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謎案:秦始皇的屍體是如何處理的?(下)

fans news 發佈 2012-07-13T08:00:00+00:00

綜上所述,當時即使處在忙於篡位的緊張狀況中,秦始皇身邊的人也不會放棄對始皇帝遺體的保護,更不會讓秦始皇遺體腐爛發臭。 那麼司馬遷在《史記》所說用鮑魚「以亂其臭」,其「臭」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是什麼臭味?又是從哪兒發出來的呢? 有的文章這樣寫道:五十歲的秦始皇死在了沙丘野外,丞相


綜上所述,當時即使處在忙於篡位的緊張狀況中,秦始皇身邊的人也不會放棄對始皇帝遺體的保護,更不會讓秦始皇遺體腐爛發臭。
 
那麼司馬遷在《史記》所說用鮑魚「以亂其臭」,其「臭」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是什麼臭味?又是從哪兒發出來的呢?
 
有的文章這樣寫道:五十歲的秦始皇死在了沙丘野外,丞相李斯秘不發喪,怕的是天下大亂,屍首就放在皇上坐的涼車里。這涼車盡管是冬暖夏涼,可那時相當酷暑,離京城兩千里路的路程,晝夜兼程,也遏制不住始皇帝的身體腐爛的自然規律,車過處,自然彌漫起陣陣腐敗臭氣。這卻是令人狐疑的氣味。於是,丞相等人急令采購來一石鮑魚,混淆其味。

 
這種說法至少有三處與事實有出入:
 
其一,秦始皇不是死於沙丘野外,而是沙丘平台。此平台為行宮。唐代張守節在《正義》有按:「始皇崩在沙丘之宮。」離長安兩千餘里,為帝王之行宮。其設備不錯。那種以「沙丘」為荒郊野外的望文生義說法,是不合事實的。
 
其二,並非將秦始皇的屍首直接放在轀涼車里。司馬遷在《史記》里的用詞是非常嚴謹的,他明白指出:「棺載轀涼車中。」這里特別提到「棺」,即秦始皇遺體經防腐處理後才放進具有防腐作用的棺材裡,再搬上轀涼車。
 
其三,《史記·秦始皇本紀》只是說「上轀車臭」,沒有講始皇帝的遺體腐爛發臭,更沒有說彌漫起陣陣腐敗臭氣。說「彌漫起陣陣腐敗臭氣」,是文學筆法。
 
關於「臭」,《史記·秦始皇本紀》是這樣記載的:「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棺載轀涼車中,……抵九原。會暑,上轀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
 
這一段記載中,司馬遷沒有說秦始皇遺體腐爛所發生的臭味,只是說轀涼車臭,這里究竟為何臭!根據前文所言,只是說「會暑」。由此產生一種說法,估計封閉起來,五六個人又上上下下,所造成的空氣污穢。這種可能並不能排斥。
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棺中防腐劑,經路途的顛簸有所泄漏而散發出的一種異味。對此,可以從馬王堆屍體防腐的措施進行推論。
 
辛追屍體的關節能夠活動,肌肉具有彈性,這是現代防腐葯水也難以獲得的保存程度。科學家的目光一直聚集在浸泡屍體的液體里,早在棺木打開之初,人們就發現屍體浸泡在散發異味的茶色液體中。盡管許多的疑點也困擾著科學家們。但是,經過多年研究,科學家認為,棺材中的液體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屍體的腐敗,是屍體千年不腐的重要原因。認為,辛追被保存於福爾馬林、酒精等化學葯水裡,這些葯水在醫學上被稱為固定劑,有著消毒、滅菌的作用,合理的配製可以使蛋白質失去活性,從而達到防腐的目的。
 
也就是說,馬王堆辛追屍體被保存於福爾馬林、酒精等葯水裡,這些葯水在醫學上被稱為固定劑,有著消毒、滅菌的作用,合理的配製可以使蛋白質失去活性,從而達到防腐的目的。
 
這些防腐劑或香或臭都是一種異味。這種異味確實是刺激難聞的。司馬遷用「棺載」兩字,說明秦始皇的遺體進了棺材之後才上轀涼車的,這里自然讓人推測,進棺材之前,噎作了潔身處理,並作防腐處理之後再進了棺材,此防腐劑也許是福爾馬林之類的防腐劑,經路途的顛簸有所泄漏而散發出的一種刺激臭味。所以說,此臭味,並非遺體腐爛之臭味,而是防腐劑的異味。正是為了掩蓋或是沖淡防腐劑之異味,要來了一石「鮑魚」,是「秘不發喪」之一策。

上集↓
http://appnews.fanswong.com/?function=readnews&nid=185280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