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四十:路德與德國農民戰爭2

麟劍的人類史 發佈 2020-06-29T10:58:12+00:00

雖然路德否認他和德國農民戰爭之間的聯繫,但從德國農民戰爭的角度看,能否說農民戰爭仍然是受了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以至於它是宗教改革運動的一個「 更高階段」 或「 激進派別」 。


基督教之四十:路德與德國農民戰爭2

雖然路德否認他和德國農民戰爭之間的聯繫,但從德國農民戰爭的角度看,能否說農民戰爭仍然是受了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以至於它是宗教改革運動的一個" 更高階段" 或" 激進派別" 。這個問題,必須通過比較兩個運動的政治目標才能說明。


  宗教改革運動確實影響了德國農民戰爭。路德為民眾運動提供了兩樣東西:第一是他自己的《聖經》主義,這增強了人民以神法為基督教秩序的觀念。第二是遠比他的神學影響更大的個人榜樣。作為一個反叛者,他反對了基督教王國兩大權威,即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和教皇。路德雖對民眾運動產生影響,但路德的神法顯然與德國農民戰爭起義者所解釋的神法具有不同性質。以下一些方面,都可表明宗教改革和農民戰爭在目標和性質上存在著根本差別。


  路德既反對皇帝和教皇又竭力要維護封建秩序的立場,只有從當時他所處的背景和他的政治目標中才能找到一種解釋。首先,路德所在的薩克森,是一個既不完全封建割據又沒有強有力的王權專制制度的社會。那種社會既缺乏強大的王權和特彆強大的貴族,也沒有十分發展成熟的農民村社組織。



  路德雖然知道在瑞士有" 許多普通人自己統治自己" ,但總的說來,路德還是認為社會應由國王、諸侯、貴族來統治。他說:" 人與人是不能平等的,一些是自由的,一些是被人奴役的,一些是領主,另一些是臣民。" 這正是他所處的薩克森地區社會的真實寫照。最重要的是:皇帝對路德宗教改革運動持反對態度,而積極支持他的正是諸侯和貴族。


  其次,路德是一個僧侶,他的宗教改革運動是僧侶的宗教改革。他從僧侶的角度看問題,認為如果教會獨立發展世俗化的權力,會導致教會的腐敗。為了靈魂得救的問題,他主張教會應由世俗權威來管轄。路德還受到《聖經》的影響,《聖經》中說" 奴僕永遠應當不凌駕於他的主人之上。" (《馬太福音》10:24)人民因此不能為自己免去殘酷的負擔。誰要是反對統治者誰就是反對上帝的秩序,那他自己必會因此受審。貴族統治者是上帝的僕人,人民必須向世俗統治者交納賦稅,履行各種義務。總之,不服從統治者是一項可怕的罪行。沒有世俗政府,人類很早以前就已毀滅,因為它抵禦不住邪惡者的破壞。人心本來就傾向於惡,會象毒蟲一樣吞食自己,或象毒蛇和瘋狗一樣互相爭鬥。


  第三,路德不是一個人文主義者,他缺乏改革世俗社會的熱情,對人類社會的基督教化只認為是一種美好理想,而不認為會真正實現。所以,他主張把宗教問題同世俗問題完全分開,認為不可能在人間建立起" 人間基督教王國" 或" 人間天國"。在路德那裡,人間是互相廝裂著的,所以要由傲慢的、專橫的統治者來統治,以免徹底落到魔鬼手裡。路德說:" 當政府沒有聲望的時候,和平就不能取得。沒有和平,就沒有人可以生活和做事,這時人人憤怒,小偷、強盜、暴力等各種邪惡就出來了,人們更不會教導上帝之言,宣揚敬畏上帝。……但是上帝自己會懲罰那些邪惡的統治者的,會對他們繩之以律法。他將是他們的法官和主人。上帝會把他們找出來,他比任何別人幹得更加好,在世界之初他就這麼幹了。" 由於這樣的原因,在政治方面路德,希望通過皇帝、諸侯來建立社會秩序。路德所說的政府,不是指皇帝和教皇,而是指地方範圍內的諸侯、貴族和領主。1529年,路德寫道:" 領主處於父親的位置上來行使父親般的權力,所以《聖經》把他們稱為' 父親' ,因為他們以父親身份掌握權力,像父親一樣關照人民。正如許多年以前,羅馬人和其他的人把家庭中的領主和貴夫人稱為' 家裡的父親和母親' ,所以,人們也稱他們的諸侯和統治者為' 他們國家的父親們。'"路德所贊同的政府,是" 父親們的統治" ,這是一種封建領主秩序,不是近代意義上統一的民族國家。可以說,路德的" 父親般" 的統治是指諸侯、貴族的統治地位神聖不可侵犯。


  路德政治上的保守主義,使他的宗教改革有別於人民的宗教改革。路德用"兩個世界" 的理論來解釋精神上的自由不等於世俗事務上的自由,天堂和人間必須分開,人們必須服從世俗的統治者。人民的宗教改革,則堅持認為廢除諸侯、貴族的統治是建立基督教新秩序的前提。這個根本性分歧導致路德與人民的宗教改革運動分道揚鑣。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