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薪火相傳 文明之花綻放校園——安徽藝術學院體育藝術教育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展示

中國青年報 發佈 2020-06-30T14:53:32+00:00

安徽省地處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幾大文化圈的中間地帶,中原文化、齊魯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等各種文明在此處交織碰撞,傳承發展。

《傳承的力量》 七一篇安徽藝術學院站

安徽省地處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幾大文化圈的中間地帶,中原文化、齊魯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等各種文明在此處交織碰撞,傳承發展。

作為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淮河文化、新安文化、皖江文化、瀘州文化等燦爛人文在這裡百花爭鳴,安徽構成著中國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的一場薪傳和精衍,誕生於淮河流域的老莊道家學派與儒家學說更是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大支柱。在這片廣袤富饒的土地上,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和門類眾多的文學藝術流派應運而生。

安徽省文化資源豐富,是我國著名的文化大省。為了拉動文化藝術產業的發展與文化大省的格局相匹配,最終以安徽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為基礎獨立設置了安徽藝術學院。安徽藝術學院是安徽省目前唯一一所純藝術類的本科院校,辦學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59年。

安徽本地的傳統文化資源豐富,不僅擁有眾多傳統器樂、民間舞蹈等傳統藝術,更是被稱為「中國戲曲之鄉」。安徽戲劇表演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名家迭出。現存地方戲種30餘種,影響較大的有黃梅戲、徽劇、廬劇、泗州戲、墜子戲、花鼓燈等。

黃梅戲劇照

徽劇劇照

花鼓燈劇照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徽劇是京劇的主要源流之一;池州的儺戲號稱「戲劇活化石」;淮河兩岸流行的花鼓燈被譽為「東方芭蕾」。這些傳統戲劇文化即使經歷了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變化,依舊綻放著奪目的光芒。

無論是在世界聞名的戲曲藝術,還是頗具盛名的安徽文房四寶,安徽省始終致力於保護與傳承這些文化遺產。為了使民族瑰寶能一直長存,也為了讓學子能體會到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情懷,安徽藝術學院將藝術文化教育融入了日常教學之中。

在安徽藝術學院,不僅設立了花鼓燈的專業課程,在表演系中也單獨設立了黃梅戲的專業分支。除了筆墨紙硯的運用被融合進了美術與設計類學生的課程之中,更多的安徽本土傳統民間舞種也進入了學生們的課堂。

安徽藝術學院黨政主要負責人 樊嘉祿

安徽藝術學院黨政主要負責人樊嘉祿和我們說:「我們學校是基於拉動安徽省文化產業與文化大省地位相匹配為初衷設立的藝術類本科院校,我們一定是有弘揚安徽本地特色文化的義務與責任的。藝術學院做的就是文化,我們邀請這些本土特色文化的傳承人進校園,也是為了能讓課程與傳統的技藝方面相結合,來培養具有我們安徽特色的人才。」

雖然學校重組的時間很短,但安徽藝術學院追溯起源也有著60年的辦學歷史。一位參與過當年辦學的老教授,正是著名二胡演奏家劉天華的弟弟,更是中央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劉育熙的父親。正是這層關係,讓學院與劉育熙教授結下了不解之緣。安徽藝術學院音樂廳交付後的第一場音樂會,就是劉育熙教授的小提琴獨奏專場音樂會。

劉育熙獨奏音樂會

「我們想把這個音樂廳作為基點,打造本土傳統管弦樂與西洋樂器相結合的一支演奏隊。一是緊緊圍繞著安徽的紅色文化和重大事件,緊緊的抓住安徽本土的藝術元素來進行創作,第二個是貫徹這個『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這樣一個文藝方針」。安徽藝術學院行政負責人張晶在採訪中表示。

安徽藝術學院行政負責人 張晶

行政負責人張晶表示:「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學院強調把藝術教育和藝術實踐緊密結合。所以在整個的藝術創作和實踐中,我們的老師與學生是積極參與的。最終通過我們的創造,通過我們的實踐,通過我們的演出,通過我們的競賽來檢驗我們的教學質量。」

學生原創歌劇《包青天》

除了將傳統文化貫穿到教學之中,為了響應教育部關於「高雅藝術進校園」、「戲曲進校園」的重大項目,2018年安徽藝術學院還與有「吳楚要衝、包公故里」之譽的肥東縣宣傳部簽署了三年的戰略合作協議,實施六個「100+1」信息進校園的工程。

六個「100+1」的項目囊括了舉行一百場劇目創作,一百場文藝演出,一百場信息進校園,培育一百個信息幼苗,開設一百個專題講座等等。對於這個項目,安徽藝術學院行政負責人張晶告訴我們:「這個項目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安徽藝術學院,一定要承擔著文化傳承創新的功能。剛好肥東縣也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且與我們地域相近的縣,通過這個三年的戰略合作協議,能夠有效的促進整個肥東縣中小學戲曲文化的傳承和創新,能夠使得我們的青少年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教育,通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追根究底下有著兩點原因,一是為了傳承,二是為了培養中國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一直是一個富含深意的詞。安徽藝術學院黨政主要負責人樊嘉祿老師這樣認為:「文化的核心的內容其實是我們的非物質文化。所有的物質文化,長城也好,大運河也好,兵馬俑也好,那都是古人創造出來的,只能說證明我們的先賢是非常有智慧的,是勤勞的,是勇敢的。這些並不能說明我們現代的人就是多厲害的。所以我們要傳承,傳承是我們民族文化存續的條件,只有傳承我們才有文化,當代人才有文化,我們才有文化自信。」

本文源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閱讀更多精彩資訊,請下載中國青年報客戶端(http://app.cyol.com)

來源:全國校園足球暨體衛藝官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