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由來與傳說、習俗、歷史、寓意、注意事項、粽子做法與種類

大夫覺成 發佈 2020-06-25T01:14:25+00:00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2008年1月1日被正式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正式確立了端午節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法定地位,並全國放假一天,共度佳節。

端午節由來與傳說、習俗、歷史、寓意、注意事項、粽子做法與種類

01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2008年1月1日被正式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正式確立了端午節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法定地位,並全國放假一天,共度佳節。

02"端午節"名稱的由來

  •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
  • "端":為"開端"、"初始"之意。
  • "五月":在農曆中為"午月"。
  •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
  •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被稱為"十二地支"。
  • "干支紀法":在中國農曆中,十天乾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計數單位,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干支紀法",用來表示年、月、時的次序。
  • "午月":農曆以地支紀月,分別為:正月建寅起始,二月為卯,三月為辰,四月為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
  • "初五":為"午日"。"五"又為陽數,在古代"五"與"午"相通,"初五"又稱為端五。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等等。
  • "端午":"端午"一詞最早見於晉朝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03端午節的傳說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端午節的傳說主要有以下幾種:

1、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戰國時期楚懷王治下的一名臣子,主張聯齊抗秦,遭到某些貴族的強烈反對,屈原遭流放,期間屈原憂國憂民之心不改,寫下了《九歌》《離騷》《天問》等名篇。
  • 公元前278年,秦軍滅楚國,屈原於五月五日,寫下《懷沙》絕筆之後,抱石自投汨羅江而死。
  •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感於他的愛國拳拳之心,來到汨羅江邊,拿出飯糰、雄黃酒等祭祀用品,投入江中,憑弔屈原,以示紀念。
  • 後來又有傳說,屈原託夢,說是食物被蛟龍食去,自己吃不到,可將食物用粽葉或竹葉包之,蛟龍就無法搶食了。於是,發展成了現在的粽子。
  • 端午節紀念屈原,有詩為證: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倉江上,投飯救饑渴。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宋•蘇軾《屈原塔》

2、紀念伍子胥

  • 這種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甚廣。
  • 傳說在公元前770--前476年的春秋時期,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前484年)出生在楚國,後因父親及大哥被楚平王所殺,逃至吳國,並在公元前506年,帶領吳軍殺入楚國首都,將已死去的楚平王鞭屍三百,報殺父殺兄之仇。
  • 後帶領吳軍滅越國,越國國王勾踐將自身作為人質押在吳國,臥薪嘗膽。
  • 吳王夫差急於攻打齊國,對勾踐掉以輕心,伍子胥勸吳王夫差暫緩攻齊,先殺勾踐,徹底平定越國,之後再攻齊。
  • 吳王不悅,賜一把寶劍,令伍子胥自刎。
  • 伍子胥自殺之前,對門客說:"請將我的眼睛放置於東門之上,我要看著越國滅吳國。"
  • 吳王夫差聽後大怒,令人在五月五日將伍子胥的屍體沉於錢塘江中。
  • 伍子胥死後九年,吳國被越國所滅。
  • 後人為紀念伍子胥,包粽子、賽龍舟

3、紀念孝女曹娥

  • 曹娥,東漢(公元23--220年)上虞人,14歲時,其父溺於江中,遍尋不見,17日後,也就是五月五日,曹娥投江尋父。據傳,5日後,抱著父親的屍體出江,傳為神話。
  • 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道,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了曹娥廟,立曹娥碑,將所投的江命名為曹娥江,她的出生地命名為曹娥鎮。

04端午節的習俗

1、賽龍舟

賽龍舟,不僅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現在已經發展成了傳統體育賽事,極具觀賞性,是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活動。

2、吃粽子

粽子,又稱為"角黍"、"筒粽"。是我國傳統飲食,承載了眾多文化元素。

今天,每年端午節前後,家家都要吃粽子,有些人是購買各種花樣翻新的粽子,大多數老人會自己包粽子,給子女及親朋送一些粽子,作為禮尚往來的禮物,一起品嘗美食,增進感情。

3、佩帶香囊

過端午節,小孩要佩帶香囊,不僅有趨吉辟邪之意,還有驅蚊避蟲之作用,還是點綴的上佳之物。

香囊內物一般由香料、硃砂、雄黃等填充,用絲布等物品縫製而成,外形各異,清香四溢,再用五色絲線綁紮、懸吊成吊墜,便於佩帶,外形可愛,討人喜歡。

4、懸掛艾葉、菖蒲

在端午節期間,人們將艾草或菖蒲插於門眉,或者懸於堂中,亦或者製成艾人、艾虎、花環等形狀,作為佩飾進行佩戴,用以驅蟲辟邪,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習俗中的一種。

05粽子的發展史

  • 東漢末年開始,人們逐漸用草木灰等拌水浸泡黍米,再用菰葉包裹黍米成立體四角形,煮熟後食用,成為最初的粽子雛形。
  • 晉代,出現了"益智粽",就是用糯米添加中藥益智仁,而做成的粽子,還有添加肉、板栗等食材做成的粽子。粽子已經成了社交禮物。
  • 唐代,粽子更是出名,被日本記載為"大唐粽子"。用米"白瑩如玉",外形為錐形或者菱形。
  • 宋朝,出現了"蜜餞粽",即將果品等包入粽子。
  • 蘇東坡就曾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吃粽子已經成了很有文化氛圍的雅事。
  • 元代,粽子已經不用菰葉包裹,而是改為了箬葉,並出現了各種果仁、棗子、豆沙、肉類等品種。
  • 明、清時期:粽子包裹物已經改為蘆葦葉,添加料更加豐富多彩,特別是清朝時期,出現了"火腿粽子"。
  • 此時,粽子已經成為了吉祥的象徵,寓意繁多,並且一直延續至今。

06粽子的寓意

1、驅趕蛟龍

據《初學記》記載,屈原曾託夢一位長沙人,說是食物都被蛟龍搶食了,可用艾葉包裹,五色絲線綁好即可避免。

於是,以後人們便用"菰葉裹黍",做成"角黍",逐漸沿襲成為現在的粽子模樣。

2、求子

因為"粽子"與"中子""眾子"諧音,所以,民間有吃了"粽子"能生兒子,子孫興旺的傳說,所以,端午節吃粽子,也就有了吉祥的寓意。

3、金榜題名

因為"粽"和"中"諧音,古時,科舉考試一般都在秋天,為了能有一個好的功名,考生在端午節都要吃粽子,寓意"功名得中"。

4、光耀祖

因為"粽"和"宗"諧音,端午節吃粽子,寓意"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

07端午節期間的注意事項:

1、粽子吃多了不易消化,所以,腸胃不好、糖尿病患者、體弱多病的老人及小孩均不宜多吃。

2、端午節要飲雄黃酒,但雄黃酒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不宜多飲。

3、端午節已經進入悶熱潮濕季節,要注意祛除濕氣。

4、端午節前後蚊蟲鼠蛇增多,要注意驅蟲辟邪,防止叮咬。

08粽子的做法

1、原料:糯米、葦葉或竹葉、馬蓮、果仁、棗子、肉類等食材。

2、做法:

1.將糯米淘凈,用涼水浸泡一夜,將糯米發好備用。

2.將馬蓮、果仁、棗子等想要包的食材洗凈、浸泡,備用。如需包肉粽子,要事先將肉餵料醃製,備用。

3.將蘆葦葉煮熟備用。

4.包裹成型。將糯米及備料按自己喜好,放入蘆葦葉之中,包成立體四邊形或者菱形的形狀,此處注意防止漏米,包好之後,用馬蓮絲綁紮好。

5.蒸煮。將包好的粽子,放入涼水鍋中,用旺火燒開,轉小火慢煮25-30分鐘即可熟透。

3、食用:將煮好的粽子,蘸糖或者按自己喜好配汁,即可享用美味了。

09粽子的種類

主要按餡料來區分。有棗子、紅豆沙、綠豆、八寶、果仁、冬菇、蛋黃、火腿、五花肉等眾多品種。

粽子外形大小不一,形狀各異。還有做成真空包裝,一年四季均可享用的品種,十分方便。

我是大夫覺成,喜歡中國傳統文化,歡迎閱讀、點讚、收藏、關注、評論、轉發。

為什麼人口會加速向大城市流動?即使月薪6000也要去?原因有七點

中美關係未來走向最大的可能性是什麼?有什麼制約的有效手段嗎?

人性貪婪可以到什麼程度?要及早明白"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