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古琴在天博展出

津雲 發佈 2020-06-30T00:18:16+00:00

此次展覽精選重慶三峽博物館館藏20餘件古琴,輔以天津博物館藏玉壺冰琴、書法、繪畫、瓷器、玉器等藝術作品,充分反映了古琴的演變軌跡。

6月30日至10月11日,「松石間意——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古琴展」在天津博物館五樓廳展出。此次展覽精選重慶三峽博物館館藏20餘件古琴,輔以天津博物館藏玉壺冰琴、書法、繪畫、瓷器、玉器等藝術作品,充分反映了古琴的演變軌跡。

古琴,原稱琴,因有七根弦,又名七弦琴。古琴藝術是中華文明的精粹與瑰寶,其源遠流長,高雅優美,是中國古典音樂境界的最高體現。作為這門藝術最集中、最重要的承載體,古琴本身蘊含了極為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精華。

「琴中古曲是幽蘭,為我殷勤更弄看。」無數文人墨客在詩句中吟出對古琴的熱愛。「琴」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古樂器之一,至今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不可替代,西漢時期便被文人們公認為「八音之中,惟弦為最,而琴為之首」。

抗戰期間,數百萬民眾遷移西南重慶,古琴等民間文物也隨之「西遷」,輾轉流傳於重慶社會,後陸續匯聚於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此次展覽堪稱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所藏古琴之精粹,時代從宋至清,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古琴的演變軌跡。

此次展覽,是巴蜀古琴首次來到津城。尤其一件蘇東坡、沈周、唐寅、文徵明、祝允明等13位宋、明、清書畫名家題刻的松石間意琴,形制典雅,音色優美,被琴界譽為稀世珍寶。

「松石間意」琴:該琴琴底滿刻銘文,連琴名共有文字題刻十二則,印章一個,是目前所見題刻數量最多的古琴。落款者多為宋、明、清著名文人,且以吳地文人為主,如蘇東坡、唐伯虎、祝允明、文徵明、沈周、文彭、王寵、石渠、陳庭鷺等。琴形體渾厚,製作精美,斷紋漂亮,題詠眾多,是古琴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鳳鳴」琴:此琴琴底項部題篆書琴名「鳳鳴」二字,其下陰刻行草四言詩兩行:「鳳皇來儀,鳴於高崗。文章瑞世,其道大光。」落款為:「景祐元年春日,清畫堂主人題。」款下一方章,篆文為「王元穎印」。1937年出版的《今虞琴刊》曾著錄此琴,當時為袁鈞所藏。袁鈞字朗如,號十三琴齋主,四川仁壽人。他曾擔任過四川安縣、溫江的縣知事,1928年任綿陽縣長。他在任期間多有德政,如修堰溉田,清匪平冤,賑饑免捐,倡修縣誌等等,作了不少好事,以致兩年後離任時,「父老遮道歡送」。他善書畫,工詩詞,「藏古琴甚多,因號十三琴齋主。」

「雪聲」琴:該琴底頸部隸書琴名「雪聲」二字,下有落款「張疑題」,皆塗紅。龍池左右刻行楷五行,龍池下刻篆書方印「黃犬所傳」;下有篆書大方印「中和之器」。鳳沼左右刻隸楷三行,龍池內納音右側朱書:「壬子臘月吳信甫珍藏」,其下一方紅色印章,字不清;納音左側朱書「雪夜鐘聲」四字。

這些古琴靜靜躺在展櫃里,當你走近她,甚至看到她背後文人的題詠,瞬間感覺時空交錯,仿佛與古人直面,字裡行間聽他們撫琴彈奏一曲,聆聽一曲深邃的古典樂曲。(津雲新聞記者吳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