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季,在逆境中突圍 湖南部分高校就業狀況調查

中國網 發佈 2020-06-22T12:27:59+00:00

2020年的春季,長沙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研究生袁航在家中用一種新的方式與用人企業接觸——「打開公眾號,點擊完善基本信息,瀏覽就業資訊,填寫簡歷,進入視頻招聘會現場聽宣講,網上面試…

每所高校的就業登記表上的每一個名字,都牽著一個家庭的幸福;每一串上升的數字背後,都凝聚一群人的嘔心瀝血。

校園的體育館,第一次沒有了一長溜的企業負責人和申請offer的同學。2020年的春季,長沙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研究生袁航在家中用一種新的方式與用人企業接觸——「打開公眾號,點擊完善基本信息,瀏覽就業資訊,填寫簡歷,進入視頻招聘會現場聽宣講,網上面試……」

春節後不久,他就找到了工作機會。

在湖南,位於長沙南城長沙理工大學是最早報出就業喜訊的高校之一——到6月12日,該校就業率達74.7%。

今年春節後,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讓國人措手不及。傳統春招季中的「金三銀四」輝煌不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一度陷入被動局面。

率先吃螃蟹的,也最早嘗到肉的味道

「以前春招秋招,體育館裡至少有幾百家企業來,人潮滾滾。疫情後,兩邊都不能面對面了解,怎麼有效果?」一位長沙高校的就業處處長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最初時大家都有些發蒙。

相比之下,長沙理工大學算是趕了個「早集」。該校招就處處長曹瑛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透露,學校2020屆畢業生總人數為8360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1700人,本科生6660人。2月初該校制定疫情防控方案時就調整了春季學期的就業工作方案,抓緊與用人單位聯繫,並向應屆畢業生致信,傳遞調整的策略。2月7日,招就處在官微、官網推出「首屆春季畢業生線上視頻雙選活動周公告」,將線下招聘活動全部轉為線上。

長沙理工大學的行業特色鮮明。曹瑛說,去年秋招,土木、交通、IT等專業基本完成招聘,近一半的學生解決了就業問題。但整個寒假,招生就業處所有人都在「瘋狂」聯繫用人單位,尋求第三方服務機構合作,解決網上宣講、網上視頻面試、網上簽約的技術問題,打消了用人單位線上招聘的顧慮,一度「電話打爆,嗓子喊啞」。

據悉,長沙理工大學早在一兩年前就嘗試「雲招」,鼓勵學生做電子簡歷。2018、2019年,已在湖南省內首次嘗試電子簽約。這無意中為應對疫情後的尷尬局面做了鋪墊。

傾注全力於「宅家就業」的湖南遠不止一個高校。近日,中南大學就業中心主任徐贊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疫情發生後學校第一時間將就業工作轉向「空中頻道」,設法在用人單位與畢業生之間架起了一座堅實的「網絡橋樑」。

目前中南大學就業服務智慧管理平台已入駐單位15747家,平台可以實時監控單位及崗位數據,並運算分析趨勢及原因,這極大提高了就業工作效率。

曾因考研錯過秋招的中南大學商學院學生小蔡是這一系統的受益者。宅在家中「焦躁不安,度日如年」的他,連聲誇讚「雲招聘」高效便捷:投出簡歷後一天就收到了面試通知,最後找到如意的工作。

徐贊介紹,不久前結束的中南大學2020屆畢業生春季第一場大型網絡招聘會上,1055家單位參加,提供6.8萬多個崗位,收到的學生簡歷超過1.5萬份。

抱團取暖與內聯外引

作為985高校,儘管採取了諸多努力,截至中青報·中青網記者6月初採訪時,中南大學就業率也只略高於去年同期。

以醫學生為例,受疫情影響,國內醫院大多無法正常運營,衛生系統招錄人員的工作往後推延。素有「北協和南湘雅」之稱的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醫學畢業生,首當其衝。

疫情之下,除了獨立舉辦大型網絡招聘會,湖南各大高校紛紛採取與外校結盟方式化解重壓。

中南大學與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浙江大學、天津大學等高校「強強聯合」,舉辦專業特色鮮明、地域分布集中的空中雙選會,還上線了「同飲一江水·湘鄂一家親」三校聯合2020屆空中雙選會;同時,他們還與各關聯高校一起舉辦冶金行業、化工行業、醫學行業的空中雙選會,「資源共享,一起吃飽」。

長沙理工大學副校長談傳生說,從春節後到5月22日,該校一共舉辦了線上招聘會23場,與43個省市公共就業服務信息平台對接,用人單位提供的崗位超20萬個。這些崗位不是「獨食」,而是對所有學校學生開放競爭。

同在嶽麓山下的211高校——湖南師範大學則採取「內聯外引」方式破局。6月9日,該校招就處處長周俊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透露,截至當日,畢業生就業率比去年同期高出3個百分點。「數據沒有一點水分,這是全校拼到極致的結果」。

周俊直陳疫情後的就業之難:作為中南地區知名高校,彼時學校一聲招呼,至少一兩千家單位會來線下招聘,而且他們還要審核篩選一遍,校園內擠得滿滿當當。疫情之後,線下無法開展招錄工作,雲校招等3個招聘平台成了主戰場。

「早期效果都不錯」,周俊說,但在幾十次實踐中,他們發現不太適應雲招聘的學生和用人單位不在少數。「就像網戀一樣,還是要見面才能談結婚吧?」挖掘內部潛力成了有效手段。充分動員校友資源、發揮授課教師的人脈作用,成了各個學院的基本動作。

負責招就工作多年的周俊說,很多學院都是利用自身影響直接越過平台「穿透」到用人單位,這樣解決了網上招聘的信任問題。

一些高校,不少退休的老教師也上陣發揮餘熱。疫情來襲後,長沙理工大學79歲的退休老教師陳均傑在線上為學生就業奔波,通過語音電話跟單位聯繫,推薦了10名學生到校友企業工作。

冷麵如何成熱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調研發現,許多高校的文秘、財會、新聞、旅遊等專業的學生就業受疫情衝擊很大。華南理工大學公布了一組數據,截至5月25日,該校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生就業率僅為35.17%,簽約率甚至不足兩成。湖南多所高校招就部門負責人表示,理工科學生在今年的就業中優勢明顯。部分文科專業,因為公務員招考、事業單位招聘、線下教培機構受到衝擊等,形勢相對嚴峻,讓他們最為操心。

僵局之中,也有跑出黑馬的。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旅遊學院黨委書記張學文介紹,此前的「香餑餑」這屆卻遭遇大困難。為幫學生謀求出路,學院費勁心力,根據行業現狀,提出了「跨界就業」的工作思路,把畢業生引導到文化傳媒、教育培訓、網絡信息科技等領域就業。院長鍾永德帶頭,先後通過登門拜訪等方式,「敲開」了20餘家企業的「大門」。

得知湖南一家傳媒有限公司有用人需求後,他們推薦了6位同學參加應聘。其中,劉明靜、黃曼荷等4位同學順利通過錄用考核,拿到畢業證後即可正式簽約入職。

張學文說,掌握用人單位需求至關重要。院學工辦老師經常主動跟用人單位人力資源部門溝通,在滿足崗位用人的前提下,對畢業生的簡歷表述、面試指導進行完善,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慢慢扭轉被動局面。

湖南師範大學的做法亦大致相同。其旅遊學院206名學生中,6月上旬時,就業人數已經過半。

在中南大學的就業榜單中,最讓人出乎意料的是,文學院排在前列,就業率超過八成。中南大學就業中心主任徐贊認為,局面得以扭轉,一方面有院領導班子拿出全部人脈的因素,另一方面,該院對於就業抓得很早。大一就開始推進就業教育,大二階段模擬的職場應試,做簡歷和培訓。「早起的鳥兒飛得更遠!」

然而,也有幾位高校的相關負責人指出,長沙的高校有著區域優勢,這是湖南其他地方學校無法比擬的。尤其不在長沙的二本院校,今年文科類專業承受的就業壓力非常大。「以前說公務員考試,名校學生考不過普通學校的學生,但現在這一項工作延後了。」他們建議,動員學生參加中小學教師招錄、特崗教師、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成為一個現實的選擇。

疫情中高校就業的結構性矛盾突出

長沙多家高校的信息系統和他們提供的資料顯示,高校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在疫情中十分突出。

從數據來看,實用性崗位的需求大於研究性崗位,理工科超過文科類。上述學校的計算機、自動化、機械、土木、材料等專業都很搶手,但一些冷門專業依然難以撬動。

6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言人表示,受疫情影響,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突出,招聘用工需求下降,一些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疫後恢復較慢,吸納就業受到一定影響。1-5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460萬人,同比少增137萬人。而從一些高校反饋的信息表明,相當部分民企的薪資有所下調,部分甚至高達30%。

多位高校招就部門工作人員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對崗位和薪酬的要求差距很大。在校學生以往屆薪水為參考,用人單位則需要面對現實的經濟形勢。例如,湖南高校往屆計算機專業的研究生起薪至少年收入30萬元以上,最高的可以拿到60萬元。而如今,能開出30萬元以上年薪的企業銳減,這又導致很多畢業生把目光聚焦更穩定的機關單位和央企國企、行業龍頭。

徐贊說,有色採選冶企業是中南大學畢業生的「傳統強項」,但前幾年有斷層跡象。疫情後,這一板塊受到學生們的重視,就業數據翻倍增長。今年湖北大冶一家就收錄了幾十名學生,華為領走了80多人。只有300多名畢業生的交通學院就業率高達90%,其中,去國家鐵路、軌道交通集團、中車集團就業的就有150多人。

也有高校反映,法律專業學生就業也有苦樂不均的問題。律所有大量機會,薪酬增長也快。但很多學生期望進入公檢法部門,不少人在待考中,因此就業慾望不積極。「我們想有一碗飯先吃下去,但學生希望一次端上好飯碗」。

湖南師範大學、長沙理工大學招就部門人士則指出,人才高消費的理念導致的畢業生學歷提升願望在增強,不就業、慢就業現象逐步凸顯。

市場化倒逼教改

周俊說,現在很多學生都是想進大城市,到基層就業的意願下降。「有輔導員聯繫單位後給家長打電話,一聽不在大城市,家長就一口回絕,說再養孩子一兩年不費事。」他感慨,當年,自己這一代的大學生都是下基層鍛鍊成熟後再上來,但現在家長的目標太現實了。

他認為,這樣的定位有誤差,因為家長的願望、孩子的能力與市場的實際要求往往有差距。

例如,長沙市有編制的教師是很多師範類學生嚮往的崗位,但考試競爭壓力高達1∶500,應屆生不僅要和全國優秀學生競考,還要面對有數年工作經驗的老教師。「輔導員做工作,可以去民辦學校鍛鍊幾年再來試,也可以到其他地市級的學校,這樣機會更多。但知易行難。」周俊說,國家給了許多政策,企業也有機會,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力成為關鍵。

他常拿一個事例給學生們作宣講:原來他帶過的一個助理進入了某央企,到了上海工作數月,結果因為壓力太大又返回長沙,找了一份還不錯的工作。

「經歷一次後,人就找得到自己的定位了。」湖南一位高校負責人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該校未就業的學生中,10%有offer在手,但多數在等更好的機會。其實國家經濟體量大,等慢慢恢復後,就業問題總能解決。「從歷史上看,再難,幾年也消化了」。

今年就業的結構性問題突出,引起了不少高校的重視。長沙理工大學副校長談傳生認為,教學質量才是承載就業質量的關鍵,而教學要對標社會的要求改造,要考慮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應時而動應需而變,才能有更多的就業機會。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招就處的負責人也表示,今後招生與就業更要建立聯動機制。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周光禮近日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指出,各高校根據專業目錄來開發專業,並將此作為一種資源來掌控,而不是根據社會需求來辦學,其結果必然導致大學的專業與市場脫節。高校求大求全,與市場脫節、與產業脫節的專業,會源源不斷地培養社會不需要的人。這其實是一種巨大浪費。

周光禮說,德國、丹麥等一些歐洲國家高校結合產業發展來培養人才的方式值得借鑑。國內像浙江大學、中山大學等東部和南部沿海地區高校已經在推進改革步伐,並裁撤了一批不適應市場需要的專業。他認為,這也是就業市場的競爭壓力倒逼所致。而未來改革的總體趨勢,就是高校要建立內省和評價機制,把大學的專業跟社會需求對接起來,產教一體,而不是讓高等教育工作與社會隔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