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44次北斗發射100%成功,中國金牌火箭再立功

中國青年報 發佈 2020-06-23T02:55:46+00:00

隨著發射指令的發出,山谷中火箭拔地而起,直奔寰宇。從2000年10月31日,長三甲系列火箭發射我國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算起,至今共進行了44次北斗發射,將全部北斗衛星成功護送升空,發射成功率100%。

6月23日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正值盛夏,夏蟲輕鳴。

隨著發射指令的發出,山谷中火箭拔地而起,直奔寰宇。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將第55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包括長征三號乙在內的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完成了北斗導航工程的全部發射任務。

作為我國高強密度發射的「主力」,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是我國目前高軌道上發射次數最多、成功率最高的火箭系列,有「金牌火箭」的美譽。從2000年10月31日,長三甲系列火箭發射我國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算起,至今共進行了44次北斗發射,將全部北斗衛星成功護送升空,發射成功率100%。

中國科學院院士、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姜傑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說,「作為全球唯一由3種軌道衛星構成的導航系統,北斗導航衛星對執行其發射任務的火箭要求非常高。適應能力強、服務軌道面多等特點,讓長三甲系列火箭脫穎而出。」

據她回憶,當年長三甲系列火箭接到北斗發射任務時,僅具備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能力,為了滿足北斗建設需求,研製團隊才開展了以北斗導航工程發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中圓軌道等軌道設計技術為代表的攻關研製。

「隨著北斗導航系統的不斷發展,長三甲系列火箭創新使用了兼容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三模接收機。」姜傑說,所謂的「三模」指的是北斗、GPS和格洛納斯三種導航模式,三種模式將相互補充,提高火箭飛行入軌精度,降低衛星推進劑的消耗。

高楠 攝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李明華說,自主創新是決定航天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根本出路。在以北斗導航工程為代表的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牽引下,火箭研製團隊將自主創新作為重要抓手,解決了一系列複雜的工程技術問題。

據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總指揮岑拯介紹,研製隊伍為適應高密度發射北斗導航衛星,形成了一套適應組批生產,高密度發射的研製生產管理模式,來滿足了北斗導航工程的需求和火箭發展需求。

岑拯告訴記者,過去火箭的生產需要單件定製,根據任務的需求,每次任務研製一發火箭。按照北斗導航工程的發射要求,火箭的生產能力不能滿足高密度任務的需求,因此,研製隊伍提出了「組批生產」這種滿足高密度發射任務的生產模式,就是通過模塊化、通用化、去任務化的方式來設計生產火箭。

「在『去任務化』設計生產中,我們將火箭研製分成兩部分,像衛星支架、整流罩和飛行軟體部分,都與衛星有關聯,所以要根據任務來定製。」岑拯說,其他箭上產品的技術狀態是一樣的,可以提前在流水線上進行批量化生產,大大提高了火箭的生產效率,也提升了火箭對任務的適應性。

據他介紹,自2017年底開始,北斗全球組網進入「快車道」,尤其是在2018年7月10日至2018年11月19日的133天中,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7次發射,成功將12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軌道。

「平均一次火箭發射僅間隔19天,創造了北斗組網高密度發射紀錄。」岑拯說。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小軍透露,在未來幾年,隨著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任務量的增加,火箭產能將成為關注焦點,為確保後續任務的正常開展,該院已提前策劃了運載火箭「新百發工程」跨代組批投產工作。

本文源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閱讀更多精彩資訊,請下載中國青年報客戶端(http://app.cyol.com)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