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城」,一往情深向深藍

人民網 發佈 2020-07-01T11:39:45+00:00

山東青島,這座黃海之濱的魅力之城有很多城市名片: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海洋科技城…而她在人們心目中還有另外一個名字——「海軍城」。

紅瓦綠樹,碧海藍天。山東青島,這座黃海之濱的魅力之城有很多城市名片: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海洋科技城……而她在人們心目中還有另外一個名字——「海軍城」。

作為我國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海防重鎮,青島這顆鑲嵌在太平洋西岸的璀璨明珠,見證了人民海軍的光輝歷程。戰艦與城市血脈相連,海軍與青島同頻共振,青島軍民同呼吸、共命運。如今,人民海軍已成長為捍衛國家利益的戰略鐵拳,而青島也躋身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行列,並始終在城市建設中自覺貫徹落實國防建設要求,譜寫了青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同步發展的華彩樂章。

可舟可車

與海軍結下不解情緣

青島北依大澤山脈,南濱黃海,中間為東展西擴的膠萊平原。陸海相接之處,嶗山、大小珠山、鐵撅山聳立,拱衛著膠州灣。海拔1132.7米的嶗山山脈最高峰,是中國大陸海岸線上的第一高峰。

1917年12月,康有為第一次來到青島,他敏銳地發現青島風貌風情與眾不同。多年後,他這樣形容青島:碧海青天,不寒不暑;綠樹紅瓦,可舟可車。

而今,行走在青島街頭,「萬國建築博覽會」的風格所帶給人們的強烈感受,除多樣文明的「存照」之外,更有帝國主義列強侵占中華的歷史屈辱。

更早關注到青島特殊地理位置的,是一位名叫李希霍芬的德國地理學家。他在中國考察數年後,竭力向德國政府建議占領青島:「欲求遠東勢力之發達,非占膠州灣不可。」

1897年11月14日,德國海軍出兵占領青島,清軍未作任何抵抗,拱手相讓。

1914年和1938年,日本兩次占領青島。第一次,是日本人從德國占領者手裡奪走青島治理權。第二次占領,是日本侵華戰爭之初看到青島的中國駐軍戰力不強,屬於「不設防的城市」。當時,許多日本人口出狂言:「我們回家啦!」

歷史已經宣告了侵略者的可恥下場!

青島人至今記憶猶新。那一年,為興建我人民海軍戰略母港,需要動遷6個村莊1429戶3675人、4138座墳墓、272家企業、15153畝養殖區。動遷標準之高前所未有:地上無一間民宅,山間無一座墳墓,海上無一處養殖。

年過七旬的石板河村王奶奶,起初誤以為是建經濟開發區,哭著說「給再多錢俺也不搬」,當老人家得知實情後說:「真建軍港,不給錢俺也搬!」就這樣,6個村莊1429戶人家,一個月內全部如期搬遷。

寄託著中華民族向海圖強的世代夙願,71年來,人民海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逐步發展成為五大兵種齊全、核常兼備的戰略性軍種。青島這座以海著稱的城市,是人民海軍71年奮進歷程的直接見證者。

1950年9月9日,海軍青島基地正式成立。自此,青島與海軍結下不解情緣。多支拳頭部隊在這裡誕生、起步、發展;中俄聯合軍事演習、多國海上閱兵……人民海軍發展進程中許多重要活動,也都在這裡舉行。

放眼觀世界,青島位於「跨太平洋財富流」環帶上。在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圖前,青島警備區政委劉建輝凝視著太平洋西岸的青島,緩緩地說:「世界10大港口中有9個處在這個環帶。青島曾經被強占、在列強手中被作為交易籌碼的屈辱歷史告訴我們,肥大不等於強大,重量不等於力量,越是處在財富流環帶,越要重視國防建設的強大支撐。」

而今,青島人以獨有的方式主動尋找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黃金比例」。我們深信,青島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奏響的盛世華章,必定和諧悅耳,響徹世界。

亦藍亦紅

與國家命運休戚與共

有人說,海洋是青島「永久的天然的機會」。從國家到地方,從行業到產業,相關布局更佐證了這一判斷:青島有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國家深海基地等一大批「國字號」海洋科研機構,聚集了全國近30%的從事涉海研究的院士、近1/3的部級以上涉海高端研發平台。

夕陽西下,徜徉在青島棧橋,遠望海天相接,近觀海水退潮。任憑浮想聯翩,又有多少人能想像,百餘年前,這裡曾是青島最早的軍用人工碼頭?

青島與國防結緣,並不偶然。

史料記載,明初為抵禦倭寇設靈山衛,青島建了古鎮口炮台。1892年,清廷為鞏固海防,開始派兵駐防青島,修建總兵衙門、炮台、棧橋。民國年間,「口」被改為「營」,古鎮「口」也就成為古鎮「營」,直至這處炮台被廢棄,古鎮口才又改回原來的名稱。

然而,令人悲憤的是有海無防。當駐軍成為擺設、不堪一擊的時候,青島作為近現代城市的命運,註定了不能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裡,先是德國長達17年的占領,後是日本近16年的兩度蹂躪。

「我死國生,我死猶榮。」走進大澤山抗日戰爭紀念館,重溫「石雷威震四方」抗擊日寇的歷史畫卷,不禁對人民群眾的抗戰精神肅然起敬。

1938年,日軍在大澤山周圍先後建起20多個據點,對抗日武裝展開無情絞殺,妄圖控制整個膠東。由高家、韭園、南台、北台、所裡頭5個村組成的高家民兵聯防,發起反「掃蕩」鬥爭。槍枝短缺、地雷不足,他們就自製炸藥造地雷,1941年秋還造出了石雷。民兵武裝採取「石雷與鐵雷結合」「布雷與冷槍結合」「埋雷待敵與送雷上門結合」等靈活戰術,先後斃、傷、俘日偽軍2300餘人。

80年彈指一揮間。2018年6月,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成功舉辦。「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將青島打造成山東面向世界開放發展的橋頭堡,成為青島人持續努力的又一目標。中俄聯合軍演和海軍成立60周年、70周年多國海軍活動等多項軍隊重大活動在青島舉行,讓青島人引以為豪。

這幾年,青島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相繼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四個不」日益深入人心:基礎設施建設兼顧國防需求,不搞虎頭蛇尾;軍隊社會化保障有序推進,不搞跑馬圈地;軍地協同創新,不迴避存在問題;與兄弟地市開展擁軍競賽,不怕橫向比較。

撫今追昔,許多人感慨系之,國家風雨飄搖,城市聽天由命;國家繁榮昌盛,城市日新月異。以經略海洋為己任的藍色青島,同樣是一塊紅色熱土,紅色永遠是藍色的依託和支撐。

利軍利民

以十五個攻勢贏得機遇

按照青島規劃,爭取2022年實現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屆時達成城市「慧」思考、產業「慧」融合、社會「慧」協同的發展目標。

智慧城市建設,在青島一年前發起的15個攻勢中得到校正和加速。

2019年初,青島市委一班人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發揮青島獨特的資源稟賦優勢,用開放的國際視野整合全球優質資源?很快,青島在全市進行海洋攻勢、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攻勢等15個攻堅拔寨的重大部署。

伴隨主城區20條斷頭路相繼被打通,主城區與各區市「半小時交通圈」的形成,以及青島和周邊的煙臺、威海等地的交通進一步暢通,部隊機動能力顯著提升。

如今,磁懸浮線路規劃研究啟動,山東半島城市群一體化正在形成。青島陸海空立體交通大通道日益暢通,縱向暢通黑吉遼陸海聯通南下,橫向暢通日韓向西通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亞歐陸海聯運。

在我國5個計劃單列市中,按經濟總量,深圳第一,青島第二。青島一系列動作贏得廣泛讚譽,認為青島「讀得懂企業,讀得懂企業家」。

中國包裝聯合會為軍服務專委會秘書長王桂鑫則稱讚,青島還「讀得懂軍人,讀得懂國防和軍事」。

據悉,由王桂鑫牽頭的物流集裝化體系建設,已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落地,探索為陸海空立體聯運提供高效保障。軍民兩用的標準化周轉箱戰時為軍、平時為民、急時保障,「一箱貫三時」的綜合效益正在顯現。

貨櫃改變世界,周轉箱利軍利民。

如果說貨櫃好比全球化的「腎」,一個個冷冰冰的鋁製或鋼製大箱子,曾經堆積出我國每年逾2萬億美元的進出口總值,那麼今天周轉箱正在以綠色環保、循環開放、智能高效的疊加效應激活國防動員潛力,並將深刻改變國防動員格局。

青島的藍色印記

青島是一座以海著稱的城市。人民海軍向海圖強的壯闊征程,在這座城市留下諸多藍色印記。

組建海軍相關部隊

1950年10月21日,人民海軍在青島組建第一支岸炮營部隊。同年12月16日,人民海軍高射炮兵第一團在青島組建,這是人民海軍最早的高射炮兵部隊。

1954年6月,海軍第一支潛艇部隊在青島正式組建。同年,在青島永安大戲院,人民海軍第一支驅逐艦部隊宣告誕生。

1960年8月,在旅順基地和青島基地的基礎上,正式成立海軍北海艦隊。北海艦隊是多支人民海軍部隊成長的「搖籃」。

組建海軍部分學校和基地

1950年10月,海軍第一航空學校在青島滄口機場成立,後同「二航校」合併,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學校;1953年8月13日,在青島建立潛水艇學校,是如今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潛艇學院的前身。

1950年9月9日,海軍青島基地正式成立;1952年5月,海軍在青島開始修建中國第一個潛艇基地。

2013年2月27日,我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艦首次靠泊青島某軍港,標誌著我航母軍港已具備靠泊保障能力。

舉辦重大海上閱兵式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已多次在青島附近的海域舉行海上閱兵。

1957年8月4日,中央軍委為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30周年,在山東青島黃海水域舉行規模盛大的海上閱兵式。

1995年10月19日,海軍在黃海某海域舉行了一場宏大的海上閱兵式。

2005年8月18日,中俄兩軍首次在青島、山東半島東南海域、膠南琅琊台和濰北地區舉行代號為「和平使命-2005」的中俄聯合軍事演習。演習中,中俄兩國海軍舉行了海上分列式。

2009年4月23日,在青島舉行慶祝人民海軍成立60周年海上閱兵活動,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軍艦艇參加此次海上閱兵。

2019年4月22日至25日,慶祝人民海軍成立70周年多國海軍活動在青島及附近海域舉行,61個國家的海軍代表團、13個國家的18艘艦艇參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