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趕工」部署高超音速飛彈

中國青年網 發佈 2020-07-01T23:13:26+00:00

按照之前的設想,這種飛彈只會由核潛艇搭載,最早要到2028年才能服役。據美國「Defence Update」網站介紹,「常規快速打擊飛彈」是美國陸海軍合作開發的一款先進武器,採用國際上流行的高超音速滑翔體方案,先由火箭助推器送到合適的高度和速度,然後在大氣層頂部沿著相對平滑的軌跡飛向目標,射程可達數千公里。

DDG-1000 驅逐艦首艦「朱姆沃爾特」號。 圖片來源 美國海軍

美國陸軍展示高超音速飛彈的 模型。 圖片來源 美國陸軍

▋作者 陳榮生

通過「舊瓶裝新酒」的方法,美軍列裝高超音速武器的時間節點可能提前。

據美國海軍學會新聞網(USNI)報導,6月下旬,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發布的一份文件顯示,美國國會希望把研發中的「常規快速打擊飛彈」優先安裝到DDG-1000驅逐艦上。按照之前的設想,這種飛彈只會由核潛艇搭載,最早要到2028年才能服役。

USNI稱,美國海軍對高超音速武器並不十分熱衷,這與國會的態度形成了對比。在2020年度美國《國防授權法案》中,國會方面要求軍方「確保為『全球快速打擊武器系統』開發的技術能夠移植至水面發射平台」。新發布的文件要求軍方儘快啟動相關工作,不得遲於2021年1月1日。相關人士希望這一要求被納入2021年度《國防授權法案》。

美國《大眾機械》雜誌網站分析說,作為新計劃的關鍵,DDG-1000驅逐艦在未來戰爭中的角色將有所轉變。該艦原本準備建造32艘,後因戰略形勢變化減少到3艘。即便如此,它仍然是同級別艦艇中噸位最大、火力最強、隱身能力最好的。目前,首艦「朱姆沃爾特」號已經服役,2號艦「蒙蘇爾」號正在試航,最後一艘「詹森」號還處於建造階段。搭載高超音速飛彈後,DDG-1000會在某種程度上回歸其設計初衷——具備強大的對陸攻擊火力。

這種飛彈的具體性能尚在保密狀態,但媒體已經進行過大量推測。據美國「Defence Update」網站介紹,「常規快速打擊飛彈」是美國陸海軍合作開發的一款先進武器,採用國際上流行的高超音速滑翔體方案,先由火箭助推器送到合適的高度和速度,然後在大氣層頂部沿著相對平滑的軌跡飛向目標,射程可達數千公里。由於滑翔體在飛行過程中可以相對自由地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實施機動,此類高超音速武器比普通的彈道飛彈更難攔截。

美國「戰區」網站認為,將高超音速武器與DDG-1000整合,優勢顯而易見。在重大危機或突發事件期間,該艦可以利用隱身能力儘可能地靠近敵方,然後對「時間敏感型」目標發動突然一擊。高超音速飛彈速度快,再考慮到距離因素,對手的反應時間將被大大壓縮,無法重新部署重要裝備或尋找掩護,這意味著打擊成功的幾率會更高。

不過,基於現役艦艇改造的方案面臨技術難題。DDG-1000配備了80個單元的MK57垂直發射系統,兼容對空、對陸、對海等多種飛彈。但問題在於,所有這些彈藥的長度都在20英尺(約6.1米)級別,而根據美國陸軍透露的情況,「常規快速打擊飛彈」大概有40英尺(約12.2米)長,直徑也有34.5英寸(約87.6厘米),龐大的「身材」讓它無法進入現有的發射管。

「戰區」繼續分析說,比較靠譜的改造方案是占用艦上的155毫米先進火炮系統(AGS)的位置。AGS本來是美軍專門提供給DDG-1000的,但配套彈藥的研發工作於2016年半途而廢,也沒有別的替代品,導致現有的火炮完全成了擺設。如果能把這些無用的火炮拆掉,換上高超音速飛彈發射裝置,DDG-1000的身份轉換將水到渠成,也不會額外花很多錢。

用水面艦艇發射高超音速武器還有一重潛在價值:防止誤判。就今年3月進行的試射來看,「常規快速打擊飛彈」剛剛升空時的樣子和一般的彈道飛彈沒什麼不同,如果它按照美軍原本的設想由潛艇從水下發射,其他軍事大國就有可能把這枚只裝載常規彈頭的飛彈誤判為核飛彈,進而動用核武器還擊。美國「防務新聞」網站此前報導說,美國潛艇新近裝備的低當量潛射核彈也會引起類似的麻煩,俄羅斯暗示會對其進行「無差別反擊」。

由DDG-1000發射高超音速武器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因為按照傳統,這樣的水面艦艇是不搭載核彈頭的。

當前,3艘DDG-1000驅逐艦都隸屬於美國海軍「水面開發第一中隊」,這個單位的主要使命包括測試和評估新式武器,探討水面艦艇戰術和規程,很適合作為高超音速武器的操作平台。

儘管如此,相比新銳的高超音速飛彈,脫胎於上世紀90年代設計的DDG-1000還是顯得太貴、太小。正如「戰區」文章總結的那樣,任何基於老式艦艇改裝的計劃都有「趕工」之嫌,把「常規快速打擊飛彈」集成到一種全新設計的大型艦艇上才是最理想的。

然而,美軍目前沒有建造此類艦艇的計劃。有關高超音速武器的條款能否進入下一年度的《國防授權法案》同樣有待觀察,這需要美國國會兩黨及參眾兩院就法案達成一致,還需要美國總統川普簽字批准。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