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其實你身邊的大部分朋友,並不在乎你

心理學神奇小小 發佈 2020-07-01T03:38:57+00:00

你有沒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那些幾乎天天會在朋友圈曬自拍、發表一些所謂「有趣」的動態的人,是怎樣的心態?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你有沒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那些幾乎天天會在朋友圈曬自拍、發表一些所謂「有趣」的動態的人,是怎樣的心態?

朋友圈作為一個社交平台,我們可以通過他人發的朋友圈來推斷他人目前的生活狀態。

但更多的人發朋友圈只是為了吸引他人的眼球,以及博取關註:吃飯前一定要照相,然後配上靚眼的文字;

出去旅遊發的照片也是蒙上了一層層深厚的濾鏡,讓照片看起來十分高大上,卻幾乎不是原來的風景;買的包包、衣服、甚至他人送的禮物,過節時候的大額紅包轉帳截圖,也要在朋友圈曬一番。

這是怎樣的心理?相關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越缺乏什麼,往往越喜歡炫耀什麼。這樣常常發朋友圈的人,其實內心缺乏一定的安全感,他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使他人對自己多幾分關注。

或者向朋友圈的朋友傳達一個信息——我現在過得很好,我的生活豐富多彩。可真的是如此嗎?如果你內心平穩祥和,不在意他人的感受,又怎麼會在發朋友圈前苦苦p圖,只為了得到大家的讚揚?

現如今,許多人希望自己過得比朋友好。

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解釋了這個道理:你可以過得好,但不要比我好

人們往往會嫉妒自己身邊飛黃騰達的朋友,這是人類難以避免的本性。我們也更需要注意,生活中除了親人,其實很少朋友真正在乎你。為什麼社會中有許多人會出現這樣的狀況?

一、成長經歷所致

孩子在出生時是一張白紙,隨後一路長大,父母的教育就像畫筆,將孩子構架成他們喜歡的模樣。毫不誇張的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老師。

父母是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人,父母的言行舉止、為人處世都會被孩子所模仿,這些都深深影響著孩子。

如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與父母形成安全性依戀,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與孩子有大量的互動,並且無條件的支持、關心孩子,給予孩子積極關注。

那麼,孩子在成長中會得到足夠的安全感,心理健康狀態也會發展的更好——因為他們得到了足夠的愛,所以他們也會知道如何去愛他人。

而如果在成長過程中,父母角色有所缺失,並且沒有通過其他途徑彌補,孩子和父母形成矛盾性依戀——渴望著父母的存在,而當父母真的在自己身邊時,又感到不自在,想要遠離

這是因為孩子與父母在內心裡沒有得到充分的協調,使孩子形成了不健康的人格。因為沒有好的參照物,他們會模仿許多不良的行為。

為了避免他人對自己的排斥,他們更多會隨大流,跟著其他人的腳步走。並且,在意外界給自己的評價,將自己的價值交給他人評判,外界的聲音,對他們來講極其重要。

二、自我價值感低下

許多人對自我沒有清晰的認知,如果他人對自己進行帶有偏頗的評價,他們會耿耿於懷、牢記許久難以忘記,並且感到痛苦。

這是因為他們將自己的價值感、存在的意義全部交給了他人評判,自我價值感低下造成他們很難尋覓到真實的自我。


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創建的ABC情緒理論告訴我們:我們的情緒並不是激發事件直接造成的,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產生的錯誤信念所引起的。

例如:在許多人面前當眾演講時,你不小心忘了接下來的該講什麼,於是停頓良久,現場十分尷尬。後來,在你回到家時會反覆想起這件事情,並且為此苦惱許久,而大眾可能已經忘了這件事。

忘詞並不會讓你感到痛苦,而是你認為大家會對你產生負面評價,所以痛苦。

同時,社會焦點效應告訴我們,人們會高估周圍人對自己的外表和行為關注度,焦點效應意味著人類往往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其實他人卻很難注意到你。

從現在開始,我們可以學著不再那麼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最了解你的只有自己。

人生最大的價值就是完成自我實現,一個有著自我價值感的人懂得自尊自愛、並且情緒穩定,很少被他人所影響。願你一生純良,不舍愛與自由。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