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出土文物 | 敦煌寫本《三國志·步騭傳》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發佈 2020-06-24T08:14:13+00:00

《三國志·步騭傳》殘卷首尾俱缺,長42、寬24.3厘米,存25行,每行第18、19字不等,共440字,館藏號D0554號。

《三國志·步騭傳》殘卷首尾俱缺,長42、寬24.3厘米,存25行,每行第18、19字不等,共440字,館藏號D0554號(發表號287號)。為《三國志·吳書》的卷7的一部分,始於「解患難,書數十上」,終於「未若顧豫章、諸葛使君、步丞相、嚴衛尉、張(下缺)」。殘卷實際上是《吳書》卷7的兩個部分,前一個部分是《步騭傳》內容,後一個《吳書》卷7結語的文字。敘述步騭於赤烏九年(246)任丞相以後的一段文字,其餘的文字是作者對步騭子孫歷史的概略敘述。另外約有三分之一是《吳書》卷7結語的文字。

原文如下:

解患難,書數十上。權雖不能悉約其 (□,言)言,然時采□
言,多蒙濟賴。赤烏九年,代陸遜為丞相,猶誨育
門生,手不釋書,被服居處有如儒生。然門內□
妾服飾奢綺,頗以此見識。在西陵廿年, (□,鄰)鄰□□
其威信。性寬穌得眾,喜怒不形於聲色,而內□
然。十一年卒,子協嗣,統騭所領,(□,加)加撫軍將軍。協卒
子璣嗣侯,繼業為西陵督,加昭武將軍,
(□,封)封西亭侯。鳳皇元年,召為繞帳督,闡累世在西 (□,陵)陵,
卒被徵命,自以失職,又懼有讒禍,於是處城請降
於晉。遣璣弟瑁詣洛陽為任,晉以闡為都督西
陵諸軍事、將軍、儀司三同、加侍中、倨假節領交州
牧,封宜都公,改封江陵侯;瑁給事中、宣威將軍
封都鄉侯。命車騎將軍羊祜、荊州刺史楊肇往
赴救闡。孫晧遣陸抗西行,祜等遁退。抗陷城,禽
斬闡等,步氏泯滅,唯瑁紹祀。
潁川周昭、字恭遠,與韋曜、花穹、薛瑩並述吳書。
稱步騭、嚴峻、諸葛瑾、顧劭、張承曰:「古今賢士
大夫所以失名喪身傾家害國者,其由非一,然要

其大歸,其常患,西者而已。急論議一也,爭名勢
二也,重朋黨三也務欲速西也。急論議則傷人,
名勢則敗友,重朋黨則蔽主,務欲速則失德。此西者
不除,未有能全者。當世君子能不然者,亦皆比肩有
之,豈獨古人乎!然論其約異,末若顧豫諸葛使
步丞相嚴衛尉張(原卷下殘)

這份殘卷本身無紀年,可能是晉寫本,理由大致有以下幾點:

1、從避諱看。宋刊本步,殘卷作步瑁,寫改作「瑁」字。疑避諱改名。晉時避諱甚嚴。殘鄭的時代上限是晉元帝建武元年(317)以後,下限為晉孝武帝寧康元年(373)以前。

2、此殘卷應早於南朝劉宋時裴松之的《三國志》注本。殘卷與宋刊本之間有不少歧異。殘卷中不只有個別字句與宋刊本(指宋紹煕刊本)有差異,或增減,或異文;其中甚至有多出十個字一句的。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殘卷中不見裴松之注文。

3、殘卷中有不少異體字(或俗寫字),俱見於漢、六朝碑版,同時也見於敦煌所出的魏、晉間寫本。殘卷中的異體字,因印刷條件所限,此表中未能盡列,但已窺見一斑。這對判斷殘卷的時代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4、殘卷為硬紙,有鉛畫界欄,其紙色和字體,大體與晉人寫經相近似。

5、這分殘卷與1924年在新疆鄯善縣出土的晉寫本《三國志·吳書·虞(翻)、陸(績)、張(溫)傳》殘卷,風格一也有相近的地方。其共有的特點是:字體為隸體,均有鉛畫界欄,而且字跡十分類似,捺筆極重,隸書氣味很濃厚。

我們今天所看到《三國志》的最早版本,是北宋咸平六年(1003)國子監刻本和南宋紹煕(1190)刊本。希望尋找一本更早的、完整的《三國志》寫本,幾乎是不可能的。今天倖存於世的,也只是為數不多的幾分殘斷寫本。如果與《三國志》全書比較起來,真是微乎其微。傳世的《三國志》寫本殘卷大約有6種:

1909年在新疆鄯善縣發現為北魏高昌麴氏所抄《吳志·韋曜華敷傳》殘卷,今藏日本。

1924年在新疆鄯善縣發現為晉人寫本《吳志·虞翻傳》、《吳志·虞(翻)、陸(績)、張(溫)傳》殘卷,今藏日本。

1965年在新疆吐魯番縣英沙古城發現為晉人寫本《魏志·臧洪傳》殘卷和《吳書志·吳主權傳》殘卷,今藏新疆博物館。

敦煌研究院藏晉寫本《三國志·步騭傳》殘卷。

以上幾中寫本殘卷,都是我們研究《三國志》和校勘宋刊本《三國志》及《晉書》、《資治通鑑》的珍貴資料,也是我們研究晉代書法的寶貴資料。

參考資料:
劉忠貴:《敦煌寫本<三國志·步騭傳>殘卷考釋》,《敦煌學輯刊》1984年第1期。

片山章雄:《吐魯番、敦煌發現的<三國志>寫本殘卷》,(日)《東海史學》第26號,1991年。

忠平中譯本載《文教資料》2000年第3期。

來源:敦煌石窟旅遊網,作者:梁旭澍,圖片: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