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醫介紹給全世界

生命時報 發佈 2020-07-02T09:15:16+00:00

這位醫史學家兼醫生,為中華醫學會等組織的發展做出了許多貢獻,並首次將中國傳統醫學系統介紹給國外。王吉民生於1889年,廣東東莞虎門鎮人,青年時期於香港西醫大學堂習醫,1910年畢業後主要從事醫療工作,先後任外商輪船公司船醫、上海中國防疫醫院院長、中國紅十字會第一救護隊隊長、滬杭甬鐵路管理局主任總醫師和浙江郵政管理局醫官等職。

首都醫科大學醫學倫理學與醫學史學學系講師 谷曉陽

在我國醫學史研究領域,王吉民這個名字是不該被遺忘的。這位醫史學家兼醫生,為中華醫學會等組織的發展做出了許多貢獻,並首次將中國傳統醫學系統介紹給國外。

王吉民生於1889年,廣東東莞虎門鎮人,青年時期於香港西醫大學堂(今香港大學醫學部)習醫,1910年畢業後主要從事醫療工作,先後任外商輪船公司船醫、上海中國防疫醫院院長、中國紅十字會第一救護隊隊長、滬杭甬鐵路管理局主任總醫師和浙江郵政管理局醫官等職。或許是受身為中醫的祖父的影響,王吉民雖是西醫,卻一直對祖國傳統醫學很有興趣。他利用醫療閒暇開展醫學史研究,撰寫了不少作品。

1913年,時任美國華盛頓軍醫署圖書館館長總助理的美國醫史學家嘉里遜,出版了一本介紹世界醫學史的專著,該書頗有影響力,是當時美國的重要醫史教科書。可惜,其中涉及中醫的內容極少,還存在很大偏見。書中寫道:「中國醫學是完全靜止的,如果我們一直到現在還在受中世紀思想的指導,我們的醫學可能也會和中國的一樣。他們的作品很多,但是沒有一個有哪怕一丁點的科學價值。這些作品的特點是對權威的崇拜,僵化的形式以及迂腐多餘的細節。」

王吉民和好友、近代著名華人醫學家伍連德讀到了這本書,對其中有關中國醫學的描述深感遺憾。伍連德致信嘉里遜,詢問何以對中國醫學有此評價,嘉里遜回信道:「中醫或有所長,顧未見有西文述之者,區區半頁之資料,猶屬外人之作,參考無從,遂難立說,簡略而誤,非余之咎。」

王伍二人決心撰寫一本中國人自己的醫學史,來糾正現有英文著作中的謬誤和偏見。可是,撰寫這樣一本前無古人的著作談何容易,兩人足足花了15年時間,才最終於1932年完成巨著《中國醫史》。

《中國醫史》是第一部由中國人用英文撰寫的、有關中國醫學史的專著,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由王吉民負責,著重探討了中國古代醫學的發展,涵蓋三個時期:古代或傳說時期(公元前2697~前1122年),黃金時期(公元前1121~960年),爭鳴時期(公元961~1800年)。下篇(包括再版)主要由伍連德負責,關注了現代或轉折時期(1801~1936年),重點介紹近代西醫學傳入的歷史。

該書出版後立時引起了國內學者的關注,民國時期學者評價說,王伍二氏合著的《中國醫史》是中國知識分子應該瀏覽的一部好書,不但因為這是中國人在科學界的一大貢獻,也因為我們確實有了解中國醫史的必要。歐美的知識分子要不知道希波克拉底和蓋倫是大笑話;我們的腦子裡至少也應有華佗、張仲景與王叔和的名字,而且絕不能把華佗當做「仙方」的祖師就算了事。

不過,王伍二人的立意,並非僅對國內知識分子進行醫學史普及,他們給自己的著作定下了兩個目標,希望能喚起現代醫學的信奉者尊重歷史,又讓讚頌中醫的同仁關注現代醫學,「應當使他們知道,現代預防與治療的概念是如何在這塊保守的土地上生根立足的;應當提醒他們,世界(特別是醫學科學)自從華佗時代以來並不是停滯不前的……」

《中國醫史》在世界上頗有影響,許多國家的醫學圖書館都收藏了這本書。1976年,英國科技史家李約瑟在《美國中醫》雜誌發文稱,「這部書幾乎是西方醫學史家所知道的唯一的書。」可以說,王吉民與伍連德為傳播中國醫學歷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有醫史學者研究指出,王伍二人的努力,很可能糾正了外國學者原有的一些偏見。在嘉里遜的醫學史書再版過程中,逐步擴充了中國醫學史的內容。

王吉民一生關注醫學史的研究和發展,他和伍連德、李濤等在中華醫學會發起成立了「醫史委員會」,這便是中華醫學會醫史學分會的前身。他倡議籌建了中國醫史博物館,為保存我國醫學文物做出巨大貢獻。他曾跟學生感嘆「吾國醫學雖具悠久之歷史,而曩(音nǎng)昔醫士鮮注意及之,致使豐富之史料乏人整理。」這位近代醫學先驅、醫學史家用一生的努力改善了這一點,為後世學人留下了豐厚的遺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