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空間魔術師 活化環境也活化心靈!

欣新聞 發佈 2012-07-22T12:46:08+00:00

圖說:敦化南路與忠孝東路交口安全島上通風口,由蔡淑瑩創作的《樹河》,上頭有著等公車的人物剪影,讓路過搭公車、搭捷運的民眾都覺得原本的水泥城市變得有幽默感、有趣多了。(記者許家禎攝)欣傳媒 | 記者許家禎/專題報導您會不會常發現近幾年走在台北街頭,公共空間的藝術品總會讓你不禁多看幾眼,有的幽默、有的讓

圖說:敦化南路與忠孝東路交口安全島上通風口,由蔡淑瑩創作的《樹河》,上頭有著等公車的人物剪影,讓路過搭公車、搭捷運的民眾都覺得原本的水泥城市變得有幽默感、有趣多了。(記者許家禎攝)

欣傳媒 | 記者許家禎/專題報導

您會不會常發現近幾年走在台北街頭,公共空間的藝術品總會讓你不禁多看幾眼,有的幽默、有的讓你莞爾一笑、有的讓你忍不住拍下照片與朋友分享?其實公共藝術就是「空間的魔術師」,它可以讓你在緊繃的現代生活中好好放鬆,不只活化空間也活化你的心靈!

民國81年「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立法通過,是全國強制性的法規,即「公有建築物所有人,應設置公共藝術,美化建築物與環境,且價值不得少於建築物造價百分之一。」且別小看這個法令,它還有三個實質的目的。第一為美化公共環境。第二給多數、不會經常走入美術館、博物館的民眾,有接觸藝術品的機會。第三就是鼓勵藝術創作者進行創作。

「這個法令其實是一種社會福利!就是讓大家有機會免費看到展品,不用付門票進美術館、也不用家裡買藝術品,你去區公所、去醫院、坐捷運都可以感受藝術氣息。」喜恩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負責人、同時曾經擔任教育部公共藝術審議委員、台北市都市設計及土地使用開發許可審議委員的陳惠婷,一語道破公共藝術的真諦。

陳惠婷表示,自民國95至99年,政府每年平均都會提撥約4億元的資金來設置公家機關相關的公共藝術空間,因此對於藝術家來說,比起15到20年前還有更多的機會發展、民眾也有更多的藝術資源。更何況現在除了美術館之外,還有私人機構如金控公司的基金會、也有如寶藏巖、台中20號倉庫、高雄駁二特區等替代空間,甚至連建設公司也將閒置土地活化,找來藝術家設計藝術展演,民眾感受藝術氣息的地方越來越多。

公共藝術有幾個特性,首先就是內容跟主題不會太尖銳、太強烈,不若議題性的展覽那樣給人太多情緒,通常大多數民眾看了都能接受,比較「中性」!再來就是可以「活化空間」,像是台大捷運站由作者李光裕創作的幾個象徵「妙手回春」之大型手部雕塑《小公園》、《心手相蓮》及《蓮花持》等,常看到有人坐在上頭拍照。

還有敦化南路與忠孝東路交口安全島上通風口,由蔡淑瑩創作的《樹河》,上頭有著等公車的人物剪影,都讓路過搭公車、搭捷運的民眾都覺得原本的水泥城市變得有幽默感、有趣多了,且因為空間的改變,竟也讓親友之間從冷漠變得熱絡、有話題,看來公共藝術不僅「活化空間」也「活化心靈」!

陳惠婷強調,公共藝術還能有「功能性」。如紐約地鐵其實已經100年以上,許多牆面看來都已斑駁不堪,但有了功能性公共藝術,把原本柱子設置金屬造型鋼條環繞,感覺就像是柱子上的精雕也能給旅客或坐或扶的實質功用;或是將H型鋼骨柱以金屬鏤空雕刻「拉皮」,結果呈現另一種現代城市的造型韻味。在台北也時常看見公共藝術被做成街道座椅、紅綠燈甚至是吸引小朋友的大玩具,有興趣不妨找個優閒午後探訪大台北的公共藝術吧,說不定你也會有不一樣的發現呢!

 原文網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