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敦煌」項目對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啟示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發佈 2020-06-25T19:33:27+00:00

20世紀90年代,敦煌研究院原院長樊錦詩提出 「 數字敦煌」 的構想,即運用計算機技術永久保存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彩繪。

敦煌,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成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樞紐。東西方文化在此交匯和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敦煌文化。歷經滄桑洗禮,敦煌莫高窟壁畫和彩繪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給敦煌研究院工作者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因此,如何延長敦煌莫高窟的壽命,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敦煌莫高窟的文化藝術魅力,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數字敦煌」項目應運而生。

20世紀90年代,敦煌研究院原院長樊錦詩提出 「 數字敦煌」 的構想,即運用計算機技術永久保存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彩繪。30 年來,隨著新技術的產生和發展,「數字敦煌」項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彩繪通過數字平台,走出敦煌,走向世界,讓更多的人領略到敦煌莫高窟藝術的魅力。「數字敦煌」項目的成功,為我國文化遺產保護探索出了前進的方向。

「數字敦煌」項目是指利用數字人文技術對我國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開發的過程。其數字化、技術性的特點,豐富了我國傳統文化遺產保護的途徑和形式 。因此,在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上,可以借鑑「數字敦煌」項目的成功經驗,利用先進數位技術,建立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提升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水平。

「數字敦煌」項目對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啟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是運用數字人文技術,為文化遺產建立「年齡」檔案,科學保護文化遺產。文化遺產尤其物質文化遺產有一定的脆弱性,易受氣候和人為因素帶來的不可逆的損壞。因此我們看到的文化遺產都是即時的,既不是原初的,也不可能成為將來的。「數字敦煌」項目運用數字人文技術,為敦煌莫高窟這一世界文化遺產建立數字檔案,保留了一份將來可能看不到的「形象」。運用數字人文技術可以為文化遺產建立數字「年齡」檔案,我們雖然不能穿越時空去窺視真實的歷史,但為文化遺產建立數字「年齡」檔案,不僅為文化遺產建立了歲月的年輪,也為文化遺產留下了生命的痕跡。

二是運用數字人文技術,為文化遺產利用開闢新方向。「數字敦煌」項目利用數字人文技術已經初步實現敦煌莫高窟場景數字化、虛擬現實、信息交互的目標。2014年9月開始使用的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遊客通過球幕電影、主題電影等形式,在了解敦煌莫高窟知識的同時,可以身臨其境地觀看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彩繪。這種模式在優化遊客的參與感和體驗感的同時,解決了敦煌莫高窟旅遊與文物保護的矛盾。2016年5 月,「數字敦煌」 項目正式上線,遊客可以足不出戶,在線 「遊覽」敦煌莫高窟,打破了傳統歷史文化遺產旅遊資源開發的局限,擴大了敦煌莫高窟的影響力。

隨著人工智慧的興起,其對敦煌莫高窟的利用也有著積極的影響。以「敦煌小冰」為例,微軟亞洲研究院藉助敦煌研究院提供的珍貴數據,結合自己的技術優勢,為敦煌莫高窟愛好者提供了一個能夠互動的信息交流平台,幫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敦煌莫高窟的歷史和文化。運用數字人文技術,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實現文化遺產的共享價值,這為文化遺產的利用開闢了新的方向。

三是運用數字人文技術,發掘文化遺產的文化傳承新途徑。我國文化遺產蘊含豐富的文化信息,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文化傳承,兩者關係可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2017 年,敦煌研究院與騰訊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數字絲路」計劃,致力於促進絲綢之路上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傳承和交流。以技術之力為文化注入新的能量,推動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進程,推動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與傳承。運用數字人文技術,一方面可以保護文化遺產,另一方面也可以借信息化的力量,擴大文化遺產傳播途徑,這對於文化遺產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四是運用數字人文技術,提升我國文化遺產的國際影響力。通過數字人文技術,提升敦煌莫高窟的國際影響力,使敦煌莫高窟從中國走向世界。近年來敦煌研究院整合敦煌數字資源,對敦煌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2018 年6月,在德國舉辦的「絲路瑰寶——敦煌壁畫藝術精品展」,運用了虛擬現實技術讓參觀者在看展過程中,能夠直接體驗到敦煌莫高窟的絲路文化。

與此同時,敦煌莫高窟藝術巡演已經走向世界,與國外多所知名高校展開了合作。數字人文技術與國際化合作讓擁有一千多年歷史的敦煌莫高窟的民族、宗教文化,如同飄逸「飛天」,飛出了洞窟,翱翔於世界,讓世界各國人民欣賞到了敦煌莫高窟的文化、藝術魅力。敦煌研究院還通過數字複製技術,將失散多年的文物進行數字化複製處理,藝術地再現了敦煌莫高窟的昔日風采。

「數字敦煌」項目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傳承的新探索,對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具有重要的借鑑價值和啟示意義。運用數字人文技術,開闢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傳承和傳播的新途徑,為我國文化遺產留下一份數字的「備份」,並通過數位技術打開我國文化遺產寶庫的萬花筒,這不僅是文化自信的應有之義,而且具有劃時代意義。

來源:文物之聲,作者:盛傑臨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