怕如此,也是需要有強大的實力作為支持的,而這實力,秦國同樣也有。

在近攻當中,秦國也能夠取得絕大部分的勝利,也只有近攻取得的勝利,遠交才會顯得有意義,同時遠交近攻才會形成一定的良性循環。所以說,國家實力在這一政策中的體現尤為重要,有了實力才能夠有與其他國家結盟的價值,有了實力才能夠在戰爭當中取得勝利。


燕國的實力,不足以實行遠交近攻

可是這樣的實力,燕國卻並不具備;燕國雖然也是諸侯大國,但是它在結盟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實際價值是很少的,這就讓盟友關係的可依靠程度變得很低,也就是說,燕國的實力不能夠給其他國家提供太多的支持,同樣的,在燕國遭受危難的時候,其他國家也不會給予燕國太大的幫助,這樣的同盟關係其實是名存實亡的。

同時,在近攻方面,燕國也比不上趙國和齊國,趙國雖然是一個新興的諸侯國,但是軍事實力可以與秦國相提並論,燕國軍隊發展比較薄弱,戰場上的比拼高下立判,而齊國作為東海之濱的諸侯大國,經濟發展非常興盛,軍事力量雖不是特彆強盛,但是比之燕國還是高出一截的,所以在鄰國之間的爭鬥上,燕國也打不過趙國和齊國,這又讓它如何去獲得利益呢?

我們上面也說過,只有近攻取得了成果,遠交才有意義,可如果近攻屢次失敗,遠交又有什麼存在的必要呢?只不過是一個惡性循環而已。所以因為綜合國力的影響,讓這兩個國家在最終利益的獲取上出現了巨大的差距。

秦國與燕國在邦交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

在秦國的遠交近攻政策當中,主導者是它自己,也就是說,與其它國家進行結盟也好,還是攻打鄰近的國家也好,秦國都是主導方,其它國家因為實力的差距總是處在被迫防守的局面上。

在戰國時代,從來沒有見過秦國不主動攻打別人,卻有其它國家來主動攻打秦國的事情,除了合縱過的幾次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主動挑起與秦國的單獨爭鬥,所以是戰是和,其實是秦國說了算,這段關係也是以秦國為主要判斷方的,這就讓秦國掌握了主動權,在國與國的關係當中,掌握主動權的一方總是能夠獲得更大的利益,秦國自然也不外。

而燕國卻是被動的一方,燕國因為自身實力發展比較弱小的原因,一直是依靠著其它國家來進行生存的,也就是說,依附於它國的實力來維持自身的宗廟社稷,可是人在屋檐下都不得不低頭,拿人家手·短,吃人家的嘴軟,燕國這種依託於其它國家的方式,讓它在各種同盟關係當中都顯得非常被動,它必須要做提供利益的一方,只有這樣,它才有能夠依靠其它國家的機會,或者才有讓其它國家給它提供幫助的價值。

可是這種關係是非常不穩定的,依靠別人總不如依靠自己,一旦其他國家受到了外部環境的壓力,或者自身內部發展的影響不願意再提供支持,燕國就沒有辦法維持生計了,而相應的,秦國在這方面所受的影響就很小,其它國家與它的同盟並不是附屬關係,所以秦國獲得的利益自然比燕國要多。

結尾

秦國和燕國在形式類似的政策上獲利不同,其原因是有很多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因為綜合國力的差距。在國與國的關係當中,實力是最重要的主導因素,我們常說落後就要挨打,事實就是如此,實力強盛才會擁有主導權和話語權

就如同秦國一樣,無論是結盟也好,還是戰爭也好,它都擁有著一定的主導能力,話語權越多,對於時代走向的影響也就越大,如此對於利益的把控也就會越牢靠。相反,如果實力太過於弱小,只能夠依靠其它國家進行生存,那麼這樣的國家最終也只有滅亡一條路可以走。

所以說,燕國在基礎政策的決定上是錯誤的,它沒有像秦國那樣強大的國家,實力本身就不應該實施類似於遠交近攻政策一樣的手段,因為對於燕國來講,鄰近的國家才是大腿,才是更應該抱緊的畢竟遠水解不了近渴,就算是燕國能夠與相距遙遠的國家結成同盟關係,又能如何呢?距離問題影響了其它國家對於它的支援,也給不了燕國太大的實際幫助。

因此,燕國要做的其實是,在安定好鄰近環境的基礎上進行內部發展,先將鄰國穩定好,讓自己擁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然後在內部進行改革,改善一直以來尊奉的王道政策,只有這樣,燕國才能夠有崛起的機會。

但燕國過度的自信導致了他在政策選擇上的失誤,或許這樣的燕國並不值得我們同情,其實燕國是整個戰國時代最具有歷史底蘊的國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也是統一資格最大的國家,可是血脈不代表一切,當周王朝滅亡之後,當燕國實力衰弱之後,血脈也就沒有了任何作用。

可悲哀的是,燕國卻一直沉浸在這樣高貴的血統當中無法自拔,錯誤的估計了自身的實力發展,錯誤的估計了戰國時代的發展走向,最終只能夠悲哀的滅亡;這或許是對於後世的一個警醒,國家的發展必須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政策,必須要對自身的實力有準確的衡量,只有這樣才能夠走得更遠,才能夠發展的更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