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版「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逃離矽谷 奔向矽巷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 發佈 2020-06-23T10:41:06+00:00

曼哈頓部分路段禁止機動車通行,供人們騎行、健身或參加各種臨時設置的娛樂項目 新華社發。城市,原本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

鳥瞰紐約曼哈頓中央公園,周圍有隱藏在城區老宅中的高科技企業群。 圖據東方IC

曼哈頓部分路段禁止機動車通行,供人們騎行、健身或參加各種臨時設置的娛樂項目 新華社發

國內某問答網站上有一個提問:「紐約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麼?」

一則高票回答這樣寫到:「這裡聚集了全世界最富有的富豪,也聚集了全世界最落魄的藝術家。」

貼在紐約身上的標籤數不勝數,它所身披的雍容華貴的外衣總令人對它報以甜蜜的想像:歌舞昇平的百老匯、金融大腦華爾街、珍品薈萃的大都會博物館……但紐約能吸引一代又一代人去尋夢的原因,在於它對個體生活的承載。

《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研究年度報告—以紐約為目標城市》(以下簡稱報告)探究了紐約的經驗。從17世紀以商貿立埠,到今天以金融、科技和文化傲立於世界都會,紐約通過對城市空間、產業布局的調整,不斷重塑城市經濟地理,讓城市的發展回歸人的需要。 城市,原本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

逆轉

矽谷在很長時間裡是美國高科技創業者唯一的樂園。但這一潮流正在被紐約逆轉,如今「逃離矽谷,奔向紐約」在新一代矽穀人中逐漸流行。與矽谷的郊區科技園不同,紐約的科創產業在中心城區聚集,這個無邊界的科技產業聚集區被稱為「矽巷」。

激活

紐約的做法是引入高新科技企業,在老城區、舊建築中「見縫插針」,積極植入科創空間,激發老舊社區活力。每一個創新空間都是社區激活的細胞,吸引年輕人來就業,創造社區的新生命。

回歸

從17世紀以商貿立埠,到今天以金融、科技和文化傲立於世界都會,紐約通過對城市空間、產業布局的調整,不斷重塑城市經濟地理,讓城市的發展回歸人的需要。

成都向紐約學什麼?

以人為本的尺度 在城市的細微處衡量發展的進度

作為當之無愧的國際大都會,紐約市在紐約大都會區中是一個「眾星拱月」的存在。有月的溢出效應,才帶來群星璀璨,有星月的集聚效應,才點亮整片夜空。在紐約大學華格納公共政策學院教授郭湛看來,紐約模式給成德眉資一體化發展帶來了新的思考。

「突出中心城市的極化發展與核心功能帶動作用,」郭湛表示。《成都平原經濟區「十三五」發展規劃(2018年修訂)》指出:推動成都與德陽、眉山、資陽一體化發展,率先在城市軌道交通和快速幹道互通、城際軌道交通公交化運營、產業聯動區共建、公共服務共享、資源要素自由流動等方面取得突破。在這點上,《規劃》的要求與紐約大都會區的區域發展對應內容基本相同。「因此,紐約大都會區在這一點上可以為成都帶來借鑑啟示。 」郭湛說。

在成德眉資形成都市圈的發展模式下,成都如何做強一核有了更大的空間。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東進」為成都尋求永續發展的空間,「中優」推動了中心城區的老城更新和人口回流。

我們看到成都在如何塑造比較優勢:位於成渝發展主軸上的成都東部新區,在適度的空間裡布局先進位造業集群,借雙港優勢做強現代產業體系。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成都東部新區將是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

按照成都市新總規的定位,南拓區域培育創新體系,西控區域作為生態保護的屏障,北改區域進行產業升級和城市的有機更新,中優區域發展高端服務業。由此,龍泉山東西兩翼的產業,真正實現優勢互補,為成都整體構建一個現代化開放型經濟體系各司其職。

就像紐約在老城區中布局「矽巷」,在社區空間裡讓人慢下來,以人為本的尺度在城市的細微處衡量發展的進度。當成都用社區治理推動城市的有機更新,讓成都人記憶里的棗子巷、黃傘巷重回人們的視線,成都也因包容而動人。和任何一座世界級城市一樣,老城區的尺度和空間凝聚了一座城市的記憶和文化,往往是最吸引人的,成都幸而保留,也將城市的發展邏輯回歸到了人。

逃離城郊 奔向老城

藏身於老街區的「矽巷」

每個科技人都有一個矽谷夢。在過去幾十年,矽谷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才——三分之一的矽穀人出生於海外,移民是矽谷能夠成為矽谷的重要原因。

不僅如此,因為無可匹敵的科創文化、人才和風險資本,矽谷在很長時間裡是美國高科技創業者唯一的樂園。但這一潮流正在被紐約逆轉,如今「逃離矽谷,奔向紐約」在新一代矽穀人中逐漸流行。

短短十年間紐約超越波士頓,成為能與矽谷匹敵的美國第二大科創高地。至2018年,「矽巷」風投交易量已超過4億美元,聚集谷歌、Facebook、微軟等超過500家科創企業,科技產業占紐約城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在十年間增長25%,為政府提供56億美元的年稅收。

與矽谷的郊區科技園不同,紐約的科創產業在中心城區聚集——以中城南區的熨斗區、切爾西地區、SOHO區和聯合廣場為起點,逐漸向曼哈頓下城和布魯克林蔓延,這個無邊界的科技產業聚集區被稱為「矽巷」。隱藏在城區老宅中的高科技企業群不僅給紐約的經濟帶來新的發展引擎,它還承擔著舊城更新的重要職能。

《報告》中關於紐約市人口數量的線形圖顯示,紐約經歷了兩次人口外遷的趨勢: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由於大城市逆工業化的發展,較富裕的白人人口從城市中心遷向郊區,市中心開始衰落,犯罪率上升,進一步導致了人口外流;因國際移民的到來重歸繁華後,2015年起,由於生活成本過於昂貴、工作機會有限,有知識有能力的年輕人再次選擇外遷,去一些小型的城市尋求更舒適的生活。

在發展成熟的城市,中心城區的老化似乎是不得不面臨的問題。一方面,有的城區因為資本、人口和功能的高度集中,變得不那麼「友好」;另一方面,還有的城區因產業空心、人口外流走向衰落。

同時,一個更加多樣化的經濟體,將為各種技能和教育水平的人都提供高薪工作的機會。例如曼哈頓中央商務區(CBD),在保持高密度的商務商業功能的同時,通過向南部、東部和西部擴張,保留市中心較老、成本較低的辦公空間,以容納不同類型的企業,並在CBD附近創建更多的混合居住區和工作區,從而讓中心城區疏密有致、產業協同,也讓更多人群在紐約找到機會。

慢行優先 走出活力

擁抱共享的社區空間

儘管美劇里紐約總是豪車遍地,但開著豪車穿過紐約市中心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紐約是世界上交通擁堵最嚴重的城市之一。2016年的統計數據顯示,開車穿越紐約市中心的平均速度是4.7英里每小時,這並不比快步行走快多少。

那就騎自行車吧!在過去的二十年里,自行車是紐約市發展最快的交通方式,據估計,紐約市每天騎自行車出行超過49萬次,是15年前的三倍。

鼓勵更多人選擇騎自行車出行,許多面臨交通擁堵的城市都會這樣倡導,可有多少城市真的實現了?

原因在於,政府必須為擴大自行車基礎設施方面作出巨大努力,去維護自行車的路權。如果騎自行車被擠在機動車道混行,如果自行車無處停放,甚至,如果周邊並沒有優美的風景吸引人徜徉其中,騎自行車都算不上一件有吸引力的事。

《報告》指出,在過去的五年里,紐約交通部已經擴大並加強了近330英里的街頭自行車網絡,其中包括超過82英里的保護車道,還在2018年修建了超過55英里的專用自行車場地。城市街道上自行車網絡的擴展,公園裡數英里長的新綠道,以及共享自行車的引入……這一切都鼓勵著紐約人使用自行車在自己的社區周圍走動和娛樂。

在快節奏的城市發展進程中慢下腳步,城市足以成為撫慰凡人心的煙火。

當騎自行車、步行等慢行方式成為城市優先的交通方式,這其實在鼓勵更多人走進街區,去擁抱一個開放共享的公共空間。看似是交通方式的轉變,背後是發展邏輯的轉變。

比如,要去享受藝術資源,不一定開車繞行幾個街區到達博物館,在社區的公共空間裡,有小規模的藝術裝置和資源;要去生態綠地享受親子時光,不一定要去中央公園,一片海濱、一塊空地、一座荒廢的高架上,也能打造出口袋綠地。

紐約制定了「2%藝術計劃」,在新建的市政公共建築、交通樞紐、公園綠地等項目中,把項目造價的2%用於公共藝術品的設置,從而提升市政、文化、教育等公有建築及附屬空間的藝術氛圍,確保所有紐約市民共享鄰里開放空間和文化資源。

對於紐約這座移民眾多、文化多元的城市,把社區打造成一個高品質的開放空間網絡,既保留了不同街區的文化多樣性,又通過豐富的文化資產、自如的人口流動,促成了社區的公平發展。「富紐約」和「窮紐約」的區隔,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交流和彌合。

借「圈」重塑 產業格局

區域一體化創造新空間

紐約能獲得今天的地位,不僅僅是紐約市的功勞。紐約市人口850萬,面積1213平方公里。但加上周圍的都市圈,人口一躍為2300萬,面積高達3.3萬平方公里。這才是紐約大都會區,包括紐約州、新澤西州和康乃狄克州。

二戰後,在美國整體的產業結構調整和郊區化發展背景下,紐約及其周邊地區根據區位特性平衡成本和收益,產業動態充足和調整,逐步演化成當前的都市圈產業格局。

作為紐約大都市圈中的中心城市,紐約借「圈」重塑了產業經濟地理,以圈層式的布局推動了製造業的外遷,獲得了更廣闊的產業空間;同時,紐約又借「圈」凝聚了極核發展的優勢,穩穩集聚了尖峰產業,長久保持了高能級的發展水平。

這源於一個頂層設計。

一些紐約最傑出的商業和行業領導人聯合起來,推動建立了第一個區域規劃機構——區域規劃協會,統籌規劃紐約大都會地區。 區域規劃協會對土地利用、交通、環境、經濟發展和機遇等問題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以促進實現區域繁榮、多樣化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在產業分布上,能明顯看出大都會地區的產業空間分化,呈現出從跨國金融為主導的中心城區到科技創新與研發的外圍城市再到以生產消費性製造業的遠郊城市的產業空間布局特徵。

例如紐約主要發展金融、科創、文創等高附加值產業,發揮高盛、Google等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形成以高端服務業為主導的尖峰產業集聚地。2018年紐約金融保險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市的比重為7.5%,總體收入占全市行業的比重高達28%。

一些與金融相關的細分門類,如企業後台管理系統、銀行分行、金融資產管理等下游生產性服務業,則向紐約城市外圍發展聚集。在周邊城市,則依託紐約強大的產業帶動能力,打造納米技術、半導體開發、航空設備、生物醫藥等產業分工集群,形成享譽全球的哈德遜河「科技谷」、康乃狄克金融鎮和新澤西「製藥業心臟」等產業高地。

一城興帶動一域興。紐約自1790年後保持著美國人口最多最密集的城市的地位,產業和人口承載能力是其永續發展的基礎。紐約大都市圈的產業協同與區域共興,用空間換得時間,令人堅信,紐約的傳說還會綿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