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自閉症(一):進入孩子的世界

ivanchen 發佈 2020-07-01T01:23:48+00:00

自閉症究竟是什麼?很多父母聽到的自閉症的概念都是不準確且沒什麼幫助的。誠然,無論誰診斷你的孩子,都會告訴你自閉症的症狀以及你的孩子的表現是如何符合這些症狀的,但我們不準備談這些症狀。我們今天要談的是自閉症的核心概念到底是什麼。 首先,讓我們來談談自閉症不是什麼。

自閉症究竟是什麼?


很多父母聽到的自閉症的概念都是不準確且沒什麼幫助的。誠然,無論誰診斷你的孩子,都會告訴你自閉症的症狀以及你的孩子的表現是如何符合這些症狀的,但我們不準備談這些症狀。我們今天要談的是自閉症的核心概念到底是什麼。

首先,讓我們來談談自閉症不是什麼。它不是一種行為紊亂。這很重要,因為99%的人是這麼看待它的。用在我們孩子身上的方法通常都重在改變行為。康復師通常會問:我們如何來消退這個行為?我們如何訓練孩子來採取哪種正確的行為?

問題是:自閉症並不是一種行為紊亂,而是一種社會關係混亂。我們的孩子是不是有異常行為?是的。但這些行為只是症狀,而非病因。如果你看到有人在撓手臂的癢然後定下目標去消退這種撓癢的行為,你可能會嘗試很多種方法。你可能會告訴他別撓了,也可能會威脅他再撓的話就會有不良的後果,也可能會將他喜歡的某個東西(例如冰激凌)放在他正在撓癢的那隻手裡用來分他的心,甚至還可能把他的手綁在身上讓他沒辦法撓癢。

反過來,你可能會去找他撓癢的原因,結果發現是被蚊子咬了。然後你會給他塗一點止癢的藥。哇!他不撓癢了!沒有迴避核心問題,同時也沒有將這個人徹底隔離,你就解決了撓癢的病因,於是這個人對你非常感激。

這個類比形象地說明了試圖消退孩子的症狀與處理孩子的核心障礙之間的區別。你孩子的每一個自閉行為都僅僅是症狀,試圖去消退這些行為不但沒有處理自閉症的核心問題,反而會破壞你和你孩子之間的信任和親子關係。

而你們之間的信任和良好的親子關係正是幫助你孩子進步的最重要的條件!

為何?因為自閉症是一種社會關係混亂

究竟是什麼意思?嗯,你孩子的主要障礙在於無法與別人建立和維繫關係(在這裡我說「孩子」是泛指而不管年齡,因為你的孩子無論多大,哪怕已經成年在你眼裡也依然是孩子)。後面我們還會提到一些其他原因,但現在請記住:你孩子幾乎所有的其他問題的根源都在這個核心障礙上。

這就是為什麼一個「重度自閉」、完全沒有語言的五歲小孩和一個16歲的亞斯伯格青年會被歸在一個譜系內,雖然他們看上去完全不同,行為也迥異,但依然歸在一個譜系內。那他們到底有什麼相同呢?

他們在交流、眼神接觸、解讀非語言提示、處理人際關係、應對高等級的感官刺激、靈活應對環境的變化、考慮別人的意願、制定日程計劃等方面存在困難。同時,他們都有強大的興趣(甚至被成為「痴迷」),他們能夠長時間的沉溺其中,對別人的興趣則完全無視。

這難道不有趣麼?沒什麼相同的行為,卻有一系列相同的障礙。所以,不管你的孩子在譜系的什麼位置,他們的核心缺陷都是相同的。這實際上是個好事兒,雖然你現在並不認為這是什麼好事兒,OK啦。但這確實是的,這意味著處理好這一個核心障礙,你就能處理你孩子幾乎所有的問題。這同時意味著這本書里講的所有東西都是用來教你幫助孩子學習成長而不是和孩子對抗,與孩子增加聯繫而不是進行抗爭。

這把我們引到了一個很重要的,但看上去卻自相矛盾的觀點:征服自閉症不是讓你的孩子去改變他的行為。真的!


完全反其道而行之


首先,我們得改變我們尋求幫助時問自己的問題,不是問「我該怎樣做去改變我孩子的行為」,而是問「我該怎樣做去建立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一旦問題變了,一切也就變了,方法也轉變了。

你首先想要專注於盡力去看透你孩子的眼睛。我不是說要你通靈,我是說要在你和孩子的每一次互動中盡力去想像你孩子會有怎樣的感受。當你制止你孩子自我刺激的時候,他可能會有什麼感受?當你帶孩子去一個嘈雜的公園,他蒙住耳朵的時候,你覺得他會做何感想?當你的孩子沉迷於將紙撕成碎片的時候,你認為這種體驗會讓他有什麼感覺?當你的孩子不停的說著風車的時候,他為什麼會這樣的喜歡它?

從現在開始,我們對孩子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去建立和他的關係和紐帶。這意味著你想要讓我們世界的一部分對孩子充滿吸引力。你想要讓你的孩子與他人互動的時候感到完全沒有脅迫、很有趣、很興奮和很愜意。事實上,你想要向孩子「推銷」人際交往和互動。我的意思就是推銷!試想你走向你的孩子然後給他說:「小子,我有一筆最好的生意給你。這個生意叫做成為我們世界的一部分,非常棒哦!你知道這筆生意最棒的地方在哪兒嗎?那就是當你加入到我們的世界後,你必須停止做所有你的喜歡的事兒,然後開始做所有你討厭的事兒。這聽上去難道不爽嗎?」相信沒有人會接受這筆生意,但這卻是我們經常提供給他們的。

是時候反其道而行之了。別再專注於讓孩子服從於你的世界,代之以你努力成為他世界中的一名學生。讓你的孩子成為老師。

當然,你有很多很多想要教會孩子的東西,後面的章節會教你該如何做。但如果你想要你的孩子真的對你和別人提供的東西感興趣,你必須首先建立信任感並維繫一條你和孩子之間的紐帶。你必須先建立一座通往你孩子世界的橋樑。只有如此你才能牽起孩子的手帶著他從橋上走回到你的世界中去。這就是Son-Rise Program為什麼有下面的這個指導原則:

孩子們把我們帶入到他們的世界,然後我們把他們帶出到我們的世界。

好吧,那我們該如何做呢?

人人都喜歡上面的句子的後半截。是的,我很想把我的孩子帶出到我們的世界!我想要我的孩子看著我,進行交流,學習新東西,變得更正常!

然而,這就是第一個和最主要的錯誤常常出現的地方。對於自閉症孩子,你不能簡單粗暴地把他們生拉硬拽出他們的世界。你不能強迫他們去學習、去成長、去改變。你也不可能強迫他們變得想和人交往。

加入


於是我們來到了第一個重要技巧:加入。什麼是加入?你知道所有人都希望你孩子消退那些自我刺激的行為吧?我們不但不阻止他們,反而去加入他們,和他們做一樣的行為。

當你的孩子做那些重複的自閉的行為的時候,你也和他一起做。你孩子把東西排成線,你也把你自己的東西排成線;你的孩子搖晃著筆並發出「咦咦咦」的聲音,你也跟著照做;你的孩子自我刺激,你也和他一起自我刺激。(亞斯伯格孩子和成人也有自我刺激行為,只不過有點不一樣罷了,我們會在後面的章節討論。)

我曾多次聽到過沒有試過這種技巧的人有這樣的擔憂:「加入會強化孩子的這些行為。加入會告訴你的孩子他的行為是對的,會導致更多類似行為的出現。」

事實上正相反:我們加入得越多,孩子自我刺激得越少。隨著我們加入的繼續,我們發現孩子們會更多地看我們,更多地關注我們,更多地對我們微笑,更多地參與到我們的活動中來,自我刺激的興趣穩定地減少。

當我的母親當年加入我的時候,她被告知這是不明智的,會導致更多的自我刺激行為。她被告知「正確」的方法是「當孩子在地板上成天轉盤子的時候把盤子拿走,重新引導孩子的行為。」讓我倍感欣慰的是,她沒有聽這些建議。她想要窺探我的世界,她急切地想要告訴我她愛我,她想要和我建立連接。她拿起盤子和我一起轉。正是從那兒開始,我開始看她,對她微笑,對她也越來越感興趣。

打個比方

為了說明為什麼加入會起作用,讓我給你打個比方吧。想像一下,當你忙了一周,累得要死的時候,總算盼到了周六。總算有一天完全屬於你的時間了,你的配偶(或者其他人)會幫你帶小孩,你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你想做的事情。

於是你來到了一個景色不錯的公園,帶上了你最喜歡的作者的書,準備好好讀一讀。你坐在公園的長椅上,打開書開始閱讀。天氣很好,你也感到非常愜意。隨著閱讀的繼續,你會逐漸從這一周的辛苦中解脫出來,感到越來越放鬆。你沉浸在了書里,拋開了你這周工作上的事情以及你回家後要做的一大堆事情。

這時我過來了。「嗨!」我大聲說道:「我看你讀書讀了好長一段時間了。你知道嗎?這並不是你度過這一天的最好的辦法,不去社交也沒做什么正事。走,我們把書放下去看場電影吧,路那邊有場電影,去看看咋樣?」

你看著我,感覺有點煩。「我這周已經很累了,總算可以放鬆一天。我就想在這兒休息和看書,謝謝你的提議。」

我目瞪口呆地看著你。我的提議多好啊,電影很好看,你為啥不放下書和我一起去看呢?也許我沒有很好地吸引你的注意力吧。於是我走到你面前蹲下來,讓你的視線和我的臉齊平。我伸出手去把你的書推開,這樣你就能瞧見我了。

「喂,」我說道,「看著我好嗎?這兒!」我往你看的方向搖了搖手指,然後把手放回到我的臉前。「喂,我在這兒呢!電影還有15分鐘就開始啦!走,站起來,咱們一起去看電影!」

現在你對我已經非常不滿了。你站起來面對著我:「喂,請你退後!我這周已經很累了,我只想安安靜靜地看書。如果我想去看電影,我早就去了,OK?別過來煩我,我只想安安靜靜地看我的書。」

忽然,我意識到問題所在,我怎麼會忘了呢,問題的關鍵就是你的書!這是你分心的原因。我是說你一直盯著書看,沉迷於書里。於是我只需要把書拿走就解決問題啦。

我從你手裡搶過書去,你試圖搶回來,但我把書放在你夠不到的地方。

「啊哈,」我說道:「你和我一起看了電影我就把書還給你。」

OK

後面發生的事誰都能想到。你肯定不會和我一起去看電影。下周六,當你看書的時候,如果發現我在靠近,你肯定抄起你的書就跑。

回到剛才的比方

讓我們回到剛才我打的那個比方。現在假設你正坐在公園的長椅上,讀著你最喜歡的作家的書。這時候我走了過來,在長椅上坐下,開始讀我帶的書。我什麼也沒說,我忙著讀我的書。

等一會兒,你就會瞅我一眼。然後你會發現讓人吃驚的事兒:上帝啊,真難以置信!我居然和你讀的是同一本書!你試著繼續看你的書,但卻一直想著我和你讀同一本書,讀你最喜歡的書這件難以置信的事情。

當你瞅了我十次之後,你再也忍不住了,你至少得問問我。於是你輕輕拍了拍我的肩膀然後問我為什麼我也在看這本書,我喜不喜歡這本書,我是否讀過這個作者的其他書等等。我熱情地回答了你,然後我們開始討論我們最喜歡的書和我們喜歡它們的原因。

然後,我該走了。我和你道別後就離開了。

下周六,你又坐在長椅上讀書,我也帶著書再次前來。我們讀會兒書,聊會兒天然後道別。這樣的事情下周六、下下周六還發生。

幾個這樣的星期六之後,當我們坐在長椅上聊天的時候,我忽然說:「嘿,瞅瞅這個。下個周末,根據這本書拍的電影就要上映了,很爽吧?下周六咱不在這兒讀書了,改成在電影院碰頭去看電影如何?」

你看明白怎麼回事了嗎?請注意,在兩個場景中,我都邀請你做同樣的事情,但方式完全不同。在第一個場景里,我要你別做你正在幹的事而做我想要的事。我對和你建立關係毫無興趣,更別說信任了;而第二個場景中,我花了大量的時間來建立一個和你有意義的關係,然後再邀請你做事情,還有就是我們的關係是建立在相同的興趣之上的。

這很重要,因為雖然Son-Rise Program率先提出這一針對自閉症的獨特觀點,但這在人們建立關係的過程中這種方式卻是屢見不鮮的。在共同興趣愛好之上建立聯繫,輔之以互惠互利,正是人類數千年來建立關係的方式。

何時加入

了解加入的時機非常重要,因為我們並不是什麼時候都要加入他們。事實上,你只在你孩子做一種特別類型的行為時才去加入他,這種行為就是自我刺激行為。

自我刺激行為有兩個主要特徵:重複性排他性。

我相信重複性無需過多解釋,但排他性就需要解釋了。排他性行為就是你的孩子在做的時候會排斥其他人,僅僅是他的個人秀:你的孩子不看其他人,對他人不感興趣,也不邀請且不允許其他人加入。從定義上講,你的孩子在做自我刺激行為的時候只留有他自己的空間,多數情況下(不是所有情況),他不會對你講話或是問話有任何反應。你可以呼他的名或者邀請他做其他的事情,但你不會得到真正的回應。

你可以這樣想,你的孩子在一個僅有他一個成員的俱樂部。解決的辦法不是摧毀這個俱樂部,而是想盡一切辦法打入這個俱樂部。

當你的孩子的行為同時具有重複性和排他性,我們就稱為自我刺激行為。當你的孩子在做自我刺激行為的時候,我們總是去加入。

如何加入

加入並不複雜,通過加入的方式進入你孩子的世界從技術層面來講也很簡單。然後,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不可忽視,那就是你加入你孩子時的態度,這點至關重要!

加入你的孩子的目的不是證明你可以拷貝或模仿孩子的行為,這是個人都會,連機器都會。

你在你孩子的生命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你不是別人,更不是機器。你愛你的孩子,你在乎他,你全身心地撲在他身上。

你有時候可能會懷疑你的孩子是不是真正知道你愛他,是不是真正知道你有多愛他。加入就是讓你用孩子能看到能感覺到的方式向他表達你的愛意的方法。這意味著你必須關注於感覺。你要把所有的關注點都放在愛你的孩子,尊重他的世界上。這不僅會幫助你與你的孩子建立更深入的聯繫,而且當他暫停他的自我刺激行為看著你的時候,他能夠在他的眼前看到你的愛意。這一點的重要程度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有多少次那些對自閉症無動於衷的人問你你的孩子怎麼了,而當你回答後,他們的眼神滑過,不自然地點點頭,讓你感到他們其實根本就對你的答案不感興趣?許多次這樣的經歷後,你就再也不向別人提及你的孩子了。

你的孩子聰明而敏銳,因此他一下就能分清你到底是機械地拷貝他的動作還是真心地加入他。其實你自己也知道。所以是時候來點真傢伙啦。

如果你想要你的孩子願意和你分享他的世界,你就得真的表現出興趣和好奇,儘量表現出你對你所做的事情很著迷。現在你可能會想:我怎麼會對那種重複的扇動手、把東西排成一條直線等行為表現出著迷呢?

事情是這個樣子的:當你還在問這樣的問題,你就不可能表現出著迷。你不可能在瞧不起一個行為的時候還表現出對它感興趣或是著迷。你更不會在你想消退某個行為的時候表現出對它的著迷。因此你必須拋開所有的這些。

我說的並不是你要拋開讓你孩子學習和成長的願望,我要讓你拋開的是那種逼迫你孩子改變他現在的行為的想法。記住,你孩子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覺得這是他幫助自己的最好的方法。把注意力放在找到你孩子在那種行為中喜歡的東西,做一個你孩子世界中的熱情的學生。就把它當做是和一個外國人一起幹活兒,你的任務就是學習這個國家的人的所有文化。

比如你的孩子正在扇動他的手,那你就在他身邊坐下(如果他站著那麼你也站著)扇動你的手。奇妙的是,當你越來越對你的這個動作感興趣的時候,你的孩子也會對你越來越感興趣。

如果你的孩子做的事情更複雜,比如用積木搭建一個複雜的塔,在玩具之間跑來跑去,重複電影中的台詞或是用一種精緻但重複的方式玩玩具,那麼你還是用相同的方式加入進去。看看你的孩子正在幹什麼,表現出興趣,然後盡力去做一模一樣的事情。

注意:當你加入的時候,如果你的孩子看著你,那你可以沖他微笑,簡單地謝謝他,但之後應該立馬回去繼續加入。


禁忌


第一:別瞪著你的孩子看。 一旦開始加入後,別瞪著你的孩子看,或者每隔兩秒鐘就看他一眼。真心誠意地加入進去。記住!你不是在證明你能模仿他,你是在加入你孩子喜歡的活動!

第二:別離孩子太近。 你孩子之所以做自我刺激行為,就是像把其他人尤其是身邊的人排斥在外。你需要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如果你的孩子坐著,那麼你也應該坐著,不過別離孩子才一英尺那麼近。如果你的孩子站著或者走著,那麼你也站著或是走著,但也別離他太近。

第三:別拿孩子的東西。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把綠色的小汽車排成一條直線,那麼不管怎樣,千萬別去拿他的小汽車去排成直線。對,你就用孩子用不上的玩意兒。比如你孩子喜歡光鮮的綠色小汽車,那麼老舊的黃色小汽車就歸你了。你應該用和你孩子玩的一個類型的玩意兒,而不是直接去拿他的。

第四:最重要的是別試圖去改變你孩子的行為! 這是人們會犯的最大的錯誤,也是對加入活動最有害的!你的孩子很聰明,如果你試圖通過加入去改變或者消退他的行為,你的孩子會立馬察覺到,然後你的加入活動就變得一點用都沒有了。這意味著你別說:「嘿,寶貝,看看我!」,別試圖教孩子去拿他的小汽車和你比賽,也別玩那些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小把戲。

最後一個值得更深入討論的問題是,你可能會問:「我明白你說加入是想讓孩子對我和別人更感興趣,讓他能有更多的對人的關注和互動,少做自我刺激行為。但你為什麼要說不用加入的方式來改變他的行為呢?」

這是一個很自然的問題。答案是加入會導致由孩子主動發起的互動的發生(這會最終取代自我刺激行為)。自閉症的主要特徵之一就是缺少由孩子主動發起的互動,孩子對互動的需求很低。

Son-Rise Program一大獨特之處就在於它專注於發展孩子主動發起社交互動的能力。我們想要進入他們的世界,等待他們自願地發起互動,然後(只能在孩子主動發起互動之後)才利用這次互動來邀請孩子做更多更深入的交流。

我們想要孩子到我們這邊來,唯一的辦法就是先加入他們的世界,直到他們加入我們的世界。這無法通過強迫來實現。

正確的加入就是加入進去直到你孩子自己願意停止自我刺激行為並看著你或者靠近你。這不是說你劃定每天用15分鐘來加入他,之後孩子就必須按你說的做。加入的時間長短不由你定,而是由你的孩子定,這才是關鍵!

有趣的是,在最近的幾年,一些自閉症療育的方法開始接受Son-Rise Program的一些理念了,他們用他們認為的「加入」方式來創造互動。但問題是,這些方法中所採取的「加入」並沒有真正理解其含義(諷刺的是,他們試著在不理解的情況下去拷貝或者模仿,就像我們試著拷貝或是模仿孩子時所犯的錯誤一樣)。我見過一些療育方案中,「加入」的時間是由治療師決定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治療師努力引導孩子到一個更有互動性的活動中來(這還算是好的呢,有些療育方法根本就不嘗試去進入孩子的世界)。


對加入的真正理解是:加入並不是一個誘導孩子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活動或是行為的把戲,加入是我們建議與孩子之間的紐帶的方法。我們加入的時候,我們發現孩子對我們更感興趣,看我們的次數更多,自我刺激行為更少。但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選擇——完全出於自願!當他們和我們建立了紐帶,信任我們,和我們在一起感到很安全的時候(他們會用主動發起互動來表示),我們才能引導他們去學新東西,引導的方法將在下一章中闡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