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華書店歷史沿革

魯北老王 發佈 2020-06-23T07:40:47+00:00

新華書店的員工喜歡把自己叫做 「新華人」,相信在他們的努力和探索下, 「德州模式」會在不斷的改革實踐中豐富和發展。



德州地區新華書店建於1946年7月,為冀、魯、豫邊區城鎮建店最早的新華書店之一。同年10月稱山東省渤海新華書店德州中心支店。初期發行人員僅3名,1947年增加到4人。新華書店位於德州市商業街一個規模狹小的舊式樓房中,面積60平方米,經營圖書為主,兼經營文具。1949年春,不再經營紙張文具等其他商品。1950年6月,渤海分店撤銷,隨著行政區劃的調整,名為新華書店山東總分店德州支店。轄吳橋、東光、慶雲、南皮、寧津、鹽山、樂陵、商河、臨邑、濟陽、德平、德縣、平原、禹城、齊河、陵縣及德州各書店。

1952年全國規定三級書店制(總店、省分店、支店)改名新華書店山東分店德州支店。1953年在德州市南門舊址,建了新型鋼筋水泥176平方米的二層樓房,底層為綜合圖書門市部,職工由原來4人增加到11人。1962年5月,改稱德州專區新華書店,專區新華書店兼管德州市內業務。1964年,省店委託德州新華書店代收代發圖書課本,承擔圖書中轉任務,每年代發圖書1萬多件。

1972年,在原有營業面積176平方米的基礎上又擴大增加到468平方米。1970年,在商業街與城建局合資建造了180平方米的第二門市部,並增加了服務項目,擴大了發行業務。1981年擴大到每年發貨金額2000萬元,中轉近5萬件。1982年10月,接受部分省、市店的二級分發任務。1984年8月,接受了全國省級發貸店的二級分發任務,至1985年,發貸金額近3000萬元,圖書中轉和二級分發,也較1964年增加近10倍。人員增至151人。

1989年,位於德州市解放路的新華書店三層小樓原址拆遷,1990年10月,總面積4000餘平方米、高六層的德州出版發行大廈一期工程完工,並奏響了出版界的"盛世樂章"--

自1948年開始, "新華書店"這四個由毛澤東親筆題詞的紅色大字,在無數中國人的心中留下了既熟悉又深刻的印象。幾十年來,新華書店始終是愛書人最鍾愛的溫馨港灣,那裡飄散著的淡淡墨香,讓讀書人流連忘返。1990年10月,位於市區解放路的德州出版發行大廈一期工程竣工並投入使用。4000餘平方米的六層大廈寬敞明亮,在當時來說,不僅是全省地級新華書店規模最大的,同時也是德州的"至高點"。


1992年,德州地區新華書店順應時代潮流,在改革中脫穎而出,率先組建了全國首家地市級出版發行集團--德州新華出版發行集團總公司。公司打破了行業和所有制的界限,集圖書音像的批發、零售、科工貿、外向型經濟為一體,實現了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有機結合和合作共贏。也正是這條路子,在實踐中不斷被認可,1995年,新聞出版署把德州新華集團確定為全國發行體制改革首家試點單位,將新華集團的經驗總結為 "德州模式"向全國推廣,認為德州新華書店"思路全新,體制全新,經營全新,面貌全新,創造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發達現象","意識超前,管理超前,體制超前,為全國圖書發行系統探索了一條改革發展的好路子,創造了一個好模式"。

據介紹, "德州模式"是對"實行集約式經營、集團化發展;建立批銷中心,實行大批發、小零售;科學管理,依法治企;一業為主,多業並舉"等做法的簡單概括。舊式的出版、發行等條塊分割、分散經營,在市場競爭激烈的形勢下,特別是在第二三渠道衝擊下,德州新華書店形不成拳頭力量。而實行集約式經營、集團化發展,則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德州新華書店創新發行體制、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舉措,一時間在全國出版界颳起了 "德州旋風"。

如今的德州新華出版發行集團總公司,不僅擁有建築面積5700餘平方米的出版發行大廈,還有15層高、總面積21000平方米的新華大廈。全市的經營總收入也從1985年的1286.5萬元增長到2007年的3.8億元。新華書店的員工喜歡把自己叫做 "新華人",相信在他們的努力和探索下, "德州模式"會在不斷的改革實踐中豐富和發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