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澳大利亞駐華大使:與中國發生貿易爭端是自取其辱

文匯網 發佈 2020-06-23T07:23:47+00:00

澳大利亞前駐華大使芮捷銳在澳大利亞當局陷於充當反華「急先鋒」的迷途不知所向時,澳大利亞前駐華大使芮捷銳(Geoff Raby)表示,澳中之間再度爆發貿易爭端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澳大利亞當局試圖對中國採取貿易行動,那將是「自取其辱」,並可能危及到國家安全。

澳大利亞前駐華大使芮捷銳

在澳大利亞當局陷於充當反華「急先鋒」的迷途不知所向時,澳大利亞前駐華大使芮捷銳(Geoff Raby)表示,澳中之間再度爆發貿易爭端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澳大利亞當局試圖對中國採取貿易行動,那將是「自取其辱」,並可能危及到國家安全。

芮捷銳「再度爆發」的說法源於澳大利亞國內所謂權威專家,正著手將中方於5月對原產於澳大利亞進口大麥徵收反傾銷稅的措施標籤化為中澳「貿易戰2.0」。

「澳大利亞能對中國採取什麼措施?我的意思是,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這不是什麼明智之舉。」芮捷銳22日在接受香港《南華早報》獨家專訪時表示,「近年來,輿論對我們是否過於依賴中國存在很大的爭議,但實際情況是,中國和澳大利亞兩大經濟體之間存在巨大的互補性。」

芮捷銳同中國淵源頗深。1986年,他到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工作,和澳前總理陸克文成為同事,他是經濟一秘,陸克文是政治一秘。2007年,芮捷銳第二次赴北京出任澳大利亞駐華大使,任期達4年半。目前,他在北京經營有一家商業諮詢公司。

據《南華早報》23日報導,芮捷銳認為將反華立場「武器化」效果會適得其反,因為澳中經貿聯繫是澳大利亞國家利益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國家安全的基本要素是經濟安全,想和中國保持良好的關係並不違法。事實上,無論外部環境如何,擁有一個強大的經濟體才是我們國家安全的核心,而澳大利亞當下強大的經濟得益於中國。」芮捷銳表示。

隨著中澳關係趨緊,5月以來中方暫停接受4家澳大利亞企業肉類產品的進口申報,對大麥徵收反傾銷稅,以及多部門因澳國內反華聲勢而對中國公民赴澳發出留學和旅遊預警的舉措,令澳大利亞國內業已敏感至極的涉華輿論風向可用風聲鶴唳形容。

澳方的「鶴唳」源於其當下正面臨如何平衡大國關係的窘境。

一方面澳爭當美國反華「馬前卒」,一方面又擔心諸如在新冠疫情中,聯合國際社會其他國家要求對中國進行病源調查等「小動作」會讓其在對華關係中付出經濟代價。

「鶴唳」到什麼程度?

6月19日,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聲稱澳洲的政府、公共服務和企業受到了來自「國家」黑客的大規模網絡攻擊,雖然莫里森未指明是哪些國家,但澳國內有聲音稱這是中國所為。輿論毫不留情地指出,這是澳大利亞在當前國際形勢下的「受迫害妄想症」。

芮捷銳在採訪中表示,「尤為險惡的是,評論員甚至政客們正罔顧經濟利益,將中澳關係武器化。我發現有些媒體、智庫人士的思想令人不安,他們甚至將與中國的糟糕關係視為榮譽勳章。」

芮捷銳指出,「如果商界人士發聲支持改善中澳雙邊關係,那他們很快就會被『妖魔化』成將經濟利益置於所謂國家安全之上,這就是所謂的價值觀優先。」

比如,此前被外交部多次點名大肆詆毀中國的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這家自我定位「為澳大利亞戰略和防務領導人提供及時專家建議」的「中立」智庫,近日被媒體曝出實為大型的國防和科技行業遊說團體,並且大都有美資背景。

澳大利亞科技網站iTWire披露,在2018至2019財年,ASPI的預算有57%來自軍工企業,其中大多數都有美國血統,包括洛克希德·馬丁、諾斯羅普·格魯曼、雷神等公司。除此之外,ASPI還從美國國務院全球參與中心獲取撥款。

芮捷銳表示,鑒於澳大利亞對美國的「忠誠」,他預計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仍會升級,為了支持美國,澳大利亞將繼續尋求其他與中國「交戰」的方式。

不過,他認為當前甚囂塵上的「印度替代中國論」不現實,「通過某種方式用印度替代中國是一廂情願的想法,這不會發生,畢竟中國的經濟體量比印度大很多。」芮捷銳表示,「最終你都會被導向資金充裕的一方,那麼中國有錢。」

芮捷銳稱,澳大利亞過去並不擔心在貿易方面與中國和亞洲「糾纏」,尤其是在「舊秩序」下,彼時美國占據了全球領導地位。但當前澳大利亞為需要走出舒適圈感到「震驚」,「總有一天我們會適應,但現在我們很痛苦。」芮捷銳說,「(這種痛苦)部分源於美國採取了對華競爭戰略。」

芮捷銳認為澳大利亞不應該成為對華強硬陣營中的一部分,指出澳需要制定出更加獨立的外交政策。

他指出,澳大利亞在修復澳中關係的過程中任重道遠,因為澳當局口無遮攔,「想說什麼說什麼」。他預判澳中關係的走向將與11月美國大選有關,「澳大利亞成為了大國競爭的附帶犧牲品,讓澳中關係重回軌道符合澳大利亞的利益。」

作者:蘇展

編輯:蘇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