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飲食文化

商丘網 發佈 2020-06-22T09:47:41+00:00

在中國人的飲食文化中,每一個民俗節日都有著獨特的飲食文化,如中秋節要吃月餅、元宵節要吃湯圓,而端午節要吃粽子、喝雄黃酒。

本期話題

在中國人的飲食文化中,每一個民俗節日都有著獨特的飲食文化,如中秋節要吃月餅、元宵節要吃湯圓,而端午節要吃粽子、喝雄黃酒。在中國這個地域遼闊的國家,不同的地方習俗有著明顯的差異,各地自有獨特的飲食習慣,從而使端午節的飲食文化更加豐富。那麼,除了吃粽子、喝雄黃酒,你還知道哪些地方的端午節美食和習俗?讓我們一起來聊聊那些端午節的美食吧!

端午,那些舌尖上的味道

■宋欣傑

我們的很多節日,其實都與舌尖上的美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端午節也不例外。報國無門的屈原在汩羅江含恨縱身一躍,歷經世人的演繹,粽子也成為紀念與供奉他的主打美食。在南方,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角,氤氳的粽香寄託著哀思與懷念。

北方的飲食不同於南方,粽子也並非端午的標配。我記得小時候在農村,離最近的集市也有五六里遠。當時很少有人用大米煮粥,粽子更是難得一見,因此小時候過端午很少吃粽子。那年上初中,端午節的早上我去老師的辦公室領作業,恰碰上他正吃早飯。老師硬塞給我一隻粽子,非讓我當著他的面吃了才肯放我走。剝去粽葉,我咬一口,甜甜的蜜棗、黏黏的糯米混合的味兒立刻在舌尖上彌散,平生第一次吃那樣的粽子,不僅僅是新奇和香甜,還有老師的那一份疼愛。以至於我多年以後回想起來,依然感到粽子的美味,這份舌尖的幸福讓我的記憶中永遠留著一份美好。

我們這兒端午節恰逢在麥收前後,在鄉下,這個時節是最繁忙的,前腳忙著收麥,後腳忙著種秋,因為忙,所以人們過節的心思便淡了許多。以前每逢端午節,母親常常會煮上幾個雞蛋打發我們,也算過了個節。偶爾碰到閏月,麥收與端午節錯開,母親也會油炸一些糖糕、菜角,也算為端午節增添了不少亮色。

隨著生活的好轉,除了各種口味的粽子之外,油炸的各種美食也豐富了我們的餐桌。過端午節,家有壯勞力的還有一場重頭戲——傷力草打雞蛋。端午時採摘新鮮的傷力草,清洗乾淨後入鍋加水煮開,待濃釅釅的湯汁沸騰時打入雞蛋。一鍋綠褐色的湯中臥著十多個鮮亮的荷包蛋,伴著清香的中藥味兒,難免會讓看到的人口舌生津。也有圖省事的,把雞蛋打成蛋花淋入草湯中,正所謂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有人就愛喝這口。「大人吃,小孩看」,以前只有家中的壯勞力才能享用傷力草打蛋,說是補充體力、強身健體,能夠讓他們在夏收秋種的繁忙中經得住摔打,挨得過苦夏。

傷力草也叫尚力草、香凌草等,而且主要在商丘一帶生長,傷力草打雞蛋也成為本地一道獨特的美食。但有的人不喜歡傷力草那淡淡的苦味,吃時總愛加點糖淡化它。而我喜歡那種中藥味兒,帶給味蕾的永遠是一份清香。好想在端午再喝一碗傷力草打蛋,品一品它的清香與淡苦。

戴五吃五

■馮燮

我的故鄉在旱塬嶺區,不產水稻,在過去交通不發達的年月,一年四季與米無緣,端午節自然就沒有吃粽子的習俗。但是伴隨我們成長的彥語「端午端午,戴五吃五」卻讓人回味無窮。

小時候,端午那天清晨,我們還在睡夢中的時候,大人就準備好了五色彩線,起床後的第一件大事便是給我們手腕、腳腕、脖子上戴上五色彩線。據說,戴五色線的孩子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這也符合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的傳統。另外,老人們還會把蠍子、蜈蚣、毒蛇、蟾蜍、壁虎這些五毒形象,繡在孩子的紅肚兜上,還有的香包形狀也做成五毒形狀。這些都叫戴五,以此來驅逐、預防瘟疫,吉祥平安。

戴上這麼講究,吃上也不含糊。早上要吃五豆包,取「吃五豆,祛五毒」之意。包五豆包,需先調好豆包餡,紅小豆是主料,提前一天將紅小豆和另外的四種豆子浸泡好,將紅小豆撈到大鍋里加水以剛剛沒過紅小豆為宜,用大火煮、小火燜,直到把紅小豆熬制軟爛,盛出來用小勺、筷子攪拌成泥狀,然後將泡好的四種豆子與紅豆餡和在一起,加上糖就行了。然後發好面,揉好面,就可包豆包了。記憶中,就在大鍋里添上水,放上箅子,一個個豆包擺滿了鍋,煞是好看。等到蒸熟了豆包,滿屋都飄散著濃濃的豆包香,好久才散去。咀嚼著母親包的豆包,香甜可口,唇齒留香。

還有的人家烙五毒餅,配料有核桃仁、花生米、杏仁、青紅絲、芝麻、枸杞等。拌餡是很講究的,先得把面炒熟,加上油及各種配料,再用白糖水或者蜂蜜一拌,熱乎乎的餡料香噴噴,甜而不膩,潤而不粘。和面也很講究,有的用發麵,有的用死面,有的用燙麵,但少不了加雞蛋和香油。和面時揉面才顯功夫,有句俗語:「打著的媳婦揉著的面。」意思說,媳婦要聽話、要孝順就得常打,五毒餅要想好吃,面就得揉到位,可見揉面的重要。一切準備就緒,一家老少便圍於案前做餅了。把面擀成面片,中間放上餡料,用剪子把包好的饃饃裁成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形狀,吃掉這些喻意著以毒攻毒。烙五毒餅是很顯手藝的,母親烙的五毒餅造型很逼真,每次我們都不捨得吃,都是先玩上一兩天後才吃。做好的餅被輕輕移到文火慢烤的平底鍋里,這時最容不得性急,急了火一旺,糊了,那可不好。這可是老奶奶們的絕技,她們不急不躁伺候著一鍋鍋香甜可口的五毒餅出了鍋。剛出鍋的餅上有一層薄薄的油,加上那精美的圖案,玲瓏剔透,個個都是賞心悅目的工藝品,聞一聞香氣撲鼻,拿在手裡把玩真捨不得下口呀。

隨著社會的發展,故鄉端午節戴五吃五的習俗慢慢淡出了我們的視線,只能把它留在記憶深處好好珍藏了。

端午「雙配」:餃子和粽子

■李育蒙

說到端午節,總有些傳統元素在裡面,傳遞著對自然、對親情的敬畏之意。

每年端午節前,母親都會打來電話,問我們過節的準備。說到準備,無非也就與食物相關。對於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端午的「標配」是粽子,但在我們老家,除了粽子,還有一個「標配」是餃子。親朋好友這天一見面,都會問一句「包粽子和餃子沒」?粽子和餃子是我們的端午「雙配」。

一個人到外地工作,味蕾其實是很難改變的,在外地保留故鄉的生活方式,是對過往的尊重,也是對離家的自贖。每年過端午,只要沒和母親在一起,她都會寄一些鹼水粽子給我。

今年情況較為特殊,因為妻子懷孕,說特別想吃家裡的鹼水粽子,讓我打電話告訴母親寄點過來。不料母親卻說,寄過來的不新鮮,要來城裡給我們包粽子。11小時的車程,我去火車站接母親,她背著個大袋子,我趕緊接過來,有點沉。母親說裡面是她新采的粽葉、糯米,還有一點臘肉。我打開一看,綠油油的粽葉,確實比我在超市買的干粽葉看上去更有「生命力」。

到家後,母親顧不上舟車勞頓,就開始泡糯米,用開水燙粽葉。家裡的鹼水粽子好吃,關鍵是鹼水放多少,這個只有母親才能拿捏好。一會兒的工夫,準備工作做好,一家人便圍著母親開始包粽子。母親的手很快,三片粽葉錯開疊在一起,兩下一折,一個三角形的漏斗就出現了,一把糯米下去,一根筷子戳幾下,蓋上粽葉,使勁捏幾下,粽繩一綁,一個粽子就大功告成了。

忙活了兩個多小時,粽子包好了。我趕緊端上鍋去蒸,想讓母親休息一下。不過母親卻閒不住,要我去買點餃子皮,還要包餃子。母親說,餃子配粽子,才是完整的端午節。

買了兩斤餃子皮回來,母親已經剁好了臘肉餡,餡里配有生薑、大蒜和小蔥,還是小時候的配方,聞著餡,就有臘肉香。

晚上,新鮮的粽子出鍋,剝開粽葉,淡淡的清香飄來。鍋里的餃子也開始鼓起來,發出淡淡的臘肉香,吃著粽子,就著餃子,這樣有母親在家的日子,每天都像端午節。我們不僅享受到了這告慰味蕾的鄉愁盛宴,更享受了到了這「雙配」在粽子和餃子裡的濃濃母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