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糾紛 兩成以上是溝通不良

欣新聞 發佈 2012-08-06T19:32:22+00:00

圖說:臺北市衛生局醫護管理處副處長杜仲傑表示,臺北市醫事爭議案件中,有兩成以上是溝通出問題。(記者丁彥伶攝) 欣傳媒 | 記者丁彥伶/台北報導根據統計,全球的醫師中,台灣醫師是被告率最高的,而據臺北市衛生局99及100年辦理醫療爭議案件統計發現,醫療爭議陳情案件平均每年就有605件,臺北市衛生局醫護

圖說:臺北市衛生局醫護管理處副處長杜仲傑表示,臺北市醫事爭議案件中,有兩成以上是溝通出問題。(記者丁彥伶攝)

欣傳媒 | 記者丁彥伶/台北報導

根據統計,全球的醫師中,台灣醫師是被告率最高的,而據臺北市衛生局99及100年辦理醫療爭議案件統計發現,醫療爭議陳情案件平均每年就有605件,臺北市衛生局醫護管理處副處長杜仲傑表示,其中有很多,只要良好溝通,其實根本都不是問題。


據臺北市衛生局分析,醫事爭議案件中,「就醫爭議案件」平均415件(占68.6%)為最多,其次則是醫病間溝通平均129件(占21.3%)、行政流程與費用問題平均61件(占10.1%),杜仲傑說,這顯示在就醫過程中,醫病間溝通及對於醫療過程之處置與治療,應事前準備與建立正確就醫態度,以減少醫療爭議案件發生。


而在受理案件中,發現有高達兩成的爭議,並不涉及直接對醫療結果或費用的不滿,而是接受醫療過程中的溝通或態度問題,造成雙方不愉快。杜仲傑提醒,這些情況,如果醫病雙方相互尊重,其實都可以避免,他建議大家最好使用禮貌性用語:「請」、「謝謝」、「對不起」,及適時微笑,這是世界共通的「語言」,常保微笑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誤會。


另外,衛生局也提出「安全就醫4絕招」供民眾參考,絕招1:「就醫態度要正確」,例如穿著容易穿脫衣物,避免配戴過多手飾。就診時不要一直叫醫師一定要打針、開藥或做檢查,應尊重醫師專業上的考量判斷,正確準備不但有助於診斷病情,也能獲得適切的診療。


絕招2:「安全看病講清楚」,建議看病前可針對醫師可能會問的問題,針對問題整理資料;例如不適症狀從什麼時候開始?是否有藥物過敏情況?最近吃過什麼藥或保健食品?不適症狀有沒有特定時間、維持多久?曾如何處理不舒服症狀?過去病史?是否做過檢查或治療?有無懷孕或哺餵母乳等?提供醫師參考,若對醫師檢查說明有任何疑問或顧慮時,應立即發問,請醫師以您能理解的方式再解釋說明,建議也可請親友陪同就醫,有問題就勇敢問。


絕招3:「檢查、治療方法要確認」,很多民眾要求做某些檢查,但醫師有專業上考量,或必須遵守健保及醫院規定,無法完全依民眾要求,所以患者自己要了解。而醫師建議做相關檢查或治療時,應請醫師說明檢查或治療的重要性,過程中有那些需配合及注意的事項,及檢查或治療時間、何時可得知結果?醫師講解時,不清楚處請醫師詳加說明,完成檢查或治療後要回診請醫師說明結果對健康有何影響。


絕招4:「聰明用藥」,看診領取藥物時應核對藥袋上姓名、性別是否符合,並看藥單上藥品名稱及數量是否一致。建議多利用醫院或藥局「藥物諮詢窗口」問清楚用藥劑量及注意事項等資訊,回家後遵照指示服藥,藥品過期即應丟棄,不要囤積藥品,以免過期或誤用藥物。

原文網址:http://www.xinmedia.com/n/news_article.aspx?newsid=131744&type=0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