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哲學角度解析《紅樓夢》

廣州日報 發佈 2020-06-29T05:53:22+00:00

《入世與離塵:一塊石頭的遊記》 王博 著 三聯書店。如開篇關於「書名和意義」的討論,就指出《石頭記》《情僧錄》《風月寶鑑》《紅樓夢》《金陵十二釵》這五個書名,分別突出了心靈、情感、慾望、世界和生命的不同維度,各有其用意。

《入世與離塵:一塊石頭的遊記》 王博 著 三聯書店

87版《紅樓夢》劇照

近日,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王博的新書《入世與離塵:一塊石頭的遊記》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推出。全書文字紮實,文筆深沉,文思飛舞,既有妙想,亦有領悟,相信能帶給讀者不同的閱讀感受。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孫珺

用哲學視角

解讀和思考《紅樓夢》

王博坦言:小時候不喜歡讀《紅樓夢》,倒是覺得《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更有吸引力;而「人到中年,有些熱鬧的東西褪去,一些清冷的東西慢慢走近」,反而開始認真閱讀起《紅樓夢》來。這些心得,在繁忙之餘「斷斷續續地記錄下來,有時候在小範圍內與朋友或學生談起,經常受到大家的鼓勵」,於是就有了這本《入世與離塵:一塊石頭的遊記》。

作者王博是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主要著作有《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簡帛思想文獻論集》《易傳通論》《莊子哲學》《中國儒學史·先秦卷》等。他眼中的「紅樓」自然帶上了哲學的色彩。如開篇關於「書名和意義」的討論,就指出《石頭記》《情僧錄》《風月寶鑑》《紅樓夢》《金陵十二釵》這五個書名,分別突出了心靈、情感、慾望、世界和生命的不同維度,各有其用意。而把「金陵十二釵」理解為十二種生活方式,也與哲學不無關聯。

王博從紅樓的布局、立意、詩句、用字等方面來細解紅樓,揭示《紅樓夢》「夢幻」和「萬境歸空」的主旨。體現在小說中,整部的故事在象徵假的世界的賈府中展開,而作為歷史象徵的「史」、權力象徵的「王」、財富象徵的「薛」都匯聚於此,四大家族的設計用心呼之欲出。從權力、財富、歷史,再加上李紈代表的理、秦可卿代表的情等,這個世界最重要的元素都成為作者呈現「夢幻」和虛假世界的基本素材。情之無根、理之冰冷、財富的來去、權力的升降、歷史的筆削,都顯示出這個世界的變幻無常,《紅樓夢》的整個書寫都圍繞著這個主題。

「十二釵」

對應十二種生活方式

全書結構以金陵十二釵展開,用寶玉收結。既各篇獨立,可分別閱讀;又一氣呵成,多元一體。

十二釵中,開篇即講「賈府四春」。這不僅由於她們是賈府的四姐妹,血脈貫通;更重要的,不如此則不足以表現蘊含在四個生命之中的從生長到收藏、自盛而衰的完整歷程。從元春的榮耀開端,迎春的軟弱無力,到探春和惜春的一聲嘆息,賈府百年的歷史被壓縮到一個短暫的時間之內,濃縮在四姐妹的生命之中。

這條線索,對於表現賈府的盛極而衰以及生命的終極意義十分重要。「四春」名雖四人,實則一體。元春和探春同為王妃,代表的是春天的燦爛和秋天的絢爛,正是兩個最奪目的季節。其為爛也同,而其境其心不同;迎春和惜春似乎都有些弱,但迎春是弱而懦,惜春則是弱而剛,其為弱也同,而其迷其悟不同。

除了元春和探春、迎春和惜春,接下來的八位,從李紈到黛玉,保持了第五回提示的人物之間兩兩相對的設計。比如秦可卿和李紈分別代表著「情」和「理」的生命,湘雲的「本色」對著妙玉的「做作」,黛玉之「有情」襯托著寶釵的「無情」等。

十二釵,不僅僅是十二位美好的女子,而是十二種現實的或可能的生活方式,每位讀者都可以在金陵十二釵代表的不同生命中,發現自己的身影。藉助於金陵十二釵不同的類型,作者進行的是具體而普遍的生命之反思,追問的是永恆的生存意義。

「入世」與「離塵」

即「真假」與「有無」

寶玉作為全書的主角,放在最後討論,壓軸出場,因「通部情案,皆必從石兄挂號」,沒有寶玉,就沒有《紅樓夢》;沒有寶玉,也無法歸結《紅樓夢》。

作為一位「正邪兩賦」的人物,「玉」是寶玉生命的標誌,也是他一生的困惑;既是他前世的印記,也是和這個世界連接起來的橋樑。金陵十二釵乃至整個紅樓世界,都是寶玉因煩惱而求解脫、由情慾而得覺悟的道場。也因此,《紅樓夢》是一部悟書,其「悟」的完成,是通過入情來完成的。

在作者眼中,《紅樓夢》中有三個世界:第一個是情慾聲色的世界,第二個是仕途經濟的世界,第三個是萬境歸空的世界。從這個角度上講,賈寶玉這塊「玉面石底」的石頭,在三個世界中遊歷穿梭,其實是完成「迷失—覺悟」的過程。

《紅樓夢》的整個書寫,都圍繞著一個主題:「入世」與「離塵」,也即「真假」與「有無」。大荒山代表的真實的世界,這是石頭的故鄉;「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的賈府,代表的則是虛假的世界,這是石頭的他鄉,「寶玉」之所寄。寶玉在這幾個世界的穿越中,獲得了反思的能力,完成了從入世到離塵的過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