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三明客家土堡的保護與開發

大三明 發佈 2020-06-28T18:36:28+00:00

按:三明市是客家大市,也是福建土堡的中心,三明客家土堡歷史悠久,跨唐、宋、元、明、清、民國,是防禦與聚族而居為一體的大型鄉土建築,其特殊的建築風格,是中國乃至世界獨有的。

來源:三明客家網 

◎日堯

按:三明市是客家大市,也是福建土堡的中心,三明客家土堡歷史悠久,跨唐、宋、元、明、清、民國,是防禦與聚族而居為一體的大型鄉土建築,其特殊的建築風格,是中國乃至世界獨有的。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土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保護,在申報保護等級和旅遊開發利用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績,也為今後保護利用奠定了基礎。

一、三明客家土堡概況

土堡主要出現在閩贛粵交界的客家山區,目前保存最多的要數福建省三明市。三明市位於福建省中部偏西,閩西北戴雲山和武夷山脈之中,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森林密布,屬於地理環境複雜地區,一旦地方有亂,很容易遭到敵人的侵略。另一方面,明清時期特別是清末整個社會動盪不安,當地鄉紳為了保護他們的財產和維繫家族,於是他們因地而建土堡。複雜的地理環境和動盪的社會是明清時期三明客家地區建築土堡的主要因素。

三明土堡始建於隋末唐初,歷經宋元,明清時期達到成熟期,並一直延續至今。2005年全市開展的土堡調研情況看,歷史上三明全境有土堡20000多座,而至今現存僅200餘座。從目前遺存分布來看,主要分布在永安、大田、尤溪、寧化、清流、明溪、沙縣、將樂等地,並以永安、大田、尤溪三縣遺存為多。

二、三明客家土堡之探源

1、客家土堡的夯築技術承傳於中原漢代的板築技術。

隋末唐初時期,寧化人巫羅俊就峒「築堡自衛,寇不敢犯」,當時所築之城堡規模相當大,主要是防禦性的。今從殘存的城堡牆基範圍來看,為現今的寧化淮土程腦上村的三倍,面積達幾萬平方米。築城牆就需要夯築技術,顯然當時的夯築技術承傳於中原漢代的板築技術。據河南安陽後岡遺址龍山文化層考證,在600平方米的範圍內發掘了4000年前的38座房基,其房基的台基、土牆、墊土等均採用「夯土法」築成,即先在地面墊土築起高於周圍地面的台基,然後在台基上挖出建牆的溝槽,再用處理過的純黃土在槽內築起土牆(包括土坯牆);屋內墊土亦是先夯打結實,再拍打墊土,最後用白灰抹面;另據河南淮陽縣平糧台發現的4500年前的古城牆遺址,其城牆殘高3至5米,底寬13米,頂寬8至10米,是採用小板築堆法築成的;而在河南鄭州的商城遺址發掘的3500年前的古城牆遺址,是採用分段板築法逐段延伸建築的。上述板築建築法,與寧化石壁為中心的三明人夯土板築法有種種相似之處;牆體內放入竹片杉條,則可追溯到漢代築造長安城牆時期,那時在甘肅河西走廊一帶建造烽火台或在沼澤地段建造城牆時,為增強土質粘性,常用蘆葦充作「絍木」(牆骨)。

2、三明客家土堡在建築形制結構上與塢堡一脈相承。

西漢時期,在西北邊陲還出現了塢堡這一建築形式,從對出土的塢堡模型及所進行的研究表明,塢堡乃由城的建築形式演化而來,其特點是四隅建有角樓。塢堡傳入中原約在王莽末年,當時的顯貴大族紛紛修塢築堡,即使是千里之遙的廣州受其影響也出現塢堡建築,如廣州市出土的東漢塢堡模型可窺一斑。四周建有角樓,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就是一種小型的城或小型的城堡,這與三明地區唐宋以後的客家土堡已經很接近了。寧化早期的方堡,用黃土(生土)夯起四方形的高大圍牆,牆厚是一個房間的縱深加走廊寬度,可達一丈五以上,二層的房間以底牆為地面,走廊朝里,對外開內大外小的射擊孔,並建有「二點金」角樓,當由塢堡演化而來,即形制結構上一脈相承,平面均為方形或矩形,外立面為高大堅固的牆;塢堡四周建有角樓,寧化方堡建有對角的「二點金」,其位置大多選擇在易守難攻、便於進退的安全地帶,甚至有的建於小山頭上,還在前方扼要處設「寨」,修有戰壕等防禦工事,這種堡寨結合的形制正是從城堡、塢堡演化而來,是三明土堡的「前身」,此其一。其二,漢代的塢堡內已有「廳堂」,但是其功能不詳,而從大量出土的塢堡模型來看,「廳堂」功能之一便是祖先靈魂安息的地方,今日三明各地的土堡,其中間開天井的方堡後向廳堂或是堡內建築的「廳堂」,乃是安放祖先靈位並從事祭祀祖先活動的場所,亦是一脈相承;其三,東漢六朝時期的塢堡內部,辟有手工業作坊,同時從事家畜家禽的飼養,此種封閉性的自給自足的生產生活方式,與相承至今的寧化等地土堡並無二致。

3、客家民居殿堂式、五鳳樓建築形式亦源自黃河流域的傳統建築文化。如寧化石壁的九井十三廳「大夫第」,長方形的布局,是以正廳、前廳、後廳及大門、門樓為中軸,東西配置廂房的,講究對稱、主次;進入門樓,迎面即是一口大池塘,池塘左右各一個花園;大門前有一游坪,其左右兩側各有一個水池,亦講究對稱。這與3500年前的河南偃師二里頭夏商之際的王家宮殿,是由堂、廡、庭、門等組成的主次分明、布局嚴整的建築頗為相似的;亦與陝西岐山鳳雛和扶風召陳村發現的西周初期殿堂式建築一脈相承。如岐山風雛遺址,是以上門道、前堂、過廊、後室為中軸,前後二進、東西廂房配置,講究左右對稱。

上述種種相承關係顯示,歷史上西晉「永嘉之亂」後幾次北民南遷進入寧化石壁等地,便將塢堡這一建築形式帶入了寧化;而後傳及清流、永安、大田、沙縣等周邊縣;並隨著寧化客家人的外遷而傳到閩西、閩西南、粵東一帶。如寧化的方堡及「九井十三廳」建築等便是永定土樓的「前身」,只不過是三明的土堡防禦性為主,永定的土樓堡宅結合為主;寧化一帶的圍龍屋(前方後圓)便是粵東如梅州等地圍龍屋的「前身」,這與上述兩地的客家人其祖先十之八九都由寧化石壁遷出有密切的關係。

三、三明客家土堡的價值

三明土堡這種特殊年代和地理環境所造就的建築,有其特有的價值。

首先,三明土堡是一種集防禦與聚族而居為一體的綜合性歷史建築。就防禦性來說土堡一般占據有利地形而修建。如安良堡,它就是背靠斜坡而建,前後落差達10米左右。土堡除了依靠地形,本身的建造結構也下了很多功夫。通常三明土堡都設有炮樓、瞭望樓、特有的漏斗形槍口和寬敞的跑馬道等,一般只設一個大門,多為雙重門,且外重門均包貼鐵皮,門上方還設防火水槽及注水孔。在動亂時期,土堡成為族人生命財產安全的最有力的的保障。據安貞堡池氏後人回憶:「1921—1923年期間,鄰縣由永春來的兩百多名土匪曾先後三次到村裡搶劫糧財,全村人逃進土堡躲避了半個月,土匪圍攻十天久攻不下,只好撤走。」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三明土堡有極強的防禦性。從聚族而居方面看,三明土堡大多以合院式建築為主,所以堡內都建有很多房間。典型的要屬安貞堡,堡內前後三進院落,有18個廳堂,12個廚房,大小房間360間,可供千餘人居住。安貞堡自1899年建成後,建造者池雲龍及其子孫相繼在堡中住了將近50年。

其次,三明土堡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體現出高超的建築技藝。

土堡占地面積通常不少於300平方米,有的甚至達到10000平方米,牆體主要是石頭和生土夯築,厚度一般在一米以上,高度也在五米以上。因此土堡外觀顯得粗獷樸實、雄偉壯觀。與粗獷的外觀不同的是土堡內部的設計則很精緻。內部的整體建築大多採用殿堂式、府第式、五鳳樓等形式。建築裝飾有巧奪天工的精美木雕,有栩栩如生的石雕,有呼之欲出的浮雕及色彩和諧的彩繪壁畫。這種形制多樣、建築特異、裝飾精緻的建築堪稱福建省最美的民居之一。

第三,三明土堡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研究客家文化的傳承提供依據。

客家文化是中原漢人由於戰亂輾轉南遷過程中,為適應和改造生存條件而創造出來的全部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而建築文化是其組成部分。三明土堡不管從建造技藝、建造形制還是建築形式都與客家的古民居有很多的相似性。同時在土堡的分布地區主要集中在純客家縣:寧化、清流、明溪,形成了獨特的三明客家土堡文化。這種三明客家土堡的特有文化為我們研究客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依據。

第四,三明土堡具有很高的旅遊價值。

我國第三產業正處於蒸蒸日上時期,旅遊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定是個朝陽產業。三明這座被稱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作為海峽西岸旅遊區中綠色生態旅遊帶,正加大力度發展三明旅遊業。開發自然旅遊的同時,也重視歷史文化的旅遊資源的開發甚至努力做到兩者的整合發展。而「三明系列土堡的完整性、形制的多樣性、防禦的實用性以及特殊的建築風格,是中國乃至世界獨有的」具有很高的旅遊價值,應該予以重視並充分利用。

四、三明土堡的現狀與保護

近些年來,隨著三明土堡所在地區經濟的飛速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人口的不斷增加,原有的土堡早已不堪重負。不少土堡因年久失修,已經土牆倒塌,木結構解體,個別土堡甚至被一把火燒成灰燼。同時,由於年深日久缺乏管理、維護修繕資金的匱乏、生態保護意識的薄弱、相關政策尚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土堡的保護並不樂觀。

令我們欣慰的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隨著國家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三明各級政府也加大了對三明土堡建築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和開發。如對土堡出資修復,注意對外宣傳,舉辦研討會,請來一些專家學者們為三明土堡的保護開發獻言獻策。三明市政府還提出要將零散的土堡打包為「福建土堡」,力爭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近10座土堡成功申報成為國家級的文物保護單位。但是傳統保護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還應當注意利用現代化技術尋找先進有效的保護手段,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

1、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廣大群眾的保護意識。三明土堡是當今為數不多且珍貴的古代建築,要想形成良好的保護氛圍,喚起全市廣大群眾的保護意識是必不可少的。隨著「2010年中國·福建土堡全國學術研討會」在三明大田召開,三明土堡的知名度在全國有所提高。但是,群眾對土堡的保護意識還不強,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要通過一些媒體如電視、網絡、電台、講座、VR等進行全方位的宣傳,同時編印土堡旅遊畫冊,製作土堡工藝品,舉辦「土堡文化節」、「土堡知識競賽」等,提高廣大群眾保護三明土堡的意識。

2、保護周圍環境,注意土堡周邊環境的協調性。三明市位於福建省的西北部,山地居多,生態環境較好,防禦型為主的土堡則主要修建在山坡上。福建省建築設計研究院首席總建築師黃漢民曾說過:「……我們看到的那麼精彩的琵琶堡,其周邊的山土因為塌方而裸露出來,很煞風景,這是自然環境沒做好……」所以對土堡周邊環境的保護很是必要。當地政府應該儘早的對土堡周圍進行規劃改建,確保土堡周邊環境的協調性。

3、採用數字化保護,開啟三明土堡的科技化保護。數字化保護是指以計算機為代表的,基於網絡等新科技、新媒介,區別於以往傳統保護的新的保護形式。近年來這一形式逐漸被普通大眾所認識和接受。我們可以把三明土堡的相關信息經過數字化技術儲存與管理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方式進行資料錄庫,在計算機里建立相關的數字模型,形成具有土堡特色的建築資料庫,便於土堡的信息共享、保護修復、考古研究、參觀觀賞和旅遊開發利用。

4、加大土堡旅遊開發,促進三明土堡的保護與傳承。三明土堡與土樓有一定的相似性,都為明清時期防禦性和居住性相結合的建築,建築分散,且建造地形都是山地丘陵。我們可以借鑑土樓成功的旅遊開發經驗,對土堡的進行旅遊開發利用。如規劃旅遊線路、設計土堡旅遊景觀,充分利用土堡村、土堡群及打包周邊景區等方式,做活做大土堡旅遊產業。如「沙縣水美土堡群」,處於沙縣淘金山風景區與梅列瑞雲風景區之間;三元區曹源土堡距三元區格氏栲森林保護區僅幾公里等,都有著良好的開發利用前景。同時還可以建造有土堡特色的農家樂,充分利用三明「中國綠都」的自然風光和當地特產。

綜上所述,三明客家土堡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在各級政府和各界人士及土堡所在地、堡主等的努力下,大部分的土堡得到了有力的保護和重視,行走在土堡村,宏大如城牆的土堡,依舊挺立,無懼風雨,是先輩的遺留,其高超精湛的建築技能和藝術技巧,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我們後人,別無選擇,當肩負保護土堡古建築的責任和使命,讓土堡不在我們手中消失,留給後人,就是最大的傳承和保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