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心理學》: 讓你人緣好到爆的五大心理學定律

野媽奔騰 發佈 2020-07-01T07:51:40+00:00

我們與他人之間,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連續,在人際交往中,有人總是邁不開交際這一步,一開口就能把天聊死,而有的人似乎是天生的「外交家」。

什麼是《人際關係心理學》?

我們與他人之間,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連續,在人際交往中,有人總是邁不開交際這一步,一開口就能把天聊死,而有的人似乎是天生的「外交家」。

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原因就在於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上的差異,當我們懂得運用心理學定律,去掌控談話的藝術,人際交往就能遊刃有餘。

《人際關係心理學》一本教我們學會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應用心理學讀物,本書梳理了人們在社區活動中的言行特徵,深入分析了各種行為背後的心理活動,針對許多人際交往中的難題提出了簡單易學的解決方法。

書中提到的五大心理學定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掌握這五大定律,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處理人際關係。



1、 首因效應:良好的第一印象贏未來

首因效應,又稱作「第一印象效應」,指兩個陌生人第一次見面時對對方的印象會對兩個人之後的交往產生影響。

第一印象真的有那麼重要,能夠對今後兩人的交往產生難以磨滅的影響嗎?

我們在日常交往中,尤其是與別人初次交往時,一定要注意第一印象,特別是在相親、面試過程中,更要注意給別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的形成主要是依靠言行舉止、面部表情、衣著打扮等,判斷一個人的內在素養和個性特徵。初次見面時,一聲溫馨的問候,一張甜美的笑靨,一身得體的服飾,一個優雅的舉動,都能給對方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而且這種良好的印象將會保持下去。

因此,在交友、求職、談判等社交活動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首因效應,將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給對方,為日後進一步的深交打下良好的基礎。

有時候去求職面試,總會有碰壁現象,那如何加深第一印象,獲得理想的工作呢?有一位新聞系的應屆畢業生去報社應聘就動了點小腦筋。

當他到某報社應聘時,總編說連續拒絕了他三次,不需要記者,不需要校對,我們現在什麼空缺也沒有。

他一如既往的笑著說,那你們一定需要這個東西。說完便機敏地從公文包中拿出一塊精緻的小牌子,上面寫著「額滿,暫不雇用」。

總編看了看牌子,被他的執著給逗樂了,微笑著點了點頭,說:「如果你願意,可以到我們廣告部工作。」

這位大學生通過自己製作的牌子,給總編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從容機智樂觀自信的表現,為自己贏得了一份滿意的工作。


2、近因效應:讓近期表現更勝一籌

在人際交往中,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會占據主體地位,從而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心理學上將這種心理現象叫作「近因效應」。近因效應是指在總體印象形成的過程中,新近獲得的信息對人們認知的影響遠遠大於以往所獲得的信息。

近因效應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盧欽斯通過實驗後得出的結論,其中最著名的是關於吉姆印象的實驗。

盧欽斯編寫了兩段文字,用以描寫一名叫作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第一段文字將吉姆描寫成熱情外向的人,另一段文字則把他描寫成冷淡內向的人。

接下來,盧欽斯將重新組合後的兩段文字分別給不同的被試者閱讀。第一組,描寫吉姆熱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現,冷淡內向的文字後出現;第二組,描寫吉姆冷淡內向的文字先出現,熱情外向的文字後出現。

實驗結果表明,先呈現的信息比後呈現的信息有更大的影響,即首因效應的作用較大。

羅蘭曾說過:「交朋友不是讓我們用眼睛去挑選那十全十美的,而是讓我們用心去吸引那些志同道合的。」最近的印象往往是最清晰、最深刻的印象,卻不一定是最全面、最正確的印象。

近因效應提醒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特別注意近期的表現,保持一直以來樹立的良好形象。特別是在面對老朋友時,我們對每一次的交往都要認真對待,千萬不能因為自己一次出格的行為,毀了多年培養起來的深情厚誼;與朋友發生矛盾時,要等到彼此心平氣和的時候,再坐到一起促膝而談,傾聽各自內心的真實想法,避免多年的友情毀於一旦;在臨別之際,給予朋友美好的祝福,即使你們曾經有過嫌隙,也會在這一刻冰釋前嫌。


3、相悅定律:多說我好喜歡你,讓他(她)更喜歡你

相悅定律,是指人與人在感情上的融洽和相互喜歡,可以強化人際間的相互吸引。也就是說影響一個人是否喜歡另一個人的重要因素是,對方是否也喜歡自己。

「相悅定理」在人際交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人們往往喜歡那些喜歡自己,能夠給自己帶來愉悅的人。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用以證明人們在「美言」面前的反應。

心理學家將被試者分為三個小組,讓他們分別聽到另外一個人對他們的評論,這些評論來自想要得到他們幫助的人。

第一組聽到的全部是讚美之詞,第二組聽到的全部是負面的評論,而第三組聽到的是好壞參半的評論。

實驗結果表明,儘管完全明白評論者有求於他們,正面的評論不一定都符合實際情況,被試者仍然喜歡那些稱讚他們的人。這說明,「好聽的話」能給人帶來愉悅的心情,引起對方的喜愛。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都希望自己的言行品貌能夠獲得他人的認可和欣賞。對方的良好評價能夠讓我們獲得社會交往和自尊的滿足,從而使我們產生愉悅的感情,我們也會以相應的友好態度回報對方,於是彼此間的情誼便會更加深厚;相反,對那些厭惡我們的人,我們也同樣厭惡他。

喬·吉拉德是世界最偉大的銷售員,他成功的秘訣就是讓顧客喜歡他。為了得到顧客的喜歡,每個月他都會給顧客寄問候卡片,上面只有這樣一句話——「我喜歡你」。

正是這樣一種不可思議的方法幫助喬·吉拉德平均每天賣出6輛車,年收入超過20萬美元,創造出連續12年銷售第一的奇蹟,被金氏世界紀錄譽為「世界最偉大的銷售員」。

我們別小看這麼一句話的作用,它能使對方知道你在想什麼;如果缺少了這麼一張卡片,即使你真心喜歡、感謝你的顧客,對方也不會知道。


4、改宗效應:敢於得罪人,不做老好人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哈羅德·西格爾通過研究發現,當一個觀點對某人來說十分重要的時候,如果他能用這個觀點使得一個反對者改變其原有意見而和他持一致觀點,那麼他更傾向於喜歡那個反對者,而不是一個從始至終的同意者。

簡而言之,人們喜愛那些在自己的影響下改變觀點的人甚於那些一向附和自己觀點的人。

顯然,人們通過和某人辯論使某人改變觀點,從而感覺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且擁有成就感。 這一發現被稱為「改宗效應」。

很多人信奉交際要圓滑、玲瓏的論調,他們認為要想有人氣,就要做交際圈子裡的老好人。

所謂的老好人,就是在團隊里和稀泥的人,他們的口頭禪就是「好,好,好」,無論你說什麼,都會發出贊同的聲音。

由於改宗效應的作用,這種「你好,我好,大家好」 的老好人並不會真正得人心。這類沒有主見的人充其量就是初步交往的對象,並不值得進一步的深層次交往。

「嗯,這個意見不錯。」「你說什麼就是什麼。」這些就是老好人李林的口頭禪。不管你說什麼,他都會做出應和的舉動,以此迎合你的觀點。他奉行著「多栽花少挑刺」的理論,表面上與人為善,暗地裡自有一套想法和做法。

開始,周圍的朋友都認為李林很好相處,可是幾次處事之後,大家對他有了新的印象。交際圈的朋友一致認為,李林凡事「好,好,是,是」的態度給大家留下一種沒能力的感覺。

心理學家已經明確指出改宗效應對人際關係影響十分重大,老好人的做法在如今的社會根本行不通。

相反,那些敢於直言,勇於提出自己觀點的人更容易給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所以說,人際交往中不要忽略改宗效應的存在,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的心理。


5、犯錯誤效應:偶爾犯點小錯讓你更有吸引力

生活中常常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一些在各方面都表現優秀、幾乎完美無缺的人,往往在人際交往中不太討人喜歡;

相反,那些雖然很優秀,卻偶爾會犯小錯誤的人深受人們的青睞。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犯錯誤效應」,也叫「白璧微瑕效應」,即小小的錯誤反而會使有才能者的人際吸引力提高,白璧微瑕比潔白無瑕更令人喜愛。

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設計了這樣的實驗:在一次競爭激烈的演講會上,共有四位選手,其中兩位才能出眾,不相上下,另兩位才能平庸。 才能出眾的選手中有一位不小心打翻了桌上的咖啡,而才能平庸的選手中也有一位打翻了咖啡。

實驗結果表明:才能出眾而犯了小錯誤的人被視為最有吸引力,才能出眾而未犯錯誤的人吸引力居第二位,才能平庸而犯同樣錯誤的人最缺乏吸引力。

小李能力超群,業務能力強,可同事並不喜歡他,背後稱他為機器人,他一直想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對待他。事情轉機來自於小李偶爾犯了個錯誤,一次他心情苦惱時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睡過頭遲到了一個多小時。

結果老闆沒有責備他,同事們也開始對他笑臉相迎。他的無心之過幫助了他,使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豐滿起來,變成了有血有肉的人,而不再是「機器人」。


讓自己成為有分量、受歡迎的人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誰掌握了對方的心理變化,誰就能擁有主動權;誰讀懂了對方的想法,誰就能夠穩操勝券。

所以,對心理活動的觀察與分析,能夠幫助我們解讀內心、剖析人性,進而有效主導人際關係的脈絡,讓自己在職場上、商場上、親友圈中成為有分量、受歡迎的人。

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曾說:「人類的一切活動,其實就是心理的活動。」

學會應用以上五種人際關係心理學效應,了解人性的弱點與喜好,巧妙應對這五大心理學定律,定能幫助你贏得更好的處理人際關係,讓你人緣好到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