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之旅/西堤屋橋因應地景 還河於自然

欣新聞 發佈 2012-07-29T15:24:22+00:00

圖說:西堤屋橋就像房子,可遮風避雨,也反映了台灣建築文化中違章的趣味性,各自有不同的個性。(記者羅沁穎攝)欣傳媒 | 記者羅沁穎/專題報導連接社會福利館與宜蘭河堤的西堤屋橋,可以說再度讓人體會到「田中央工作群」體貼人心、尊重自然,讓建築服務人的人性面向。這座連接社會福利館與宜蘭河堤的西堤屋橋,原先就

圖說:西堤屋橋就像房子,可遮風避雨,也反映了台灣建築文化中違章的趣味性,各自有不同的個性。(記者羅沁穎攝)

欣傳媒 | 記者羅沁穎/專題報導

連接社會福利館與宜蘭河堤的西堤屋橋,可以說再度讓人體會到「田中央工作群」體貼人心、尊重自然,讓建築服務人的人性面向。

這座連接社會福利館與宜蘭河堤的西堤屋橋,原先就是考量了當地居民的需要因孕而生。王士芳說,「宜蘭老人小孩多,原本的堤防道路車流量相當多,又沒有特別設置人行與腳踏車道,老人小孩經過其實相當危險。再加上原本宜蘭河所分割的宜蘭南北區域,兩邊的交流也需要一個更安全的行道,才特別設計的。」

如果你仔細觀察,將發現社會福利館的二樓高度和河堤是差不多的,因此當初「田中央工作群」,才特別將兩者以橋的方式串聯,希望給使用者一個更安全的通道。

整個西堤屋橋的設計相當特別,長長的廊道避開了原本的植栽,形成一個有規則的彎曲弧度,在車道的上方,則是西堤屋橋最精采的部分。「西堤屋橋就像房子,人走在結構中漫步到河堤,還可遮風避雨,某個程度上反映了台灣建築文化中違章的趣味性。所以,一邊設置了椅子,一邊則彷彿可停留下來休憩、歇腳、聽車流的區塊,各自長出不同的空間。也可說是從都市文化邁入大自然的一個過度空間,讓人能夠和社會福利館一個個屋子狀的外觀做聯想。」王士芳說。

至於穿過宜蘭河的橋,則是以外掛的方式來做設計。「田中央工作群」以木頭、鐵絲等為建材,讓漫步其中還可同時感受橋的震動,彷彿彼此生命一體,再加上局部鐵框的地板設計,更可讓你看到橋下宜蘭河河水的流經,感受到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的率動性。

位於橋的中間,則是一方需要降低高度才可通過的休息區域,為何會這樣設計,王士芳解釋,「這是為了配合河堤高度的關係,人必須蹲下身來才能通過,也讓我們以更謙卑的態度來看大自然的運轉。同時我們還設置了椅子、遊戲器材、太空漫步機、咖啡座的設施,讓民眾可以在此休閒。」實際上,自從這個外掛橋的設計一出後,不僅改變了地貌,也讓宜蘭的民眾多花了許多時間在此休憩。

其實,位於河道中間的網子,目前上方還留了一段空間沒有做滿,讓人十分好奇,這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王士芳說,「原本網子的高度更高,但某天發現民眾因為要釣魚,就把它剪了一個洞,後來乾脆順應民意,上方就留下了可把釣竿甩出去的空間。」讓人不禁莞爾。

至於河道的部分,也和冬山河的作法完全不同,以還河於自然的方式,在河道上施行自然工法,中間放入植物種子,將來這些植物長大後,不但不會阻礙河道,還會減緩雨水的沖刷,「與自然共存,一直是田中央工作群的建築概念,也讓建物與自然更能融為一體。」

看完「田中央工作群」的設計後,也讓我們更能感受到建築師們對建築的用心,以及對自然、人性尊重的一面。

更多其他與建築設計相關訊息請上【建築行腳】專題
http://www.xinmedia.com/n/featurestory_list.aspx?collectionid=111 

原文網址:http://www.xinmedia.com/n/news_article.aspx?newsid=127049&type=0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