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之旅/這不是違章建築 這是社會福利館

欣新聞 發佈 2012-07-29T15:24:22+00:00

圖說:正面觀看社會福利館,是由許多不同特色的小房子組合而成。(記者羅沁穎攝)欣傳媒 | 記者羅沁穎/專題報導紅磚牆、不規則的搭建、鐵皮的屋頂,許多人看到社會福利館的第一眼,都覺得它有點像違章建築,或是電影《功夫》中,包租婆居住的地方。但這其實是宜蘭相當知名的社會福利館,還曾得到「台灣建築佳作獎」。

圖說:正面觀看社會福利館,是由許多不同特色的小房子組合而成。(記者羅沁穎攝)

欣傳媒 | 記者羅沁穎/專題報導

紅磚牆、不規則的搭建、鐵皮的屋頂,許多人看到社會福利館的第一眼,都覺得它有點像違章建築,或是電影《功夫》中,包租婆居住的地方。但這其實是宜蘭相當知名的社會福利館,還曾得到「台灣建築佳作獎」。


黃聲遠的建築一向很有特色,在地材質使用、充滿純樸風情、大量運用綠色、紅磚牆等,常常只要看過一眼,大概就可以猜到。在宜蘭的一連串公部門的建築中,社會福利館可以說是個原點,也是他和公部門溝通、資源整合以及闡述理念的代表作品。


如果你從鄂王社區過來,會先來到社會福利館的背面,層層疊疊交錯的房子,一格格凸出的紅磚牆,還有鐵皮屋頂,的確很像我們一般常見的違章建築。「黃聲遠+田中央設計群」的設計師王士芳表示:「這是我們第一個公共建築,想要表達政府機關未必要很嚴肅,也不一定要正經八百的面貌。再加上是社會福利館,希望營造出像回到家的感覺,每個房子還會長出自己的空間,就是想反映在台灣建築中佔有一定比例的違章建築特色。」


往二樓走可發現,廊道中還設椅子等休息區,和一般的辦公空間給人的印象截然不同,王士芳向我們解釋:「一個個辦公空間就像家中的房間,大家走在走廊時,成員間能夠彼此交流。」「黃聲遠+田中央設計群」希望增加互動性,並且利用植物盆栽,模糊室內外的空間,在牆面與地板的處理上,更考慮了宜蘭的氣候,保留一層空氣層,希望製造冬暖夏涼的環境。


其實,社會福利館所在地以前是屠宰場,也是處理汙水的地方,本來是都市中最被人嫌棄的場所,後來做為公共建築規劃使用,再加上鄰近河堤,立刻變身為市民常會聚集與休閒的地點。「我們把象徵陰暗面的都市角落變身為光明的,也和社會福利館要照顧弱勢的理念相符合。」王士芳也指著社會福利館的中庭交錯的廊道告訴我們,這些其實都考慮過遮陽以及通風的效果,讓市民可以在此休閒乘涼,風也可以從河堤一直被帶入鄂王社區中。


這棟獲得「台灣建築佳作獎」的宜蘭地標,其實建造過程是一連串的嘗試以及學習與公部門溝通的經驗。譬如,建築法規中對屋簷的增建是有其規定的,但宜蘭氣候多雨,需要長一點的屋頂才能夠遮蔽,「黃聲遠+田中央設計群」在過程中也學會了與公部門打交道的方式。


在社會福利館這個城市縮影中,我們也再度看到了「黃聲遠+田中央設計群」對人與建物互動關係的重視。透過這個原點,後來又有了鄂王社區、楊士芳林園等建築,一個個在宜蘭落地生根,醞釀出其他可能性。不僅實現了黃聲遠曾說:「要打造出以人為尺度的城市」理念,宜蘭也因為這些特色建築標的,成為台灣近來建築史上,一個常被討論的案例。

更多其他與建築設計相關訊息請上【建築行腳】專題
http://www.xinmedia.com/n/featurestory_list.aspx?collectionid=111 

原文網址:http://www.xinmedia.com/n/news_article.aspx?newsid=127047&type=0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