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出現這三大表現,說明你已經徹底淪為烏合之眾

第一心理 發佈 2020-07-01T16:45:14+00:00

結果發現,如果參加實驗的只有一個被試,那麼他的平均拉力可以達到63公斤,但如果是多個人一起參與拔河,則參加的人數越多,每個人所貢獻的平均拉力也越小。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烏合之眾是指像烏鴉聚集在一起的一幫人,比喻湊在一起的、無組織無紀律的人群。

我們去銀行辦事的時候,窗口後的工作人員總是無精打采、有氣無力;公司小組討論意見時,總是會向一開始大多數人都贊同的方案傾斜。

人們聚在一起進行決策時,少數人總是會放棄自己的意見,轉而遵從大多數人的選擇;當我們與朋友在一起時,往往敢去做那些以前一個人不敢做的事。

為什麼我們會成為「烏合之眾」?

當我們是群體中的一員時,有什麼不同?

社會惰化

社會惰化是指群體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時,個人所付出的努力要比單獨完成時少的現象。

它在社會中的具體表現是工作倦怠。例如一些崗位的人對工作表現出一種漫不經心、無精打采的態度,比如銀行工作人員、辦證服務中心公務人員等等。

早在80年前,心理學家達謝爾就在研究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隨著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人數增加,每個人所做的個人努力程度也會逐步下降。

達謝爾通過實驗設計,測量拔河比賽中人們的力度。

結果發現,如果參加實驗的只有一個被試,那麼他的平均拉力可以達到63公斤,但如果是多個人一起參與拔河,則參加的人數越多,每個人所貢獻的平均拉力也越小。

大家小時候都參加過學校的合唱比賽,在群體中,我們會「濫竽充數」,因為太大聲會讓我們的嗓子很不舒服,這就是典型的社會惰化現象。

而崗位上的工作人員也是如此,他們在群體中,個人的行為不會被單獨考察,個人的貢獻不會被單獨記錄。失去了懲罰以及績效的激勵,自然也就失去了工作的動力。

此外,工作的重複性也會讓他們失去對工作的熱情,變得麻木不堪。

也有研究者認為,社會惰化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群體成員缺乏對於群體的認同感。

他們認為,人們之所以在群體中會有「濫竽充數」的現象,是因為他們不認同群體的價值觀,與群體中的其他人沒有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誠然,當我們喜歡我們的團隊、認同我們的團隊、成員之間有著良好的關係並且我們願意為了團隊付出更多的時候,社會惰化就會消失。

在那個時候,即使我們的個人貢獻無法被考察,我們也無怨無悔,因為對群體高度的歸屬感已讓人們融為一體。

比如軍隊中的軍人在打仗的時候並不會因為個人貢獻無法被記錄而退卻,因為他們身後還有其他隊友,他們是為國家而戰鬥。

群體極化

群體極化是指群體成員中原本已經存在的傾向性得到加強,使一種觀點或者態度從原來的平均水平加強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現象。

我們可能有這樣的體驗,在一個群體中進行群體討論的時候,會出現原來群體中大部分人所持的觀點得到正向加強的現象。

也就是說,討論使得群體中原本大多數人的意見變得更強,使原來同意這一意見的人更相信意見是正確的,而原先群體中被反對的意見,經過討論後出現更多的反對。

當公司小組進行討論時,群體極化現象最容易發生。討論的目的原本是海納百川,收集所有人的意見,從而綜合成最為全面的決策方案。

可討論之後,人們卻發現決策呈現兩極化趨勢,原本的觀點變得極端,面面俱到的點子沒有出現,甚至還不如不討論。

雖然一開始大多數人的意見最終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但由於群體極化,人們會忽略其他的反對意見,從而可能給公司造成極大的損失。

群體思維

群體思維是群體極化的一種表現,指的是一種群體決策時的傾向性思維方式,在高凝聚力的群體中最容易發生。

群體思維往往導致錯誤的結果。


1941年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在這之前夏威夷警方其實已經收到了大量的相關情報,無線電也失去了目標,但由於司令官的決定,士兵們沒有收到任何警告,最終造成巨大傷亡。

研究者分析,群體思維的原因是因為有一個強勢的領導以及群體的高凝聚力。

社會心理學家們通過研究群體中的相互作用,提出了社會惰化、群體極化、群體思維這些概念。

如果人們發現自己或者自己所在的群體有這些特徵,那就說明你已經成為烏合之眾的一員了。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