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最大的慘敗,僅20天時間,4萬將士戰死沙場

這才是戰爭 發佈 2020-06-27T07:01:00+00:00

中條山戰役也稱晉南會戰,日軍稱作中原會戰,它是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與侵華日軍進行的一次主力會戰,也是華北戰場最後一次大型戰役。

中條山戰役也稱晉南會戰,日軍稱作中原會戰,它是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與侵華日軍進行的一次主力會戰,也是華北戰場最後一次大型戰役。此後,黃河以北再無國軍,華中抗戰再無後方,日軍得以抽出兵力對我抗日根據地實施重點「掃蕩」,侵略者鐵蹄自此橫掃大半個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最為艱苦的時期。

這場戰役以國民黨軍失敗告終,但失敗之慘,可謂空前絕後。可以這麼說吧,全面抗戰以來正面戰場上的所有會戰,都沒有這次敗得慘。10餘萬日軍僅用3個星期就擊潰並重創國民黨近20餘萬大軍,奪取國軍堅守了三年之久的中條山全部陣地,黃河以北地區的國軍主力被消滅殆盡。日軍戰報稱,這次戰役國民黨軍戰死4.2萬人,被俘3.5萬人,而日軍方面僅死673人,傷2292人(國民黨方面則稱斃傷日軍3萬餘人)。雙方傷亡之比高達26:1。日軍戰報固然有誇大的可能,但總體上可以說是大獲全勝,達成了戰役目的,實現了圍殲國軍第一戰區主力的戰役目標。

日軍獲勝後得意忘形,宣稱取得「事變以來罕見的成果」。蔣介石在戰役檢討中慨嘆,此為「最大之錯誤,亦為抗戰中最大之恥辱」。毛主席也認為,這是「上海戰役(淞滬會戰)以來最大損失」。

一、中條山戰役背景

七七事變以來,國民黨在正面戰場堅持抗戰四年之久,但華北、華東、華中大部地區依舊相繼淪陷。另一方面,由於戰線過長,侵華日軍未能實現短期內解決中國事變的作戰企圖,日中雙方形成了戰略僵持局面。

這一時期,日本調整侵華政策重點,不再以消滅國民黨軍有生力量為主要考慮,而轉為鞏固已占領土,穩定占領區局勢。相應地,日軍重點對國民政府採取誘降政策,企圖通過決定性打擊,迫使國民政府徹底放棄抵抗,以便抽出兵力重點對付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

在國際上,隨著德國法西斯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在短期內連連得手,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和冒險政策被極大鼓動起來。1940年底,日本調整對華作戰方針,決定「迅速解決中國事變」,謀求中國戰場的快速穩定。但是,日軍在侵占華東、華中廣大區域後,占領區內的抵抗運動並未停止,尤其是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運動如火如荼,給日軍以有力牽制。

為遲滯日軍進攻並確保後方穩定,國民黨在全面抗戰爆發後依託中條山重新部署第一戰區兵力,對華北日軍形成較大牽制。中條山根據地還對全國抗日起到重要的戰略配合作用。日本華北方面軍認為,晉南地區是黃河以北仍處於國民黨主力控制的唯一地區,是影響華北和華中日占區穩定的重大隱患,甚至將其視為華北占領區的最後一截「盲腸」,乃決意徹底摧毀之。從1938年開始,日軍曾先後對中條山發起13次試探性攻擊,但均被擊退。

1940年底,日本華北方面軍對局勢做出新的研判,認為八路軍經過百團大戰後,連遭日軍討伐,無力對日軍構成嚴重威脅,而晉綏軍戰鬥力低下,而且與國民黨中央軍貌合神離,唯有盤踞在中條山的國民黨第一戰區主力部隊衛立煌部成為華北占領區的最大不穩定因素,並牽制了日軍數個精銳師團,也極大妨礙了日軍在華自由行動。日本華北方面軍的戰役企圖很快得到大本營批准,於1941年1月正式形成晉南戰役即中條山戰役作戰計劃。

二、雙方作戰序列

1943年4月,即中條山戰役開始前的一個月,日軍開始大舉向中條山附近集結兵力。除了原來部署於中條山周圍的3個師團、1個旅團,又從華北、華中抽調2個師團和3個旅團。此外,日軍又從關東軍抽調2個飛行團部署於運城和新鄉兩地,擔負戰役期間的空中支援任務。日軍總兵力近12萬人,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多田駿擔任戰役總指揮。

日軍確立的作戰指導和作戰序列如下:「以徹底擊滅張馬、垣曲之線以西中國軍,並予該線以東中國軍一大打擊之目的,以第1軍主力在中條山西北側,由左向右並列第41師團、第9獨立旅團、第36旅團、第36師團、第37師團、第16獨立旅團,分由桑池至張店多處突破,直趨垣曲、亘其以西之黃河北岸,先分斷中國軍,然後掃蕩擊滅。另以第33師團,由陽城向南方攻擊;第35師團、第21師團,分由沁陽、溫縣向邵源方向攻擊;協同軍主力滅擊中國軍。第3飛行團支援此次會戰。」此外,日軍還得到偽軍張嵐峰、劉彥峰部及漢奸偽24師的配合作戰。

國軍方面,中條山守軍歸屬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統一指揮,參與戰役的總兵力約18萬人。戰前,國民黨軍參謀總長何應欽在洛陽召集軍事會議,部署中條山作戰防禦。何應欽對日軍戰役企圖做出了基本符合事實的判斷,認為其意在奪取中條山據點並徹底肅清黃河北岸國軍,但同時又認為日軍意在進取洛陽、潼關,因而對日軍圍殲中條山國軍的戰役決心估計不夠。

為此,何應欽提出國軍作戰要領如下:「第一步應相機各從一部, 第93軍由北向南, 第27軍由東到西, 與中條山右翼各部合力攻取高平、晉城、陽城、沁水間地區, 以恢復1929年4月前之態勢;第二步, 與晉西軍及第2、第8戰區協力包圍晉南三角地帶之敵, 最低限度亦須能確保中條山, 而以我控置於中條山以北及以東之兵團協同向左敵側猛擊, 以壓迫敵軍。」

實話說,這個作戰綱要十分大膽,完全是帶有主動出擊性質的攻勢防禦部署。但遺憾的是,由於國民黨根子上的消極抗戰思想,加之戰役開始後指揮系統失靈,這些戰役構想不僅無法落實,甚至連最低限度的戰役目標——確保中條山——也沒能實現。

根據洛陽會議精神,國軍作戰序列如下:第80軍(轄2個師) 守備中條山西側;第5集團軍(轄2個軍,共5個師)按照第3軍、第17軍序列自西向東守備垣曲、桑池之線以西地區;第14集團軍(轄6個師)按照第43軍、第98軍、第15軍序列守備中條山北側;第9軍(轄3個師)守備中條山東側。

4月28日,何應欽根據情報進一步判斷,日軍有從濟源、橫皋大道進犯垣曲的企圖,遂決定加強沿河工事防禦並實施外圍戰略策應。同時,他對中條山防禦體系又進行了調整:第9軍裴昌會部守衛濟源;第43軍趙世鈴部守衛垣曲;第17軍高桂滋部守衛絳縣;第3軍唐淮源部和第80軍孔令恂部守衛聞喜、夏縣地區;第98軍武士敏部守衛董封,第15軍武庭麟部守衛高平。另以4個軍配置於太行、太岳地區,作為外圍策應。

三、中條山戰役經過

1941年5月7日傍晚時分,精心準備的日軍在事先空投於中條山腹地的特種部隊和空中力量配合支援下,按照「兩翼卷擊、中央突破、分割包圍、各個殲滅」的作戰原則,從東、西、北和東北四個方向,向中條山國軍發起突然的猛烈進攻。戰役大體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兩翼卷擊、中央突破。

東路日軍約2.5萬餘人,由日軍第35師團主力和第21師團一部,以及騎兵第4獨立旅團一部,輔以偽軍張嵐峰、劉彥峰部,沿道清路西段分三路向濟源、孟縣進犯。國軍第9軍裴昌會部頑強抗擊,無奈在敵優勢兵力攻擊下逐漸不支,僅抵抗一夜便放棄陣地,全線潰退。第9軍的新編第24師主力、第54師防守封門口一線,但同樣招架不住日軍猖狂進攻,最終失守。與此同時,中路進犯的日軍攻克重鎮垣曲,其後分兵進擊邵源,第9軍奉命渡河南撤。日軍猛烈轟炸官陽東西渡口,第9軍遭到重大傷亡,大部分撤至河南,少部分退回到封門口至邵源以北地區。戰至12日,西路日軍已占領黃河沿岸各渡口,其主力沿封門口西進至邵源,與從垣曲東進日軍完成會合,完成了對國軍第14集團軍的包圍。

西路日軍約2.5萬餘人,由第37師團主力和第36師團一部,以及獨立混成第16旅團,自聞喜、夏縣東南向張店鎮進犯。西線是日軍主攻方向。激戰至8日凌晨,日軍突破張店以東防線,切斷國軍第80軍孔令恂部和第3軍唐淮源部之間的聯繫。關鍵時刻,第80軍軍部遭到事先埋伏於附近的日軍特種部隊襲擊。軍長孔令恂丟棄部隊逃往黃河南岸,失去指揮的部隊亂作一團,競相逃亡,在日軍轟炸中死傷慘重。進犯夏縣的日軍7000人向第3軍唐淮源部防守的陣地發起攻擊。日軍在西線得手後兵分多路,分別奔襲第3軍軍部駐地唐回和第7師師部駐地王家河並相繼得手。唐淮源率殘部向東撤退至溫峪,遭日軍截擊,傷亡嚴重。12日,唐淮源在尖山一帶陷入日軍重圍,最終自殺殉國。第12師師長寸性奇在突圍至胡家峪後遭日軍截擊,受重傷後飲彈自盡。第34師公秉藩部在唐王山陣地與日軍激戰,陣地幾度易手。

北路日軍約3萬餘人,由日軍第41師團和獨立混成第9旅團編成,貫徹中央突破的戰術原則,自橫嶺關向橫垣大道西側實施攻擊。日軍意在攻占橫(橫嶺關)垣(垣曲)大道,奪取重鎮垣曲,截斷國軍南撤退路,並對東西國軍實施分割包抄。該線是國軍第5集團軍曾萬鍾部和第14集團軍劉茂恩部的接合部,而守軍是戰鬥力較弱的第43軍趙世鈴部和第17軍高桂滋部。兩軍同時遭日軍攻擊,僅一晝夜時間,陣地皆失。日軍得手後,兵分東西兩路,一路沿桑池、賈家山、杜村河南下,一路直取垣曲。在傘降部隊配合下,日軍於8日黃昏占領垣曲。日軍隨即兵分兩路,一路向東攻擊邵源,與西進日軍會合;一路向西,與進至五福澗的日軍會合。至此,日軍將中條山國軍一分為二並完成包圍,國軍南撤通道亦被完全阻斷。

東北路日軍約1萬餘人,由日軍第33師團一部和獨立混成第4旅團一部編成,自陽城方面向董封鎮實施攻擊。此方向駐有國軍第14集團軍軍部、第98軍武士敏部,以及第15軍和第93軍。國軍在數量上擁有較大優勢。第98軍誓死抵抗,多次擊退日軍進攻,擊斃包括大佐濱田在內的日軍數百人,幾乎占中條山戰役日軍傷亡的全部。然而,隨著日軍增援部隊到達,第14集團軍三面受敵,不得不全面北撤。

第二階段:重兵圍剿,梳篦掃蕩

自5月14日開始, 日軍在封鎖黃河沿岸各渡口的同時,對包圍圈內的國軍實施數次拉網式清剿,意在徹底肅清中條山的國軍。處於包圍圈內的國軍孤立無援,陷入苦戰。

其後,被打散的殘餘部隊開始悲壯突圍。第5集團軍總司令曾萬鍾在突圍中與部隊失散,成了光杆司令,最後在當地百姓幫助下才逃往黃河南岸。

第15軍、第3軍及第14軍殘部衝破日軍封鎖線,西渡汾河、黃河, 最後撤退至洛陽、新安一帶。中條山北側第93軍和第15軍等部且戰且退,最後撤至太岳山區。第8集團軍在突圍中遭日軍截擊,不得不實施分散游擊。中條山東側守軍第47師和第24師被打散後在道清路西段和濟源山地開展游擊,最後趁日軍不備,才南渡黃河。第98軍殘部撤至太岳山區開展游擊。第14集團軍殘部分散突圍後,一直到9月初才陸續渡過黃河。

四、國軍慘敗的原因

國軍中條山慘敗,既有抗日戰爭大環境和中日兩軍實力差距等客觀因素,也存在諸多顯而易見的主觀因素。

第一,消極防禦,存在畏戰輕敵思想。

忻口戰役和太原會戰之後,國民黨連戰連敗,不斷丟城失地。在華北已大部淪陷的情況下,中條山已然成為阻止日軍進一步西進陝西、南犯河南的戰略屏障。由於中條山東西橫亘于山西之南、黃河之北,猶如一堵高牆橫亘於日軍南下的前進道路上。對國民政府而言,只要確保中條山根據地,就可喘息一時,並可爭取時間重新調整抗戰部署。但是,由於蔣介石自九一八事變以來按照「攘外必先安內」原則,長期奉行消極抗戰政策,每次戰役都是被逼無奈之舉,都成了苟且偷安的權宜之計。

按說,國民黨在中條山經營數年,如果對守軍進行持續整訓,並認真研究日軍作戰規律,進行有針對性的防禦演練,是不至於一敗塗地的。國軍在組織防禦的同時,並沒有充分依託防禦陣地,適時配合其他戰區發起戰略性反擊,而是一味消極防守,最後在日軍凌厲攻勢面前土崩瓦解。這和第一次大戰時期法軍在馬奇諾防線的消極防禦,如出一轍。試想一下,如果國軍採取前期經驗,依託既設陣地,以陣地戰輔以積極的游擊戰,或者在日軍發起總攻之前,對其發起攻勢作戰,甚至採取外線作戰或迂迴包圍,其結局或大有不同。

正是從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立場出發,蔣介石一開始就沒有對中條山戰役予以足夠重視。在日軍戰役企圖已經十分明顯的情況下,蔣介石既不增兵以堅決抗擊,也不撤兵以保存抗戰火種,最終導致苦心經營的根據地落入敵手。

再者,中條山守軍普遍存在輕敵思想。國軍在中條山經營三年之久,認為其防禦體系固若金湯,一些人甚至將其吹噓為不可逾越的「中國的馬奇諾防線」。加上前期曾擊退日軍多次小規模進攻,國軍由此產生一定的輕敵情緒,尤其是對於戰役爆發前幾個月日軍在中條山附近的頻繁活動沒有給予高度重視,甚至對日本方面高頻度的諜報活動也未給予應有重視。日軍在戰前派出大量姦細扮作商人前往中條山地區打探情報。另據說,當地村民在戰前曾向國軍報告發現小股空降日軍,但守軍不以為然。

第二,指揮不當,對日軍戰役企圖判斷失誤。

將是主心骨,打仗先打將。一將無能,累死千軍。國軍慘敗首先敗在指揮層面。臨陣換將自古乃兵家大忌。蔣介石調離孫蔚如的第4集團軍姑且不論,還因衛立煌與八路軍走得過近而生疑,因而完全按「政治正確」原則來選將用人。中條山大戰在即,蔣介石卻召衛立煌到重慶述職,後將其軟禁(也有說他開戰後又回到洛陽指揮作戰)。這樣一來,中條山戰役實際上是由參謀總長何應欽指揮的,而何應欽對中條山防禦部署不甚明了,甚至連各部實力強弱都不清楚。讓這樣一個人來統御20萬大軍與日軍作戰,豈不如同兒戲?

所以說,從戰役指揮層面看,與其說是衛立煌在行使名義上的指揮權,不如說是何應欽在搞實際上的瞎指揮。然而,衛立煌也好,何應欽也好,戰役開始後都脫離前線,這與日軍指揮官多田駿親臨一線指揮大相逕庭。在加之戰役開始後日軍實施特種作戰,基本上癱瘓了國軍的指揮體系,導致上級命令無法得到貫徹落實,各部只能倉促應戰,失敗已不可避免。

在戰術層面,國民黨貫徹要地防禦作戰思想,將第3、第13、第17、第80和第98軍,沿中條山東西100餘公里的寬大正面按「長蛇陣」一字排開,缺乏縱深配置,也沒有掌握強有力的預備部隊。日軍按照「兩翼卷擊、中央突破」戰術發起攻擊後,國軍已全然無力調整防禦,只能被動挨打,疲於應對,各部之間由於指揮體系失靈也毫無配合可言。待日軍攻占重鎮垣曲之後,國軍被東西攔腰切斷,防禦體系已經岌岌可危。

據晉綏軍總指揮徐永昌日記記載,重慶方面早在4月份就已掌握日軍在中條山增兵情況,然而,何應欽判斷,日軍進攻中條山只是企圖之一,更大企圖是進犯洛陽(日軍後來確實攻占了洛陽,但那是3年後的事情)和潼關,並窺伺西安。出於這種判斷,中條山部分守軍(包括孫蔚如部和炮兵團)在戰前被調去防守黃河南岸,中條山防禦被大大削弱。何應欽這一嚴重的判斷失誤最終釀成悲劇性後果。也許完全沒有料到會如此慘敗,何應欽的戰役企圖里只有作戰決心,而無轉移和撤退預案,黃河渡口甚至沒有派出得力部隊予以控制。

第三,備戰不力,持續作戰能力太弱。

儘管國軍在中條山經營了三年之久,並吹噓其堪比「馬奇諾防線」,但實際上疏於備戰。以野戰工事居多,罕有堅固堡壘。各守軍之間的結合部、隘口、通道等沒有採取強有力的封控措施。日軍發起進攻後,就是首先沿著各軍結合部和山間通道實施掃蕩式攻擊的。 

戰前潛伏的日軍特種部隊在總攻發起後,精打要害,直搗黃龍,不僅癱瘓了國軍指揮中樞,而且配合主攻部隊炸毀國軍彈藥庫,焚毀醫院和物資倉庫,導致開戰不久國軍就陷入缺彈無糧的悲催局面。自古打仗就是打後勤。一方兵精糧足,一方缺糧少彈,這仗還怎麼打?有資料說,日軍在戰前派遣姦細打扮成商人混入中條山集市,以高價買走大量糧食,導致國軍糧食儲備嚴重不足。是真是假,姑且不論,但餓著肚子去打仗,國軍恐怕做不到。

就武器裝備而言,國軍也與日本相差懸殊。姑且不說沒有空中支援,國軍的重武器也很少,炮兵更是極度缺乏。日軍有75毫米以上口徑火炮500餘門,國軍僅有數十門,而且分散在各個部隊。曾萬鐘的第5集團軍司令部設在馬村,其外圍僅有兩挺重機槍防守,而戰役開始後日軍利用特種部隊迅速解決掉機槍陣地,司令部也就保不住了。

更重要的是,國民黨在大戰前夕對守軍進行調動,可謂自毀長城。最有戰鬥力的第4集團軍孫蔚如部被調走,該部是西北軍的老底子,戰鬥力強,被衛立煌稱為「中條山鐵柱子」。曾萬鐘的第5集團軍和劉茂恩的第14集團軍,都是作戰能力一般的部隊。而按照當時國軍戰鬥力並參照以往經驗,單從兵力數量上必須超過日軍三倍方有取勝可能,況且守軍中還有不少雜牌軍,它們與中央軍貌合神離,打起仗來很難協調一致。還有,中條山守軍唯一一個炮兵團也被調走了。

第四,國共失和,兩黨幾無戰略配合。

中條山戰役發生在蔣介石製造國共摩擦尤其是兩次反共高潮之後,而皖南事變剛剛過去不久,兩黨之間可謂舊恨未去、再添新仇,抗日統一戰線面臨破裂之虞。早在1940年,蔣介石就驅逐了中條山的中共抗日武裝,並解散了群眾性抗日團體。然而,此次大戰在即,蔣介石意識到局面兇險,先是籲請後又命令八路軍出兵配合作戰。毛澤東認為,這不過是蔣介石的「激將法」而已,意在趁機消耗八路軍實力並削弱我抗日武裝。

另一方面,我黨從抗戰大局出發,以民族利益為重,仍給予國民黨某種形式的戰略配合。5月10日,八路軍129師對同蒲路平遙以南段、白晉路長治以南段、平漢路石家莊以南段各鐵路線發起破擊戰,對增援中條山的日軍起到遲滯作用,為國軍突圍贏得了時間。八路軍同時還在其他方向發起常規作戰行動,也是對中條山戰役的一種策應。

但是,從當時整個抗戰形勢看,日中力量對比仍處於敵強我弱總體態勢,面對日軍精心的戰役戰備,即使八路軍全力支援,也未必能夠改寫戰役結局。當然,從長期看,國軍在中條山的慘敗也給敵後抗戰根據地帶來了一些消極後果。戰役結束後,日軍原本用於封鎖中條山的幾個師團得以回過頭對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集中掃蕩,抗日戰爭由此進入最為艱苦的時期。

第五,日寇兇悍,力求畢其功於一役。

由於日軍決心徹底肅清中條山抗日力量,其作戰決心、作戰部署和戰術運用都是空前的。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多田駿調動了華北大部分日軍,又從關東軍調集2個飛行團,共約6個師團、4個旅團,計約12萬兵力,可謂傾巢出動。用如此大規模兵力發動一場會戰,這對當時中國戰場上的日軍來說也是少有的。

國軍的無能與慘敗反襯出日軍的戰法創新,可謂是給國軍上了一場生動的戰術課。日軍此次大勝,除了準備充分和戰力較強之外,與指揮官多田俊的戰術運用不無關係。日軍一改「一線平推」的傳統戰法,而罕見地採用了兩翼卷擊、中央突貫,再輔以迂迴包抄、分割圍殲、縱深傘降等戰術,既有正兵,又有奇兵,可謂奇正結合,頗有章法。而且,日軍無論作戰指揮、武器裝備、單兵素質、空中配合還是後勤供應,都遠高於國民黨軍隊。

撇開實力差距,單就謀略層面,戰役雙方也不在一個層次上。多田駿深諳孫子兵法的「兵以詐立」「奇正相合」「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等謀略思維,策劃的這場戰役堪稱一場教科書式的殲滅戰。他在戰前派出大量間諜和情報人員,化裝成商販混進中條山國軍防區,不僅在山中發現一處適合傘降的著陸區,而且在戰役發起後直撲國軍指揮中樞,國軍的集團軍、軍、師指揮所大部分被其癱瘓,導致戰役一開始國軍就處於各自為戰的混亂狀態。以現代戰爭的視角看,這正是美軍慣用的「斬首戰」。

另一方面,多田駿還派遣特種部隊化裝成國民黨兵混入國軍隊伍,詳細掌握了國軍所有兵力配置地域和指揮所位置,甚至連國軍各級指揮官,從軍長、師長一直到連長、排長,其姓名都摸得一清二楚。戰役開始後,這些會說中國話的特種兵向國軍喊話勸降,導致國軍人心大亂。而更為陰險的是,多田駿在戰前還通過電台刻意散布假消息,挑撥國共關係。為達成戰役突然性,日軍還製造信息迷霧,通過頻繁軍事演習製造出攻擊洛陽的假象,致使何應欽將防禦重點放在河防而非陸地防禦上。

值得一提的是,多田駿調回日本後因作戰有功而晉升陸軍大將。衛立煌承擔中條山作戰失敗責任,被蔣介石解除兵權並褫奪陸軍上將軍銜。

本文作者:劍道,「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