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傳播速度有多快?英國研究:10小時遍布欄杆和把手

生命時報 發佈 2020-06-30T09:59:40+00:00

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全球新冠肺炎數據實時統計系統,截至北京時間6月29日,全球共報告新冠肺炎確診1000萬例,死亡超50萬。

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全球新冠肺炎數據實時統計系統,截至北京時間6月29日,全球共報告新冠肺炎確診1000萬例,死亡超50萬。

過去六天,全球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近100萬例,多個國家和地區還在不斷增加。

不斷攀升的確診病例數量,不僅讓讓普通民眾的心態緊繃,也給醫療機構在控制院內感染方面帶來巨大壓力。

《生命時報》結合一項英國的新研究採訪專家告訴你,新冠病毒傳播速度為什麼如此之快。

受訪專家

武漢大學醫學部病毒學研究所教授 楊占秋

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科主任 張國梁

本文作者 | 生命時報記者 高嘉悅

本文編輯 | 張芳 張杰

不到10小時,病毒遍布欄杆和把手

為了解病毒在醫院傳播的情況,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進行了一項調查研究,並於近日發表在《醫院感染雜誌》上。

研究結果顯示:

  • 在消毒措施不到位的情況下,一種普通病毒沾染到床單上後,不到10小時就能傳染小半個病區,遍布床欄杆、門把手、候診室扶手,甚至兒童遊樂區的玩具和圖書上
  • 3天後,被污染地點的數量達到峰值。
  • 病毒在這些區域可以存活至少5天。

而針對新冠病毒的研究發現,即使在專門設計的用於遏制傳播風險的醫院病房中,病毒也可以輕鬆傳播到其他區域。

倫敦大學學院微生物學家莉娜·西瑞克說:「我們的研究表明,病毒在物體表面間的移動非常容易。醫院內常見物品引發的接觸傳播是病毒院內傳播的主要方式之一。」比如,患者咳嗽或打噴嚏時產生的飛沫噴濺到床欄杆、床單等表面後,可以通過醫務人員、病人和訪客的相互接觸迅速轉移,造成感染。但如果每個人都能在接觸院內物品後勤洗手,避免觸摸眼睛及口鼻,就能大大降低感染風險。此外,醫院堅持對所有物品進行頻繁且規範的消毒,也能有效降低院感風險。

病毒為什麼在醫院更易傳播?

病毒之所以在醫院比其他公共場所更易傳播,是因為存在於醫院中的病毒數量相對更大、病毒種類更豐富、病毒攜帶者也更多,一旦疏於清潔消毒,就會給病毒留下可乘之機;醫院人流量大、人群易聚集、內部空氣流通性較差,也相當於為病毒創造了利於傳播的外部環境。

超市、水產市場也是「高危區域」

雖然醫院是病毒傳播的「重災區」,其他一些公共場所的傳播風險也不低。比如超市、電影院等封閉的室內場所,由於也具有人群聚集和空氣流動性差等特徵,同樣會導致病毒的快速傳播;養殖場、水產市場和濕地附近,則會因肉類食用或蚊蟲叮咬增加病毒傳播風險。

病毒在什麼環境傳播快?

楊占秋介紹,常見的病毒傳播方式有四大類,即空氣傳播、經水傳播、食物傳播和接觸傳播。

①氣溶膠傳播;②飛沫傳播;③接觸傳播

空氣傳播:包括飛沫傳播、飛沫核傳播、塵埃傳播;

接觸傳播:分為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

  • 直接接觸傳播是指易感人群觸摸到感染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導致感染;
  • 間接接觸傳播則指易感人群在接觸其他被污染物品後,揉搓眼睛、口鼻等造成感染。

目前來看,新型冠狀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還是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

低溫環境

傳播速度更快

多數病毒的傳播速度都會受到外界環境影響,包括光照及紫外線強弱、溫度、酸鹼度、空氣濕潤度等。

因為環境可以影響病毒的生命力及活性,在適宜環境下病毒活性更強、複製更迅速,傳播速度也更快。

一般來說,病毒由遺傳物質和蛋白質外殼構成,高溫條件下,蛋白質更易變性,導致病毒活性降低,所以大部分病毒在低溫環境下的傳播速度都會比高溫環境下更快。

病毒種類

影響病毒耐受能力

不同病毒能夠耐受的環境條件也不一樣。

比如,麻疹病毒的穩定性較弱,對日光和高溫都比較敏感,只要暴露於空氣流通環境中或光照下半小時,就會失去活力,在室溫下的存活時間也不超過兩小時,所以只要保證通風和較高的環境溫度,麻疹病毒的傳播力就會大大減弱。

同樣環境下,B肝病毒的活性則不會受到太大影響,仍能保持正常傳播力。只有在環境溫度上升至60℃且持續10小時之久,其傳播力才會降低;若處於100℃的環境中,B肝病毒要等20分鐘才會失去活性。

人際接觸

頻繁者更易傳播

人際接觸的頻率也會顯著影響病毒傳播速度。

以新冠病毒為例,中美兩國研究人員對350名新冠患者和近2000名密切接觸者進行跟蹤調查後發現,非共同生活者被普通患者感染的幾率為2.4%,共同生活者被感染的幾率則為17.1%;60歲以上人群更易被家庭成員感染。

此外,新冠病毒傳染給家庭成員或同居伴侶的幾率是非典(SARS)病毒的兩倍,是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病毒的3倍。

選對合適的防護措施

張國梁說,生活中病毒無處不在,要將其完全消滅是不現實的,不宜過度憂心。

但對惡性病毒及其傳播也要保持足夠的重視,多學習病毒相關知識,了解常見病毒的消毒方法及病毒性疾病的預防措施,既是保護自己,也是在保護他人。

平時必備

3個衛生習慣

  • 日常勤洗手、多消毒、不亂摸公共場所物品。
  • 到醫院就診時,一定要嚴格佩戴口罩,儘量少觸摸醫院內物品或與傳染病患者密切接觸,必要時可佩戴抗菌手套。
  • 若在疫情期間就醫,回家後一定要及時、規範洗手,並對身上衣物進行消毒,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疫情期間

選擇合理防護措施

篩選信息獲取渠道,只相信官方權威,不要受到網絡上虛假信息的誤導,避免恐慌。

在對傳染病傳播情況有正確認識的基礎上,合理選擇個人和家庭防護措施,不要防護過度。國內目前疫情情況下,在空曠通風地區進行高強度鍛鍊時不必佩戴口罩,有助於保證呼吸暢通,避免引發缺氧。▲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