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三平,從未曾真正遠離江湖

一起拍電影 發佈 2020-06-22T05:49:22+00:00

韓三平,何許人也?「聽說很牛逼。」這是吃瓜群眾們的印象。這個曾經常常出現在電影,包括電視劇片頭的名字,他們似乎很熟悉。最近熱播的網劇《隱秘的角落》豆瓣評分最高達9.2,已經被不少人預定為年度最佳,有網友留言,「多虧監製是韓三平,要不過審真的很難。」這樣的評論並不是一次出現。

韓三平,何許人也?


「聽說很牛逼。」


這是吃瓜群眾們的印象。這個曾經常常出現在電影,包括電視劇片頭的名字,他們似乎很熟悉。


最近熱播的網劇《隱秘的角落》豆瓣評分最高達9.2,已經被不少人預定為年度最佳,有網友留言,「多虧監製是韓三平,要不過審真的很難。」


這樣的評論並不是一次出現。2018年電影《我不是藥神》上映,在關於其怎麼過審的提問之下,也有網友分析「編劇之一是韓家女,韓三平的女兒。」在似乎熟悉、但其實並不明所以然的網友心中,「韓三平」是某種已經達成共識的暗號,代表著神秘的權力背景。


殊不知,當年他拍《毛澤東的故事》修修改改歷經三年,全力支持寧浩的《無人區》也在審查這關被壓了四年。


當然,「確實很牛逼」,這是圈裡人的共識。人稱「三爺」的他,從四川峨眉電影製片廠的照明工,一路做到了中國電影集團的掌門人,至2014年退休。近四十年時間,經歷過中國電影輝煌的八十年代,在九十年代最艱難的時期,不惜放低姿態,帶領年輕導演們各處「化緣」融資,和馮小剛開創了賀歲檔;進入新千年,歷經市場體制改革,帶領中影以商業大片策略激活市場;《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兩部影片,更是彰顯了其在圈內的地位。


在這過程中,自然也有過爭議。不過,功過是非評論尚早。畢竟,即便已退休六年,很少再在公共場合露面,但他的步伐並沒有停下。一邊繼續堅持著電影事業,其以監製身份參與了《749局》《古董局中局》等新片;一邊在網劇領域風風火火,從《無證之罪》到《隱秘的角落》,韓三平成了品質的保證。


當了大哥很多年。韓三平,從未曾真正遠離江湖。


左手主旋律,右手商業片的

改革大佬


「為什麼電影片頭總會有韓三平的名字?」

「韓三平到底是誰?

「韓三平有什麼背景?」


翻看關於韓三平的相關資料,這是網友們最多的疑問。某種程度上,這也印證了他出圈的影響力。


而他的個人威望最鼎盛時期就是其在中國電影集團任職期間。這個自1999年成立,由原中國電影公司、北京電影製片廠、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等8家單位重組而成的「國字號」電影單位,毫無疑問,在中國電影市場中占據著特殊的地位。


▲韓三平


作為前任掌門人,韓三平儘管自2007年才正式升任中影集團董事長,但事實上,在此之前,他都是中影最為人熟知的代表,大概也是因為其高調的作風和強硬的做派。


可以說,一路走來,韓三平本身就是一部電影史,也是一部勵志史。年輕時做過知青,當過四年空軍地勤兵,後來趕上高考恢復,考上了四川大學中文系;最早在四川峨眉電影製片廠當照明工,後來從文學編輯、場記、助理導演、副導演、聯合導演、導演,一路做到了副廠長;而後在41歲那年調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廠長;再到併入中影集團之後,從副董事長升任董事長,完美體現了一個職場人的進擊之路。


而無論是其在峨影、北影廠,還是在中影期間,不管是作為導演,或是出品人、製片人,回顧其在任期間,他這幾十年的工作精力,一方面放在了主旋律影片的打造,一方面則是在商業大潮中,堅持改革之路。


出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再加上受家人影響,從小被當過紅軍的父親教育「人是組織的,家是國家的」,韓三平從不掩飾自己的英雄崇拜情結和國有企業情結,如其所說,「我們那一代人對毛澤東和一大批中共領導人有崇拜」。


或許也正因此,在其作為聯合導演初執導筒的那幾年,從《不沉的地平線》到《毛澤東的故事》,韓三平拍攝的都是跟革命有關的「紅色題材」影片,也就是後來所說的主旋律影片。


▲《毛澤東的故事》海報


而這種國有情結,反過來也影響了他後來的電影之路。1993年底,在當時廣電部召開的會議上,韓三平以毛澤東的名言「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來比擬當時中國電影所遭遇的困境,令他受到關注。


半年之後,他調任至北京電影製片廠。那一年,北影廠帳面上只有十幾萬;《亡命天涯》在年底上映,好萊塢電影開始進入內地市場;統購統銷模式不再,影片由各大製片廠自主發行;很多電影人去拍電視劇,電影院被迫改成了澡堂子,舞廳……


橋或船的問題並沒有解決,反而更嚴重。對比今日疫情之下國產電影市場的蕭條,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那時候的他,並沒有氣餒,而是積極去社會上籌集資金,帶領著導演陳國星拍攝了又一部主旋律影片《孔繁森》,在當年取得了3600萬票房,可以說是解決了北影廠一時之困。


▲《孔繁森》海報


同時,伴隨著好萊塢商業大片的入場,他也嗅到了商業化的前景。1998年,他協助陳凱歌拍攝了電影《荊軻刺秦王》,當時這部影片投資高達7000萬,不過上映後票房慘澹,雖說是一次失敗的嘗試,但也為後來的種種積累了經驗。


進入新千年,變革隨之而來。2002年,十六大提出了「積極發展文化產業」;那一年底,張藝謀的《英雄》上映;2003年,中國電影開始產業化改革。時任中影集團副董事長的韓三平,在這之後,也開始主導了一系列影片的商業化嘗試。


從2004年的《張思德》,找來了擅長拍商業片的尹力擔任導演;到2006年的《雲水謠》,進一步的商業化包裝,直至2009年明星雲集,親自執導的《建國大業》,以及之後的《建黨偉業》,在主旋律影片商業化道路上,中影及韓三平走在了實驗的前列。


▲《建國大業》海報


另一邊,他也相繼推動了《無極》《投名狀》《赤壁》《長江七號》等中國式商業大片的製作和上映;同時,積極推進中美合拍片。而在內部,他也不斷推動著中影向市場化體制的改革。


後來,他在採訪中回應這一系列的運作,來自於緊迫感。從九十年代走來,沒有什麼比把觀眾拉回電影院更重要。如其所說,即便有些大片形式大於內容,他也認為沒有錯,「大片在中國電影發展的進程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你不能站在今天說那天錯了,不能這麼說。站在那一天,他只能那樣弄,這就叫做時代的局限。」


此外,如華誼、光線、博納等民營公司在那些年迅速崛起,作為老大哥的中影,必然不能落後。他也反覆在公開場合強調過,「不相信國有企業搞不好,只能說是我們不改革就搞不好。」


▲《無極》劇照


當然,由於位置的特殊性,難免會引發爭議。最著名的一次,當是張偉平曾在《三槍拍案驚奇》宣傳期間,炮轟其為搞個人崇拜的「座山雕」;也有院線公司的前高管在採訪中直言,「中影就像電影業里的中石油、中石化,誰在這個位置都會有這些成就的。」


凡此種種,他很少作回應,倒是承認「我們享有一定的權力,但這個權力同時也給了我們沉重的責任。」回過頭來看,無論是其對主旋律影片的打造,還是在任期間積極推動的商業化嘗試,確確實實影響了中國電影市場,即便到現在也是如此。


幾百萬提攜新人賠了也不怕


在2018年的舉辦的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盛典上,韓三平獲得了「年度貢獻導演獎」,於冬、馮小剛、張國立、陸川、趙薇五人共同為其頒獎。


之所以請這些人,是因為他們的「第一次」都和其有關。比如,張國立最早在峨影廠跑龍套,當年韓三平準備去北電導演系進修班上學時,還曾許諾以後讓他當自己戲的男主角,雖然這點似乎到現在還沒有真正實現。


至於於冬,如前所述,如果說,韓三平在戰略上走出了主旋律商業化嘗試的第一步,那麼,於冬及其帶領的博納,則進一步將主旋律影片商業化發揚光大,得到了市場和觀眾的認可,而這和其曾經在北影廠的薰陶或許也有關係。


▲韓三平、於冬


當年,剛剛畢業的於冬作為發行專員到北影廠報導,第一次開會就遲到了五分鐘,被時任廠長的韓三平當著所有人的面,呵斥「你給我出去」。也正因此,在於冬心裡,韓三平「不僅是一位長者,更是一位嚴厲的領導。」而後幾年其被提拔成為最年輕的副科長,直至後來下海單幹,這是後話。


事實上,提攜新人,或者說以自己的能力影響後輩,這也是韓三平這些年來一直在做的事。


馮小剛就是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位。大多數人提起他,都會自動和華誼形成關聯詞。但其實,當年之所以能有《甲方乙方》,之所以有賀歲檔一說,正是韓三平背後的推動。


彼時,馮小剛正處於人生低谷期,《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等影片接連被斃,自嘲是「投資黑洞」的他,後來在自傳里回憶,當時韓三平對他說:「你在北影拍的三部影片,兩部栽了大跟頭,作為廠長,我有責任把你打撈上岸。」


上岸的方式就是拍一部商業片,且仿照香港的概念,為專門的檔期打造。1995年成龍的《紅番區》已經顯示了賀歲檔的可能性,於是最後他們定下了拍一部賀歲喜劇的想法。而韓三平為這部影片拉來的投資人,就是曾經的中國首富牟其中。


▲《甲方乙方》劇照


1997年底,《甲方乙方》上映,馮小剛火了,賀歲檔也成了,不僅如此,這也引來了王中軍、王中磊兩兄弟的注意,才開啟了他們之後的合作。


同樣在那些年,剛從北電導演系研究生畢業的陸川也不好過。沒有電影拍,寫了三年劇本的他,最有名的編劇作品是管虎導演,陳道明主演的電視劇《黑洞》。那段時間,他經常逮著黃頁上的影視公司,挨個打電話,推銷自己的劇本,後來輾轉得到了姜文的聯繫方式,給他看了自己寫的新劇本,叫做《尋槍》。


姜文很喜歡,不僅答應親自出演,還找來了寧靜演女主角——這是他們這對「緋聞男女」自《陽光燦爛的日子》之後的再度合作。而韓三平則為了讓這部處女作更有保障,不僅擔任製作人,還客串了警察一角。據後來陸川透露,他演的實在太好了,以至於姜文原本的台詞都沒法插進去,只是做了幾個反應。


▲《尋槍》劇照


在此之後,陸川的影片背後大多都有韓三平的支持,他也毫不吝嗇在公開場合談論其對自己的影響。從《南京!南京》到最新的《749局》,即使他總逃不掉拍攝期間資金鍊斷裂的「魔咒」,但韓三平從來都不曾放棄他。


比起陸川,寧浩倒是順利許多。從《香火》到《綠草地》,兩部文藝片讓他獲得了不少出席電影節的機會,當然還有專業獎項的認可。但也正是在出席電影節之時,讓他對自己所拍的影片產生了懷疑---那年在柏林影展放映《綠草地》之時,台下只坐了四十個觀眾。


放映完後,他出來坐在台階上,旁邊來了一人,正是陸川,兩個人互相聊著影展,聊著到底要拍什麼樣的電影?電影要給什麼樣的觀眾看?


不過,也得感謝《綠草地》,讓劉德華看到了寧浩的才能,後來以「亞洲新星導」計劃的名義給了他三百萬的投資。他於是轉變了創作方向,把上學期間寫的劇本《鑽石》花四個月改成了《瘋狂的石頭》。


▲《瘋狂的石頭》劇照


拍是拍完了,但找了一圈苦於沒人發。等韓三平看到的時候,其實也在他的辦公桌上躺了快一個禮拜,也許是四川話打動了他,也許是其他,韓三平決定買下版權,並發行。100個拷貝的承諾讓當時的寧浩有點興奮,畢竟《無極》也才300個拷貝。


不僅如此,韓三平還承諾中影賺的錢,會用來投資他的下一部作品,也就是後來的《瘋狂的賽車》。就這樣,憑藉《瘋狂的賽車》,寧浩成了繼張藝謀、馮小剛、陳凱歌之後第四個票房過億的導演,也成了令人矚目的新導演。


當然,受過韓三平力挺的導演不止這些。徐靜蕾能成為國內首個票房破億的女導演,也多虧了韓三平的支持。在《杜拉拉升職記》之前,徐靜蕾拍的都是文藝片。而這部影片在籌備之初,屢屢在投資環節碰壁。不過,韓三平卻堅信「《杜拉拉》票房肯定過億,徐靜蕾將成為國內第一位過億女導演」,事實證明了他的眼光。


▲《杜拉拉升職記》劇照


其實,早在中影成立的1999年,時任中影副總經理的韓三平就發起了「青年電影工程」項目,資助了一批第六代導演,比如路學長的《非常夏日》,王小帥的《夢幻田園》,管虎的《再見,我們的1948》,王全安的《月蝕》,阿年的《呼我》。


多年前在訪談中提及對新人導演的提攜,韓三平說過,「我認為導演10到15年就應該換代,後浪推前浪嘛。影片需要新技術,還要結合時代變革,才能拍出觀眾喜聞樂見的片子。」


另一方面,大概也是其站在商業層面的考量。畢竟新人導演片酬低,成本低,如其所說,「馮小剛第一部戲預算才400萬,徐靜蕾才1300萬,寧浩第一部電影三百多萬,第二部才1000萬,我作為一個大企業領導人,賠了也不怕。」


前瞻性的「預言家」


某種程度上,韓三平退休後轉戰網劇領域,也是幫助新人導演的一種表現。


無論是對於視頻平台,還是網劇本身來說,需要韓三平這樣的業界大佬來做背書,為網劇保駕護航,而「韓三平」這個名字也確實能為網劇帶來實實在在的關注度和人脈資源。


不難發現,從其首次擔任監製的網劇《無證之罪》,到《原生之罪》,再到當下的《隱秘的角落》,其背後的製作班底,有很大一部分人來自於北京電影學院;有些則和他有過合作,比如《原生之罪》的剪輯指導許宏宇,第一部剪輯的長片正是《建國大業》;而在演員方面,當初秦昊能參演《無證之罪》,也多虧了韓三平的邀請,這也成就了如今《隱秘的角落》中的再次合作。


▲《隱秘的角落》劇照


當然,更確切地說,除了幫助新人導演,提攜新人團隊之外,這也是其作為多年從業者對市場的敏銳性觀察,是他對於未來行業發展趨勢的預判,從而使得他進入了這個領域——代表了他對網劇這種形式的認可。


就如當初,在電影行業里,他也曾多次做出在當時看來有些大膽的「預言」,或者以實際行動走在行業發展的前沿。


比如,早在2005年,《碟中諜3》來西塘古鎮取景拍攝的時候,韓三平就曾去劇組探班,目的之一是為了能夠把影片談成合拍片。在他看來,合拍片必定會是未來的大勢所趨。這也直接促成了中影之後在合拍片以及投資方面的一些動作。


▲《碟中諜3》


2007年,其在參加搜狐活動時,曾直言,「電影不僅僅是35mm的膠片,還有很多類型和發展模式,其中網絡電影也將會是一種新模式,必定會造就出一大批年輕的優秀的人才。」十多年後的現在,網絡電影的確已風生水起。


2008年,其在上影節參加某場論壇時,就預測中國電影票房可在未來幾年增長至200億元,當時台下坐的是各位不明所以的老闆,也並沒有多少人當真,畢竟當年的總票房還不到50億元。而2013年,僅僅五年時間,中國電影票房就達到了200億。


回過頭來看,其實無論是主旋律商業化的嘗試,又或者是操盤商業大片,還是對於陸川、寧浩等年輕導演的提拔,也從另一側面體現了他這種前瞻性的眼光。而這,大概就是其所說的,身為企業領導人所需具備的「靈活機動的智慧」的某種體現。


而如今,他對網劇興趣盎然。如其所說,「當年電視劇把電影弄得悶頭一棒子,現在網劇把電視劇、電視台弄得暈呼呼。」



一方面,他認為網劇本身的技術特點和傳播特性,使其更方便為觀眾欣賞與品鑑,是「更加大眾的藝術」,另一方面,網劇為青年創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創作空間,以至於他預測,「未來十年,中國電影要和中國網劇、電視劇捆綁起來同步發展。」


不知前路幾何,但至少,他現在已經在行動了。當然,他也沒有放棄對電影行業的關注,近年來以監製的身份參與了《749局》《古董局中局》等影片的製作。


事實上,作為電影行業的局中人,韓三平大概也是真真切切有過導演夢,不然也不會在三十歲之際選擇去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進修班學習,還信誓旦旦許給張國立一個男主角。


只是,命運兜兜轉戰推著他走上了一條更為複雜和艱難的「企業導演」之路。


在他當上北影廠廠長之後,只導演過《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兩部影片。其實,在《建黨偉業》之後,他曾認真籌備過新片《毛澤東》——依然以他的偶像為主角,預計在2013年毛澤東誕辰120周年時公映。只是,後來就沒有了下文。


彈指一揮間。如今,距離毛澤東誕辰130周年還有三年時間,不知道退下來的韓三平是不是還會想起當年未了的心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