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明朝第一牛人!他傳奇的一生到底有多厲害?

藍山文案 發佈 2020-06-29T02:31:36+00:00

他是明朝最傑出的哲學家,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在《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中,作者當年明月提出一個觀點,他說挽救了大明王朝的救時宰相於謙在他心中只能排在第二位,如果不是因為有一個舉世無雙的天才,于謙絕對第一。

他是明朝最傑出的哲學家,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在《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中,作者當年明月提出一個觀點,他說挽救了大明王朝的救時宰相於謙在他心中只能排在第二位,如果不是因為有一個舉世無雙的天才,于謙絕對第一。這個舉世無雙的天才就是明朝第一牛人——王陽明。

明成化八年(1472年)10月31日,一個叫王雲的孩子出生於浙江餘姚一個書香門第,父親叫王華,字德輝。明成化年辛丑進士,曾任南京吏部尚書。

王雲很聰明,但有一個毛病,五歲了竟然還不會說話,把家裡人都給愁死了。

忽然有一天,王雲正在路邊玩耍, 碰到一位氣度不凡的和尚。和尚摸了摸她的腦袋,嘆息道「多好的孩子,可惜被點破了。」一同玩耍的孩童們將這件事告訴了王雲的家人。王雲的爺爺聽到這句話,心裡咯噔一下,根據《論語·衛靈公》中的「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馬上就給他改了個名字叫「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子,所以大家也叫他王陽明。

說來也真是神奇,名字一改,王守仁不久就會開口說話了。不但會說,而且開口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之類的句子。爺爺聽了之後,十分驚奇。便問他是從哪學來的,王守仁回答說,爺爺平時讀的書我都默默記下了。於是,王華就開始教他讀書認字。

1481年,王華參加殿試,高中狀元,留在京城做官,但任翰林院修纂,那一年王守仁十歲。

在第二年王守仁便和家人一起去京城居住。當王守仁和祖父王倫祖孫二人途經鎮江金山寺時,一群文人聽說狀元之父到來,就設宴款待,想見識一下王倫的才華。

王倫冥思苦想,就是琢磨不出一首好詩來。就在他覺得十分尷尬的時候,11歲的王守仁站了起來,當場賦詩一首「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眾人都十分震驚,都覺得一定是王倫早就寫好的,然後故意寫不出來,再讓孫子出來震懾他們。

一幫文人看到窗外月色皎潔,就讓王守仁以「蔽月山房」為題在寫一首詩。王守仁略一沉思後,昂首吟誦「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文人們聽了之後都大為嘆服。

到了京城,王守仁開始接受系統教育。12歲那年,一次課堂上,他跑去問老師「何為天下第一等事?」,老師告訴他說「讀書當官」,王守仁聽了一個勁的搖頭,老師便問他「那你覺得呢?」王守仁脫口而出「做聖賢。

老師轉身把這段對話告訴了他的父親王華,王華聽後,一個耳光就扇了過去「你小子也太狂了。」

這一耳光並沒有打擊到王守仁,從13歲開始他熱衷於弓馬之術,熟讀兵書。

15歲那年,父親王華帶他去關外轉了一圈,邊塞的風物,防禦的設備,給了他深刻的印象。因而引起了他經略四方的志願。

從關外回來後,王守仁就寫了奏摺,讓父親王華轉交給皇帝,說他要出關,帶兵討平韃靼。王華把奏摺一扔,轉手又是一巴掌,說他「無知之極,狂妄之極。」

到了17歲,王華給王守仁挑了一個故交之女為妻,王守仁要去南昌結婚。

沒想到就在結婚的當天,等到要拜堂的時候,大家卻發現新郎不見了。岳父一家趕緊派人四處尋找,在第二天凌晨才在道觀里找到王守仁。原來他遇到了一位得道高人,深諳養生之道。於是兩人談經論道,結果連結婚的時間都忘記了。

這件事情迅速傳遍了整個南昌城,民眾都大為驚嘆「真乃一異人也。」

1489年,王守仁帶著妻子回老家餘姚,在上饒拜訪大儒婁諒。婁諒是一位篤實的儒者,他給王守仁講宋儒「格物之學」。

回到老家,王守仁便開始研讀朱熹之學。在那個年代,朱熹是僅次於孔子的第二大聖人。朱曦說「格物致知」,格,就是琢磨的意思。只有不停的格物,與事物親密接觸,才能明白其中包含的「」。

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王守仁下決心通過竹子探究真理。

21歲那年,讀完朱聖人的著作後,王守仁邀請朋友一起到家中「格竹」。倆人坐在院子一棵翠竹下,目不轉睛地注視著竹子,希望參透竹子的變化玄機,掌握世間萬物的變化規律。

隔了三天三夜,朋友先暈倒了。過了七天七夜,王守仁也暈倒了。結果是一點也沒悟到,反而是患了病。甦醒之後,王守仁長嘆「聖人之說可疑也」。

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1499年,28歲的王守仁考中進士,當上了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從此步入仕途。

1506年,戴銑,薄彥輝等人上書皇帝,要求嚴懲劉瑾一夥。結果反被打入死牢。

王陽明洋洋洒洒寫了一篇文章,大罵劉瑾是「奸臣」。劉瑾一看,暴跳如雷,當場就杖責王陽明40大棍,並把他貶去貴州龍場驛當一名沒有品級的驛丞。

儘管是這樣,劉瑾還是沒有打算放過王陽明,準備派人半路把他幹掉。王陽明察覺到殺機後,布置了一個完美的自殺現場,他把衣物留在錢塘江邊,並留下一首遺詩「百年臣子悲何極,夜夜江濤泣子胥」。而實際上,他早已爬上一艘商船遠去了。

當時貴州的龍場驛是一個十分荒涼的地方,荊棘叢生,人煙稀少。王陽明棲居在一個山洞裡,親自種糧種菜。《陽明先生年譜》中記錄當時的情形為「龍場在貴州西北萬山叢棘中,蛇虺魍魎,蠱毒瘴癘,與居夷人舌難語,可通語者,皆中土亡命。」

王陽明在屋後建了一個石墩,日夜端坐其中,參悟死之要義,尋求心之靜一,以求自己能夠超脫生死之念。

1580年的一天深夜,王陽明恍然頓悟,隨即發狂般地歡呼雀躍起來,感覺就像雲開霧散、豁然見到陽光一樣,終於使至今未曾參透的「格物致知」之旨露出了真相。王陽明覺悟到:原來聖人之道蘊藏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一直以來所沿用的向心外求理的方法本身就是一個錯誤。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王陽明從此開啟「心即理」的心學命題。一門偉大的哲學「心學」就此誕生。

這門學問,後來成為無數豪傑的指明燈,也使得王陽明之名超越所有帝王,與孔孟朱並列而永垂不朽。

1510年,王陽明被任命為廬陵知縣,一到廬陵,王陽明就抓獲了一個大盜。

這個大盜擺開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要殺要剮,悉聽尊便,道德廉恥之話少說。」

王陽明說:」天氣這麼熱,把外套脫了,我們再聊吧。」

大盜說:「脫就脫」。

過了一會,王陽明又說:「實在是太熱了,把內衣也脫了吧」,

大盜說:「光膀子是常事,沒什麼大不了。」,

接著,王陽明又說:「把內褲也脫了吧,一絲不掛更自在」,

大盜趕緊搖頭「使不得!使不得!」

王陽明說:「你死都不怕,卻怕一條內褲。說明你還是有廉恥之心的,我是可以跟你講道德廉恥的。」

大盜被深深折服,乖乖認罪伏法。

心學教化加善政輔佐,6年的時間裡,王陽明憑政績和名聲一路高升。

1516年,他當上了三品大員——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奉命巡查贛閩湘粵四省交界地。

為什麼讓王陽明巡查這四省交界之地呢?因為這四省交界的山區,土匪眾多,匪患嚴重。

上任後,王陽明並沒有倉促出兵,而是推出了三大舉措:

第一,分析以往剿匪戰例,摸清山賊的詳細情況。王陽明斷定,官民之中,有山賊的內應。

第二,強化,操練剿匪的武裝力量

第三,推行「十家牌法」,每十戶人家編為一牌,互相監督,知情不報者將被治罪。土匪因此連家都不敢回。

這三個舉措一出,王陽明就準備要出手了,他先故意放出要剿匪的風聲,再派人盯梢,一個個的落實那些內應,然後再把這些人抓起來。抓起以後也不治他們的罪,而是採用「攻心」戰,問一些「你家老母親身體好不好啊?」「孩子幾歲了?」之類的問題,策反這些人做「雙面間諜」。

王陽明頂著「大哲學家」的光環,用起兵來,卻完全不按套路出牌。他知道,憑自己手上這些民兵,跟土匪硬碰硬肯定是不行的。

在把土匪圍住之後,王陽明也不派兵出擊,讓土匪都餓得半死不活的。這樣三番兩次下來,土匪是欲哭無淚。

在那些被策反的內應給土匪謊報軍情之下,王陽明接連發起了「贛南戰役」,「橫水桶崗戰役」「浰頭戰役」等平亂戰爭,猖獗數十年的土匪暴亂,在一年零三個月內被王陽明徹底平息。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確保一方長治久安,必須注重教化,以正人心。

那些年裡,王陽明剿匪,興學,授課,講學足跡遍布北京、南京、塗州紹興等地,可以說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也正是在不斷的求索中,他提出了「知行合一」,這麼心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

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說,你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應該去付諸實踐,明白一個道理後不行動不實踐,那就不算真正懂得了這個道理。實踐若符合這個道理,那「知才算真知」,實踐若與道理相悖,那「知就不是真知」。

「知行合一」理論,後來影響了東南亞無數豪傑。

1519年,居住在南昌的寧王朱宸濠舉兵判亂。王陽明受命前去平叛。

剿匪之後,王陽明雖然持有旗牌,但民兵已經解散,他手上無兵可用。於是王陽明開始推算寧王叛亂的三種路徑:

一,出其不意直取京師,這是上策。二,功下南京,再對決北京。這是中策。三,蹲在南昌不動,這是下策。

分析過後,王陽明決定發動「心戰」,逼迫朱宸濠選擇下策。於是,王陽明就做了這4件事:

第一,偽造文書,四處散發,大概意思就是說朝廷現在有16萬精兵要來打你,你就等死吧。十幾後,等朱宸濠醒悟過來時,王陽明已經集結了七,八萬兵力。

第二,利用反間計。王陽明寫了一封信給寧王手下的兩個謀士,信上督促這兩個人趕緊勸寧王趕緊發兵攻打南京。寧王心生疑慮,更加死守南昌。

第三,王陽明派一隊人馬佯攻南昌,在遭遇朱宸濠大軍後,一陣猛攻,然後假裝敗退,朱宸濠不疑有假, 急率大軍追擊。等叛軍傾巢而出後,王陽明立刻派另一隊人馬突襲南昌,不廢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朱宸濠的老巢。

第四,為了奪回南昌朱宸濠決定與王陽明在鄱陽湖展開決戰。王陽明下令製作了無數的竹牌和木牌,在上面寫到「宸濠叛逆,罪不容誅,協從人等,有手持此板棄暗投明者,既往不咎」,然後將這些「免死牌」丟入鄱陽湖中,叛軍幾乎人手一塊,軍心譁變。

一場醞釀已久的謀反,四十多天就被王陽明搞定了!寧王還被活捉了,一場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亂,結果還沒等皇帝出兵,王陽明就用地方兵剿滅了。真正是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這一站,王陽明靠的只有八個字「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正德十五年正月,許泰,張忠等佞臣又向武宗皇帝進讒言,說王陽明企圖謀反,武宗聽了之後,按照許泰,張忠等人的提議,命王陽明立刻前來謁見。

心灰意冷的王陽明,四次請求回家祭祖,其實就是已經打算辭官回鄉了。然而武宗卻一直不批允。他讓王陽明做江西巡撫,繼續討賊。

正德十六年,武宗皇帝病逝,世宗繼位。

世宗皇帝繼位後,追錄平判之功,升王陽明為南京兵部尚書。

王陽明在江西南昌首次向世人揭示「致良知「說,王陽明說,自從經歷了寧王之亂和許泰,張忠之變後,他越來越相信,良知足以使人忘卻患難,超越生死,因為這是儒家的真法門,簡易明白,只是埋沒了很久,現在卻又重新發現了。

1522年,王陽明的父親王華逝世,王陽明回老家服喪。他開始在餘姚,紹興兩地講授心學。六年里,王陽明專注於講學授徒,他的心學理論很快整個東亞,四方求學者雲集響應,其勢如旋風,震動朝野。上千學子慕名而來。有士人,也有普普通通的百姓。

1527年,朝廷數次下詔書,命王陽明為兩廣總督,前往廣西平定「思田叛亂」。

1528年,王陽明身體急劇惡化,他的咳痢之疾日益加劇。王陽明自知時日不多,便向朝廷辭官返鄉。

1529年1月9日8時,王陽明在返鄉的路上從夢中醒來,問弟子周積:「到哪裡了」

周積回答說:「青龍鋪」

王陽明又問:「到南康還有多遠」

周積回答:「還有一大段距離」

王陽明說:「恐怕來不及了」

周積趕緊替王陽明換了衣冠,然後流著淚問:「先生有何遺言?」

王陽明笑了笑,用手指向胸前,留下了他在人世間的最後一句話: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時年57歲。

王陽明傳奇的人生經歷、身體力行的思想宣傳與富含哲理思考的文章的結合,促成了陽明心學在明代中後期的繁盛。他對講學非常重視,視為自己精神生命的延續,所以毫無保留地去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影響學生,流風所及,王艮、何心隱、李贄等人都深受影響。偉大的事功與不平凡的道德追求是後人永遠緬懷、記住王陽明的最核心要素。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