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七年之癢」,《最強大腦》靠的是正視壓力的勇氣 荔枝娛評

荔枝新聞 發佈 2020-06-27T16:27:27+00:00

能夠看到的是,節目這種看似殘酷的創新,無論是在電視畫面上呈現出的戲劇效果,還是在現實中的社會意義表達,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人生無處不在競爭,社會無處不有壓力。

  文/納蘭驚夢

  (作者納蘭驚夢,資深自媒體人;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七年之癢」,對於「長壽綜藝」來說並不是新鮮的問題。在綜藝市場心態整體趨於保守的大背景下,擁有固定受眾群體的老牌綜藝IP成為了平台不錯的選擇。

  但對於「綜N代」而言,丟了「初心」,忠粉會因為節目沒了「內味」而流逝;少了「創新」,又留不住拉不來喜新厭舊的觀眾。 尤其是在「不出圈就出局」的市場環境下,如何破除節目的「七年之癢」,在新的受眾領域「乘風破浪」,是擺在創作者面前的現實難題。

  許多「綜N代」之所以能夠常青,與節目定位和內容形態及時回應時代需求密不可分。譬如已經播出到第七季的《最強大腦》,就悄然完成了從塑造「腦力偶像」到「腦力榜樣」的轉變:水哥王昱珩的微觀辨水固然堪稱奇蹟,但像如此奇人異士終究只是極其罕見的少數;作為一檔立志於「讓科學流行起來」的競技節目,《最強大腦》需要的是更多素人參與其中——雖然這些素人已經是「別人家的孩子」,有著傲人的成績與過往,但他們終究不是不可觸及的偶像,而是可以通過努力到達的前方。

  所以今年《最強大腦》的選手初始名單中,還有著許多意想不到的身份:環球小姐秦美蘇、橄欖球運動員許博遠、舞者潘華龍、百萬粉絲博主朱傲宇等等。這些看似與「腦力」不搭的身份標籤背後,打破了觀眾對於「學霸」的思維定勢,更拓寬了對於「腦力榜樣」的認知邊界——「腦力榜樣」不止存在於高不可攀的世界名校之中,還有可能是身邊各個領域裡的佼佼者。

  如果說節目最初能夠成為爆款,靠的是優質的內容輸出與創新的節目形態,那麼綜N代能夠長久延續IP的核心所在,只可能是守正出新。

  《最強大腦》前幾季的成功,自然是離不開節目組對於科學題材這一冷門類型的開拓。而能夠走到第七季,與其不斷在變化著的觀眾需求里汲取養分密不可分:尚記得前兩季《最強大腦》節目裡,來自清華的孫勇在獲得零票支持的情況下背水一戰,最終逆風翻盤,成為整季節目的高光時刻。本季節目便引入「全維度壓力」概念,不僅請來郭麒麟、李宇春等「壓力體驗官」分享經驗,包括「圈層淘汰」、「壓力裝置」等環節的設置,更是從人際壓力、時間壓力、認知壓力、挫折壓力等多個方面,考驗選手的抗壓能力。

  能夠看到的是,節目這種看似殘酷的創新,無論是在電視畫面上呈現出的戲劇效果,還是在現實中的社會意義表達,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人生無處不在競爭,社會無處不有壓力。面對壓力,是及時調整心態,坦然面對?還是被壓力壓垮,錯失成功的機會?即使你看不懂《最強大腦》如同天書般的規則,但至少也會從這些選手的身上,學習到正視壓力的勇氣。而這也正是《最強大腦》這個節目的突出氣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