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紅哨所」,兩代「紅哨兵」

央廣軍事 發佈 2020-06-28T04:07:06+00:00

1600步陡峭的「上哨路」正常人走一趟都非常吃力,當上哨路走了三分之一的時候,譚老隊長滿頭大汗,渾身都在顫抖,戰士提出背譚老兵上南山,譚老隊長說:「這條路我當年經常走,我今年八十三歲了,這也是我這輩子最後一次走這條路了,我要自己走完!

八十里南山,蒼茫雄渾。

75歲的龍老章老人站在南山頂凝望著哨所,就像50年前他第一次見到哨所那樣。

那年指導員說帶他去南山「吃頓好的」,便把他留在了哨所,結下了這段不解之緣。

山風穿過哨所發出「嗚嗚」的呼嘯聲,仿佛在向老朋友們致敬。

時光流轉,歲月蹉跎,當年在此服役的青蔥少年們早已雪鬢霜鬟。

回首軍旅,他們用奉獻書寫青春,用真心服務群眾,用歲月記載傳承……


——半個世紀回望初心

「50年了,哨所變成了什麼樣子?」

車新業老人和戰友們一直有個願望,退伍50年了,想看看哨所現在怎麼樣了。

從山腳下到山頂「高山紅哨」的上哨路需要走1600步,從退伍到重回哨所的這條路,他們走了50年。

2020年6月19日,50年前在城步「高山紅哨」服役的14名退伍老兵在武警邵陽支隊官兵的陪同下,登上「高山紅哨」舊址。

老隊長譚忠苟,是「高山紅哨」目前尚在的最老一任隊長,今年八十三歲高齡,腿上還有當年因為惡劣環境留下的傷痛,膝蓋積水化膿,走路都需要攙扶拄拐。

1600步陡峭的「上哨路」正常人走一趟都非常吃力,當上哨路走了三分之一的時候,譚老隊長滿頭大汗,渾身都在顫抖,戰士提出背譚老兵上南山,譚老隊長說:「這條路我當年經常走,我今年八十三歲了,這也是我這輩子最後一次走這條路了,我要自己走完!」

看到當年駐紮過的哨所,老兵們感慨萬千。

1963年6月,廣州軍區正式建立哨所編制,戰士們開始在高山上駐防,此時的高山哨所還只是一間四壁通風的木屋,不利於部隊防守駐紮,軍區決定修建一座完善的軍事防空哨所。

「哨所建了整整6年,修建哨所的石磚,一個人搬不動,都是兩個人抬上來的。」 老兵諸明生跟我們的戰士介紹當年修建哨所的往事。

令在場所有人動容的是,當哨所老兵們回憶起在哨所的艱難歲月,臉上沒有半點苦難之情,而是洋溢著鬥志昂揚和一股鐵心向黨的赤誠。

臨近午時,老兵們回憶起當年挖野菜充飢的往事,跟戰士們說:「一輩子也忘不了那個香味,但是離開哨所後就再也沒有吃到過。」

「老前輩帶我們做一頓憶苦思甜飯吧!」戰士們對老兵說,說干就干,兩代軍人心有靈犀。

在老兵們的指導下,官兵挖野菜、找食材、洗菜、烹飪,一道道純天然而又色香味俱全的野菜擺了上來,宋先來老隊長動情地說:「就是這個味道!就是這個味道!」


——一個駐地魚水情深

「50年了,當年的恩人還好嗎?」

寧塒才老人今天顯得特別激動,一頭灰白的頭髮梳了又梳,要送給老兵們的土雞蛋數了又數。

聽說「高山紅哨」上的老兵回來了,駐地附近南山鎮的老人們都早早地在居委會門口等候。

「終於又見到你們了,你們還好嗎?」看到老兵們一下車,寧塒才緊緊握住老兵的手,久久不肯鬆開。

「老鄉,你身體還好嗎?今年收成怎麼樣?吃得飽嗎?」就像是見到了久別的親人,大家親切得拉起家常,回憶起以前哨所官兵為群眾搞「雙搶」。

「軍民團結緊,紅心向北京,忠於毛主席,都是紅哨兵。」這是至今在南山附近流傳的歌謠,傳唱著軍民共建魚水深情。

鍾良鋒老班長回憶起,哨所建起來以後,哨所的一名戰士高興地說:「我們的哨所用兩厚尺的大磨石做牆,一尺厚的水泥板做頂,就像銅牆鐵壁一樣,再也不怕大風了!」

隊長李生秀同志立馬引導戰士們:「真正的銅牆鐵壁是群眾,群眾才是建哨的基礎、力量的源泉,依靠群眾才能戰無不勝!否則,哪怕你再厚的磨石做牆,日久天長,也會風化垮落。哨所也不僅僅是建在南山山頂,更要緊的是建在南山人民心中!」

但是,群眾工作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有一次副隊長周宜珍和戰士鄭德寶深入離哨所最遠的鄉村裡看望困難群眾,老貧農肖老大爺坐在火炕旁邊抽菸,看見他們來了立馬起身拿起柴刀說:「對不起,我正要上山砍柴去。」

原來,民國三十六年,禍從天降,國民黨土匪兵打死他老伴,搶走他的糧食,看到穿軍服的害怕。

鄭德寶連忙對老大爺說:「阿爸,我們是解放軍!」這才讓老人家放下心來。

——兩代軍人血脈相承

「50年後,我們會是什麼樣子?」


「今天我見到了高山紅哨的老兵,他們的雙手粗糙充滿力量。」城步中隊新戰士鍾惠增在日記本里寫下自己的感受。

精神的沃土培植強軍之根基。中隊以學習走廊、軍史長廊、榮譽室為主體的政治環境建設,把「高山紅哨」元素融入在營區觸覺環境、板報視覺環境、廣播聽覺環境和網絡交流環境中。

每年重大節日,中隊官兵都會參觀「高山紅哨」舊址,重走「老山界」,重溫入黨誓詞,感悟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使命輝煌。

紅色基因無時無刻不在激發著官兵強烈的自豪感和把「高山紅哨」精神傳承好的責任感。

今天老兵們「回家」,官兵們更加真實地觸摸到了這份厚重的傳承。

「預備,開始!」一場別開生面的比賽拉開帷幕。

平均年齡相差50歲的新老兩代「紅哨兵」在「高山紅哨」疊被子,老兵們雖然年近八旬,但依舊精神抖擻、動作利索,絲毫不遜色年輕的戰士們。

即使住在酒店,他們依舊保留著部隊的優良作風,把被子折成方正的豆腐塊。

廣東河源老兵曾桂明的愛人說:「疊軍被是他每天早上的習慣,從當兵到現在50多年從沒變過,就像是融入骨肉里的記憶。」

中隊官兵還為老兵表演刺殺操、擒敵配套和應急班拉動等軍事課目。

看了年輕一代官兵們的軍事表演後,老兵們不由自主地走向操練場,一展身手,「殺、殺、殺」,氣勢絲毫不輸當年。在現場的一名觀眾不由得感嘆:「即使過了50年,老兵們的刺殺動作還是帶著殺氣哩!」

「我們能不能把紅哨精神傳承好?50年後,我們能不能和老前輩們一樣?這都讓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責任感。」中隊曾強班長是支隊表彰的三等功臣,曾獲總隊表彰訓練標兵、優秀教練員等十多項榮譽,見到老兵以後,更加堅定了他當好紅哨傳人、建功軍營的決心。

中隊儲藏室至今留存著南瓜、蘿蔔、辣椒、茄子、四季豆五份種子。

1969年10月1日哨所代表周宜珍赴北京參加國慶觀禮,受到毛澤東主席的親切接見,周宜珍離京歸隊前,毛主席親自贈與他五包種子。

周宜珍歸隊後,把種子分別帶到連隊和哨所,每年播種、澆灌、生長、收穫,又把種子留存。

這些來自中南海的紅色菜種,就這樣一代一代傳承了下來,就像一茬茬官兵不斷延續著紅色基因,不斷發揚「站在南山向北京,防空反特擔使命,革命建設均有我,紮根苗疆為人民」的「高山紅哨」精神。

武警邵陽支隊政委賀國華表示:「作為紅哨傳人,我們要凝聚舉旗鑄魂的時代力量,自覺扛起賡續血脈、傳承基因的千鈞重擔,著力將紅色基因植入靈魂,融入血液,轉化為強軍興軍實際行動!」


作者:楊韜 鄧鑫

圖片:盧海坤 歐陽德珍 江鑽

視頻:江杭城

剪輯:劉夢源

來源:CNR國防時空

主編:朱西迪

編輯:王 苗

編審:張鄉林

監製:孫 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