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古今研究:生薑

藥王追隨者 發佈 2020-06-26T02:28:37+00:00

《神農本草經》:「味辛,溫。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利。《名醫別錄》:「除風邪寒熱,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去痰下氣。


一、本草摘要

《神農本草經》:「味辛,溫。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

《名醫別錄》:「除風邪寒熱,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去痰下氣。」

《珍珠囊》:「益脾胃,散風寒。」

《本草綱目》:「生用發散,熟用和中。」

《本草備要》:「辛溫。行陽分而祛寒發表,宣肺氣而解郁調中,暢胃口而開痰下食。治傷寒頭痛,傷風鼻塞,辛能入肺,通氣散寒。咳逆嘔噦,有聲有物為嘔,有聲無物為噦,有物無聲為吐,其證或因寒、因熱、因食、因痰,氣逆上沖而然。生薑能散逆氣,嘔家聖藥。」

《本草從新》:行陽分而祛寒發表,宣肺氣而解郁調中,暢胃口而開痰下食。」

《本草經集注》陶弘景:「味辛,溫、大熱,無毒。主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痢。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風邪諸毒。皮膚間結氣,止唾血,生者尤良。

(葉天士:舊附乾薑下,《綱目》始分出另列。)

《雷公炮製藥性解》李中梓:味辛,性溫,無毒,入肺、心、脾、胃四經。主通神明,去穢惡,散風寒,止嘔吐,除泄瀉,散鬱結,暢脾胃,療痰嗽,制半夏,和百藥。要熱去皮,要冷留皮。

生薑辛入肺,肺得所勝,則氣通宣暢,主宰精靈,故能通神明,神明通則一身之氣皆為我使,而亦勝矣。一身之氣勝,則中焦之元氣定,而脾胃出納之令行,邪氣不能容矣,故能去穢惡。

《本草經解》葉天士:氣微溫,味辛,無毒。久服,去臭氣,通神明。

生薑氣微溫,稟天初春之木氣,入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味辛無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氣味俱升,陽也。

臭氣,陰濁之氣也;久服辛溫益陽,陽能去陰,所以去臭氣也。神者陽之靈也,明者陽之光也。辛溫為陽,久服陽勝,所以通神明也。

《長沙藥解》黃元御:味辛,性溫,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足厥陰肝、手太陰肺經。降逆止嘔,瀉滿開郁,入肺胃而驅濁,走肝脾而行滯,盪胸中之瘀滿,排胃裡之壅遏,善通鼻塞,最止腹痛,調和臟腑,宣達營衛,行經之要品,發表之良藥。

二、現代研究

1、成分:主含揮髮油,油中主要成分為姜醇、α-姜烯、β-水芹烯、檸檬醛,尚含辣味成分姜辣素。《中國藥典》規定:含6-姜辣素不得少於0.050%。本品有解熱、鎮痛、止吐、促進消化液分泌、保護胃黏膜、抗潰瘍,尚有抗氧化、保肝、利膽、鎮靜、抗炎、抗菌等作用。正常人咀嚼生薑,可升高血壓。

2、藥理:對胃酸與胃液的分泌有興奮作用:有止嘔作用;對消化道有輕度刺激作用,可使腸張力、節律及蠕動增加,有時繼之降低,可用於因脹氣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腸絞痛:乙醇提取液對血管運動中樞及呼吸中樞以及心臟都有興奮作用,能升高血壓,並可發汗;對陰道滴蟲有殺滅作用,對堇色毛癬菌有抑制作用。

3、臨床報導:

①鮮生薑製成5~10%注射液,行痛點或反應結節注射,每點0,5~2毫升,每日或隔日一次,3~5次為一療程。治療風濕痛、慢性腰背痛113例,有效率83%。

②其煎劑治療十二指腸潰瘍,對改善症狀有較好效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