嘛叫天津人的「端午節」,五月節孝敬師父師娘是老禮兒

津沽一頁書 發佈 2020-06-25T17:31:43+00:00

天津人過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之外,也有諸多自己的特色。首先,天津人把端午節看成除了春節之外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俗稱「五月節」,在這個節日裡,擺在第一位的是孝敬師父和師娘。

天津人過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之外,也有諸多自己的特色。

首先,天津人把端午節看成除了春節之外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俗稱「五月節」,在這個節日裡,擺在第一位的是孝敬師父和師娘。

戲劇、曲藝界管師傅叫師父,「傅」與「父」一字之差,分量不同。因為天津是戲劇、曲藝之鄉,同時也是民間絕藝聚集之地、工業發達之處,便講究義和德,倡導「三節、兩壽」,孝敬師父和師娘。「三節」,即春節、五月節(五月初五)、八月節(八月十五);「兩壽」,即師父與師娘的生日。在天津,師徒之間訂立「師徒合同」之後,便把這一條作為契約寫進條款。

家中的老人也是這樣教育晩輩的:「五月節快到了,準備東西看望你師父和師娘去。」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是咱天津民俗民風中值得驕傲之處。

其次是防疫健體。每當端午節來臨之際,天津的老太太會說:「端午到,五毒醒,要避邪,保安寧。」這句話細琢磨太有道理了。端午臨近夏至,天氣日益濕熱,百蟲和細菌繁殖快。但老太太們有招兒,給孩子們親手縫製老虎褡褳——蠍子、蛇、蜈蚣、壁虎、蟾蜍,覺得這樣可以避邪。從積極意義上理解,這是提醒人們防「五毒」。

同時還給姑娘們縫香囊,內裝白芷、川芎、岑草、排草、甘松等中草藥;家中用干艾搓成草繩驅蚊蠅;用蒲草(即菖蒲)插門框上驅趕飛蟲。您可別小瞧咱天津老太太的這些土法兒,某醫療研究機構發現,菖蒲提取物可以殺滅很多種病毒,艾灸也早已傳到國外。

再有就是宏揚民俗。無論是以剪紙的形式剪成虎形貼窗花,還是畫鍾馗、掛鐘馗,都成就了一批具有絕藝的民間藝人。

端午節天津人有哪些習俗?


九子盤堆角黍


所謂九子盤,又稱「攢盤」,始於明萬曆晚期,流行於清代民國,它是古人為婚喪嫁娶或重要節日款待賓客的一種實用器物。到了端午節,天津人常用九子攢盤來擺放粽子,即角黍。粽子最早用菰葉即茭白葉包成牛角形,所以又稱「角黍」。天津市民多以艾葉包制粽子,在江米中放上豆沙、棗子等餡料,蒸煮熟以後再蘸白糖食用。


額間抹雄黃


端午節時,人們還有喝雄黃酒的習俗。古人認為雄黃「善能殺百毒、避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由於小孩不便飲用雄黃酒抹七竅,所以,在端午節這天,人們就用雄黃酒塗在小孩兒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並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


艾草


在天津,比較普遍的一種端午民俗就是插艾草,天津人叫蒿子。買到家裡,用紅布條拴上,綁在大門的門把手上。過去人們大多住平房,艾草一般都掛在大門的門環上。現在艾草的懸掛方式倒沒有特別的講究,在門上哪好插就插哪,一般都插在一米以上比較高的地方。趙光宸在《津門歲時記》中提到:「初五日曰端陽節,有龍舟戲,居戶門貼葫蘆門符,插艾蒲。」


佩香囊


端午節也稱「浴蘭節」,除了吃粽子,佩香囊也是一項端午習俗。中藥香囊具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是將具有芳香開竅效用的中草藥如蒼朮、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等製成藥末,裝在特製的布袋中,佩戴在胸前、腰際、臍中等處,也可以掛在車裡、家裡。我國民間自古就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的說法。


褡拉


戴褡拉,給孩子求吉利。天津人除在大門上插艾草防蟲外,還講究為孩子佩長命縷,也就是老人們口中的「老虎褡拉」,這種布藝製品用五色絲線縫製,內部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等辛香草藥填充,在夏日可起到驅蟲避瘟作用。


避五毒 食五毒餅


從時令上講五月正值仲夏,因此津京地區習慣把端午節稱為「五月節」。仲夏開始,蛇、蠍、蜈蚣、壁虎、蛤蟆五種「毒物」開始出現,蚊蠅等害蟲開始滋生,容易蜇咬人傳播疫病,因而從古時起,人們就開始把端午節視為「衛生日」。端午節搞衛生,不僅是要打掃庭院、清除衛生死角,更留下了避瘟習俗。


老天津衛曾經有一項端午民俗,即食五毒餅,目前幾乎絕跡。那時候,一到端午節,家家吃五毒餅,市面上也有不少賣的。五毒餅曾是端午節走親訪友互相饋贈的常見禮物,和端午節「惡月」之說等時令特色息息相關,其「以毒攻毒」的概念也和端午「五毒」之說相互呼應。


天津老字號祥德齋過去就賣過「五毒餅」,不過,現在別說吃過,就是聽過「五毒餅」的天津人似乎也不多。


賽龍舟


其實,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早在屈原之前已在南方地區廣為流行,後來又傳到了北方地區。歷史上的天津,河流縱橫,窪淀密布,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一直流行。


關於天津人賽龍舟的傳統還有個傳說,相傳乾隆下江南途經天津的時候曾短暫停留小住海光寺,恰巧趕上端午節,天津官員們想來想去也找不出什麼節目能讓皇上在節日這天高興點,著實犯了愁。有操船業的船家建議:咱們不如效仿賽龍舟的形式,「作競渡之戲」,在船上表演精彩的節目。「賽龍舟」的表演就在海光寺前的河中進行,乾隆當時看了覺得很不錯,心情大好,非常高興。自此「奉旨競渡」的習俗便流傳下來,形成了一個天津端午的新民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