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激勵我們英勇高傲地對待命運

光明網 發佈 2020-06-28T06:02:05+00:00

近日,話劇《白鹿原》在南京保利大劇院落下了帷幕,按照國家三成上座率的規定,500多名觀眾在劇場裡手舉橙黃髮光的麥穗燈,齊聲用陝西方言喊著「就掌燈」,這樣的時刻,仿佛讓人回到了秋收時麥浪翻滾的白鹿原。

作者:楊茹涵(大學生)

近日,話劇《白鹿原》在南京保利大劇院落下了帷幕,按照國家三成上座率的規定,500多名觀眾在劇場裡手舉橙黃髮光的麥穗燈,齊聲用陝西方言喊著「就掌燈」,這樣的時刻,仿佛讓人回到了秋收時麥浪翻滾的白鹿原。

與此同時,崑曲《臨川四夢》如約而至,成功登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杜麗娘、霍小玉、瑤芳公主等一眾經典形象躍然舞台,奏響了黃浦江畔的迤邐笙歌。

白鹿原》和《臨川四夢》自創編以來,已經走過了數十座城市,得到了萬餘名觀眾的檢驗,在這之前,我是有機會進到劇場看一看這兩部演出作品的,總想著還有機會,肯定會有機會。想著想著,就這樣錯過了。

比他們再早一些,6月初浸沒式戲劇《成都偷心》在成都域上和美先鋒劇場開啟一周年特別演出,最後的謝幕時刻,隨著劇場音樂再度響起,演員向所有觀眾動情「告白」:去年的今天,就是在這裡;我們的城市,迎接著你的到來;今天我們依然在這裡,享受偷心的歡愉。

去年今日,恍如隔世,值得慶幸的是,《偷心成都》還在,戲劇還在。

「暫別」劇場的日子,我開始不自覺地暢想,暢想疫情結束後一切回歸正常的時光。我想要四處旅行,到了天津,不僅要去勸業場打卡,去五大道拍照,還要鑽進茶園子聽相聲;到了南京,不僅要去秦淮河畔散步,去夫子廟祈福,還要溜進蘭苑劇場賞崑曲;到了上海,不僅要逛南京路,看華燈初上的外灘,還要買票去天蟾逸夫舞台看京戲。一個城市的名片不僅要有風景名勝、建築與美食,還要有戲劇和藝術。

隨著公共服務設施的不斷完善,近年來全國各地建設了大大小小百餘座劇場,幾乎每天都有上百出劇目同時上演。如果把劇場比作盲盒,演出票就是開啟盲盒的鑰匙,一台又一台精彩的演出就是裡面神秘未知的禮物。選一兩個自己最愛的,數著日子,滿懷期待地等待著啟封的那一天,不管能不能如願,但懷著忐忑又激動的心情拆開包裝的瞬間,才是最快樂、最值得的。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全世界的劇場幾乎都陷入了靜默和停頓。如果不是這次疫情,我們大約不會知道,蕩滌人類心靈的舞台,竟也會蒙上一層如此厚重的塵土。萬幸,全國各地的劇場正在逐步開放,各類演出也開始有序恢復上演。不必恐慌,據說,連傳奇戲劇作家莎士比亞也曾經歷劇場長期關門的窘境,但他利用這段時光,潛心在家完成了數篇戲劇作品。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我相信經過這次特殊的洗禮,戲劇將涅槃重生,重新溫暖人類的靈魂。正如法國戲劇理論家安托南·阿爾托所說:「戲劇與瘟疫都具有有益的作用,因為它促使人看見真實的自我,它撕下面具,揭露謊言、懦弱、卑鄙、偽善,它打破危機敏銳感覺的、令人窒息的物質惰性。它使集體看到自身潛在的威力、暗藏的力量,從而激勵集體去英勇而高傲地對待命運。」

願我們早日在劇場相見。

《光明日報》( 2020年06月28日12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