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血管病變很要命

生命時報 發佈 2020-07-01T00:24:37+00:00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劉巍接受《生命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血管炎種類很多,但大多數病因不明,只有少數是因感染、腫瘤、藥物等原因破壞了血管壁引發的。

血管就像人體的「生命通道」,為各個器官提供賴以生存的血液循環,可它在任勞任怨工作的時候,病變卻常悄無聲息地出現。其中,最常見的五類病變,容易變身為「殺手」,悄然奪命。

受訪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 劉巍

生命時報記者 任琳賢

發炎:牽連下游器官

血管發炎就是血管壁或血管周圍組織因慢性炎症出現損傷,導致血管壁結構異常,引發出血、栓塞等問題,進而引起下游器官供血改變。血管炎可發生在動脈、靜脈,甚至毛細血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劉巍接受《生命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血管炎種類很多,但大多數病因不明,只有少數是因感染、腫瘤、藥物等原因破壞了血管壁引發的。所以,臨床中見到的血管炎類疾病不少都是疑難雜症。

比如,大動脈炎常被認為是狹義上的血管炎,多發於小於30歲的青年女性,是一種免疫性疾病。具體表現為主動脈及其主要分支受炎症破壞,出現完全或部分性血管閉塞,進而累及器官生理功能。如果早期發現,能通過抗炎等治療穩定病情,一旦進展到嚴重地步就會牽連四肢,出現脈搏減弱、間斷偏癱或跛行、頭暈,甚至腦梗;冠狀動脈受累可導致心衰、心梗;腎動脈受累可導致腎功能不全,甚至腎衰竭;有的還會牽連視網膜動脈,發生眼底損害等。相比之下,發生在人體表面的靜脈炎,病情相對較輕,但一些深靜脈炎,特別是合併深靜脈血栓時,血栓脫落會造成肺栓塞,危及生命。

血管發炎的表現多種多樣,不易識別,建議女性及有相關家族史的人群要特別注意。一般,血管發炎時會有乏力、關節疼痛等症狀,若累及皮膚,可出現結節、紫癜、紅斑等,壓之不褪色;還可能累及足踝部出現水腫,午後加重;累及臟器可能引起相應器官出現病變,若牽連腎臟,可能出現血尿、蛋白尿,牽連肺部可能引起咳嗽、呼吸困難。

痙攣:輕則頭暈重則絞痛

血管痙攣常被大家形象地稱為「血管抽筋」。事實上,它是動脈血管受內外因素刺激發生強烈收縮,引起血管腔狹窄、血流量減少的一種功能狀態改變。引起血管痙攣的原因多種多樣,常見的有精神緊張、疼痛刺激、血容量不足、低血壓、炎症等,吸菸、寒冷、手術刺激等也可誘發局部血管痙攣。

血管痙攣常發生在冠狀動脈、腦動脈等部位,問題可大可小。有些環境刺激導致的短時間痙攣是可以自行恢復的,後果是否嚴重,關鍵在於痙攣程度、時間及本身血管健康程度。以冠狀動脈痙攣為例,一般的痙攣會導致血管不完全閉塞,或完全閉塞但有側支循環形成,不會出現嚴重後果,多表現出心絞痛症狀。而一些反覆血管痙攣的患者,就可能造成缺血性心肌病、心衰等問題。一些本身就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患者,再加上血管痙攣,很容易引起血管壁上斑塊破損、脫落,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誘發心梗、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血管痙攣多發於中老年人,但年輕人壓力大、生活節奏快,發病率也在升高。建議高危人群保持良好的情緒和充足的睡眠,寒冷季節注意保暖,戒菸戒酒。腦血管痙攣輕症可表現出局部腦缺血症狀,如頭痛、頭暈、肢體無力、麻木等;心血管痙攣可出現心前區不適、疼痛、胸悶、心絞痛等。如果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上述症狀,可到醫院做血管造影檢查,診斷是否有血管痙攣問題,根據病因進行相應的擴張痙攣血管、抗栓、抗凝等治療。如果發生嚴重血管痙攣,血管出現嚴重狹窄或閉塞,可考慮手術治療。

長斑:脫落很兇險

斑塊與動脈硬化一樣,本身是一種退行性病變,也是伴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出現。它還常與動脈粥樣硬化相伴,因為它們有著幾乎一致的高危因素:肥胖、「三高」、熬夜、吸菸酗酒、運動不足等。

當動脈粥樣硬化發展到一定程度,脂類等物質會在血管壁聚積而形成斑塊。一般,斑塊分穩定性和不穩定性兩類,後者更兇險。穩定性斑塊鈣化、硬化嚴重,像石頭一樣,不易脫落,病變嚴重的可導致血管狹窄;不穩定性斑塊容易破裂,脫落下來易形成血栓,隨著血液漂流可能會導致血管堵塞,引發遠端組織缺血或壞死。如果在下肢動脈堵塞,會導致間歇性跛行、靜息痛或下肢壞疽;如果血栓發生在心腦等重要部位,就會危及生命。

一方面要根據斑塊造成血管狹窄程度來選擇相應的治療措施,如狹窄程度小於50%時,一般不會對血流造成太大影響,採用藥物控制即可;血管狹窄度大於50%時,是否需要放支架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來決定。另一方面,治療斑塊還需要積極對不穩定性斑塊進行干預,採用藥物或介入治療等手段使其穩定,以免發生更嚴重的急性心血管事件。建議有心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家族病史人群、絕經前後的女性、「三高」或肥胖人群、生活習慣不良或壓力大的人群,以及沒有任何症狀的65歲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血管篩查(如動脈超聲或血管造影);如果已出現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應縮短篩查周期;如有頭暈、心慌、胸悶,或一過性肢體無力或暈厥等症狀,應及時就醫。另外,生活方式層面的預防措施也要重視。

變硬:誘發各種心腦病

正常的血管壁光滑且彈性好,輸送血液的能力很強。但隨著年齡增長,膽固醇、甘油三酯等成分會在血管壁上越積越多,出現血管壁增厚、柔韌性降低等問題,血管逐漸硬化。相比其他血管,動脈承受的壓力大,被沖壞或有沉積物的可能性最大,也更易硬化。血管硬化會導致血流量減小,容易破裂或堵塞。

其實,人從出生開始血管就在變硬,只不過按照正常速度,一般要到四五十歲才會逐漸表現出硬化的病理性特徵,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動脈粥樣硬化。它與一系列心腦血管病都相關,嚴重者可能導致器官損傷,誘發腦卒中、心梗,有致命風險。但由於肥胖、吸菸、飲酒、運動不足、飲食習慣不良等因素影響,很多人過早地出現了動脈粥樣硬化。有研究顯示,動脈粥樣硬化在童年時就可能發生。

青少年兒童的動脈硬化,若及時進行生活方式或藥物干預是可以逆轉的,但大部分成年人的動脈硬化後很難再「軟回去」,只能通過干預減緩硬化速度,儘可能避免危險後果的發生。首先,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飲食健康,少吃高脂、高糖、高鹽、高膽固醇的食物;控制體重,多做規律的有氧運動;戒菸限酒,研究發現,吸菸酗酒會使血液黏稠度比正常時升高8倍以上。其次,堅持定期體檢,發現有動脈硬化改變,要儘早干預,尤其是40歲以後一定要控制好血壓、血脂、血糖、體重等各項指標。

分層:撕裂樣胸痛別忽視

主動脈血管壁內膜出現破口,血液流入動脈壁的中層,就會引起夾層血腫,並逐漸延伸剝離主動脈的內膜與中膜,這就是主動脈夾層

主動脈夾層是一種急性且嚴重的心血管病,早期死亡率很高。它可能會引起主動脈破裂、主動脈瓣關閉不全以及心臟、大腦等重要臟器供血障礙。約80%的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死於主動脈破裂,且多發生於起病48小時內。

主動脈夾層的最典型信號是胸痛,如果感覺疼痛是撕裂樣的,有呼吸急促、臉色蒼白等症狀,一定要儘快就醫。主動脈夾層最重要的就是做好預防,高血壓和動脈硬化患者、孕婦、肥胖者要格外重視,避免原發疾病(如高血壓)急性發作。這類人群要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冬季高發時期要加強預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