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有一處明顯錯誤卻無人識,400年後被11歲小女孩指出

琴案蒙塵 發佈 2020-06-25T20:07:08+00:00

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至今問世400餘年,可謂是從明朝火到當下,就算不知道全部的故事,也是婦孺皆知的。那你有沒有想過《西遊記》里有錯誤之處呢?

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至今問世400餘年,可謂是從明朝火到當下,就算不知道全部的故事,也是婦孺皆知的。那你有沒有想過《西遊記》里有錯誤之處呢?

重播次數超過了3000次,但依舊是百看不厭,《西遊記》也成為了一部公認無法超越的經典,筆者看過不下十次,也沒發現不妥之處,但名叫馬思奇讀五年級的11歲小女孩卻發現了一個明顯的錯誤。

馬思奇在看了電視劇版《西遊記》後,帶著疑問去翻看了原著,竟然連原著作者吳承恩也犯了同樣的錯誤,究竟是怎麼錯誤,竟然400年都沒人發現?


原來馬思奇發現唐僧師徒四人,從大唐取經一路到天竺(今印度境內),每次化的齋飯都是饅頭、青菜和豆腐。

俗話說「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何況國土面積1237萬平方公里的明朝時期,更是民風不同。那麼吳承恩為何會犯這個常識性的錯誤呢?

其實,這並不是吳承恩的「鍋」,而是由當時的大環境決定的。

吳承恩晚年窘迫的生活環境

不同於《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官宦之子的身份,《西遊記》作者吳承恩出生於一個學官淪落為商人的家庭,吳承恩自幼聰慧,喜讀野言稗史、志怪小說,"嘗愛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輩所著傳記,善模寫物情,每欲作一書對之","髫齡,即以文鳴於淮",頗得官府、名流和鄉紳的賞識。

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終因受人誣告,"拂袖而歸",晚年以賣文為生,約六十七歲時到過杭州,晚年因家貧出任長興縣丞,由於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久憤而辭官,貧老以終。

他一生沒有去過太多地方,對於民風民俗自然認識短淺,這是原因之一。

《西遊記》寫作背景

魯迅先生曾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指出,《西遊記》「諷刺揶揄則取當時世態,加以鋪張描寫」,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作為神魔小說傑出代表的《西遊記》亦不例外。

《西遊記》產生於十六世紀的中國明朝嘉靖公元 1522 —1566)時期,當時明世宗剛愎自用、過於刑辱,長期厭惡言官、拒納諫言。在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中,言官都進行了大規模的諫阻和抗爭,然而,由於世宗對正直的言官大加摧殘,至嘉靖朝中後期,言官隊伍發生了嚴重分化,言路風習日漸沉寂。

明朝進一步從制度上衰落、僵化腐朽,作者也正是因社會環境的污濁,而從官場隱退,他希望借神魔小說《西遊記》對現實種種黑暗的行為進行鞭撻,同時以孫悟空的形象,代表那種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奮起金箍棒,橫掃一切妖魔鬼怪的大無畏氣概,反映了人民的願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種正義的力量,表現出人民戰勝一切困難的必勝信念。


結語

《西遊記》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但它說到底還是文學作品,具有主觀性、時代局限性,我們不可能要求吳承恩走遍明朝千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即使有小瑕疵,也不影響《西遊記》在千千萬萬國人心中的地位,即使過去400年,它仍是老少皆宜的經典書籍。


不少人喜歡四大名著,卻因其言詞晦澀難懂,而被勸退。今天,四大名著以彩圖的形式、更加生動幽默的語言,通俗易懂,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體驗,家中有小孩子的可以入手,四冊僅需58元,絕對物超所值。感興趣的,可以點擊下方紅字了解詳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