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潮南雷嶺:一顆荔枝的創新「進化史」

南方plus客戶端 發佈 2020-07-02T12:50:59+00:00

盛夏時分,從揭惠高速公路雷嶺收費站出來右轉,沿著235省道進入潮南區雷嶺鎮,一路風光旖旎。行至山林田間,只見連片的荔枝林掛著紅彤彤的果實,雷嶺荔枝又熟了!革命老區出佳果,荔枝在雷嶺這片革命熱土孕育至今已經有500多年。

盛夏時分,從揭惠高速公路雷嶺收費站出來右轉,沿著235省道進入潮南區雷嶺鎮,一路風光旖旎。行至山林田間,只見連片的荔枝林掛著紅彤彤的果實,雷嶺荔枝又熟了!

革命老區出佳果,荔枝在雷嶺這片革命熱土孕育至今已經有500多年。好土壤、好水源,日照充足,再加上成熟期晚,造就了雷嶺荔枝生長過程中所吸收的養分更好,自然糖分更足,甜度更高。

雷嶺所產的荔枝果實色澤鮮紅,肉脆香味濃,糖分含量高,品質甚佳,歷來深受食客青睞。張偉煒 攝

雷嶺人對荔枝情有獨鍾,以及對種荔枝的堅守,成就「荔枝之鄉」的美名。近幾年,雷嶺鎮在品牌化、產業化等方面進行探索,一顆小小的荔枝逐漸「進化」,形成該鎮的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

「今年,從荔枝文化節到端午節結束,來雷嶺鎮遊玩、採購的市民遊客非常多,僅端午節三天,鎮上的飯店、大排檔幾乎全部滿座,這是雷嶺以前沒有遇到過的情況,這也對本地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雷嶺鎮委書記歐陽仕表示,下來,雷嶺將以荔為媒,推動全鎮產業升級和「農旅雙鏈」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鄉村振興。

荔/史 堅守成就荔鄉美名

「雷嶺荔枝種植歷史悠久,在明代中期就已經有人種植荔枝,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談及雷嶺荔枝的種植歷史,雷嶺鎮原荔枝協會會長張海元眉飛色舞,打開了話匣子。

張海元今年65歲,1998年至2015年期間擔任第一任會長,對於荔枝這近20年的發展歷史,他是親歷者,更是見證者。

據他介紹,上世紀60年代,雷嶺荔枝品種以烏葉為主,當時的種植方式比較粗獷,產量低,全鎮僅七個村子種了荔枝,面積也不廣。改革開放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每家每戶都分到田地,一時掀起荔枝種植熱潮,「那個年代群眾種植熱情也高,不少農民承包了土地種上了荔枝,也過上滋潤的日子。」

張海元便是其中一戶「過上滋潤日子」的人。時年30來歲的他刻苦耐勞又勤奮好學,曉得種植要領,沒多久就成為鎮上第一個「萬元戶」。他說,當時他種植的荔枝產量多,賣得也很好,獲益後馬上用這筆錢建起新房子。

時間回到1986年。從這年起,雷嶺鎮開始引進桂味、妃子笑、糯米糍等品種的荔枝。到1995年,全鎮幾乎村村都種起了荔枝,每逢收穫季節,漫山遍野的紅色果實與村民的笑臉交織成一幅生動的豐收畫面。

那麼,緣何雷嶺盛產荔枝?張海元介紹說,雷嶺鎮土壤屬花崗發育砂壤土,含多種礦物質;全年平均氣溫21.8℃,冬季絕對低溫在5℃左右,平均霜日少於5天,年均日照2000-2200小時;全年雨量充沛、水質優良、無水質和土壤污染……優良的生態條件,催生了更多荔枝品種到此「安家落戶」。

目前,雷嶺全鎮水果種植面積6.1萬畝,其中荔枝種植面積達4.4萬畝。張偉煒 攝

目前,雷嶺全鎮水果種植面積6.1萬畝,其中荔枝種植面積達4.4萬畝,主要品種有烏葉、赤葉、桂味、糯米糍、妃子笑等。經國家農業農村部產品質量安全中心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雷嶺荔枝產量達一萬多噸。

荔/志 一次「偶然發現」開啟出口旅程

進入21世紀初,雷嶺荔枝開始迎來歷史性轉變:首次走出國門,漂洋過海直抵國外超市賣場。

這一轉變源於張海元的「偶然發現」和原汕頭市檢驗檢疫局所作的努力。張海元說,他從1998年任鎮荔枝協會會長後,便開始探索如何讓雷嶺荔枝「走出去」。有一天,他偶然從新聞報導上看到一則新聞,內容顯示:饒平擁有當時出口美國的生產基地,在粵東地區屬於唯一。看完新聞後,他幾天睡不著覺,「雷嶺的荔枝品質也不差,理應也可以走出國門」。

2004年,張海元聯繫了原汕頭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並邀請該局派專業人員到雷嶺考察荔枝的品質是否符合出口標準。為促進雷嶺荔枝出口,該局撥款4萬元支援雷嶺老區進行荔枝果園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並積極向出口商推薦。

「當時,植檢技術人員多次下鄉,幫助雷嶺建立健全科學的荔枝生產和安全使用農藥等各項管理制度,還幫忙布設病蟲害疫情監控體系,創建了符合國際植物檢疫要求的出口荔枝果園2個1000畝。」張海元說。

此外,該局還出資6萬元,協助指導雷嶺做好荔枝收穫期的採摘、選果、冷藏、保鮮和包裝等工作,嚴格農藥殘留的檢測和裝櫃前的冷處理檢測,從而確保了雷嶺荔枝保質保量出口。

經原汕頭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推薦,最終,雷嶺鎮與佛山一家農產品外貿企業達成合作,通過這家企業,雷嶺荔枝開啟了遠赴美國市場的旅程。

張海元清晰記得,那是2005年7月6日下午,隨著經檢驗檢疫合格的2個貨櫃36.73噸裝箱荔枝的發運,汕頭「雷嶺荔枝」終於實現了跨出國門的「夢想」,首次獲得以「綠色農產品」身份出口到美國。

「雷嶺荔枝也能出口美國了!」談及此,張海元仍然很興奮,他激動地說:「荔枝首次出口美國這一大喜事,極大振奮了種植戶的信心,也給當地帶來較大的經濟效益。一些優質品種也供應港澳市場,其餘在國內各地銷售。」

荔/益 一顆荔枝鋪就富民之路

事實上,上世紀90年代,像張海元一樣從種植荔枝中獲益成為「萬元戶」的農戶不多,但通過種荔枝而走上脫貧致富的農戶不在少數。麻埔村村民陳金福就是其中一個典型。

今年60歲的陳金福,25歲開始就隨父母到自家承包的荔枝園,學習種荔枝的基本要領。由於勤奮好學,陳金福很快掌握種植技術。兩年後,他接過父親的荔枝園,管養起家裡100多棵荔枝樹。

漸漸地,陳金福發現,種植荔枝也是「靠天吃飯」的活,「荔枝一年僅一次收成,遇到『大年』時一年大概有兩萬元收入,遇到『小年』則賺得很少甚至賠本。」因此,剛開始管養荔枝時,趁著空閒之餘,他總會外出打點零工掙點零錢貼補家用。

時光飛逝。隨著種植技術越來越成熟,陳金福通過嫁接,把一些新品種引入荔園,而主打品種烏葉產量銷量也越來越好。2010年,陳金福一家六口搬離住了幾十年的20平方米平房,搬進約300平方米的三層「小洋樓」,一家人樂得合不攏嘴。

「現在生活比以前寬裕多了,不用再愁吃愁穿,可以說是邁入小康了。」看到致富希望,陳金福幹勁更足了。

在雷嶺鎮,從荔枝產業中受益、走上脫貧致富的農戶不在少數。

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東新村。該村位於大南山南麓,全村山地面積4500畝,荔枝種植面積2300畝。由於人多地少、交通閉塞,這裡曾是貧困村。脫貧的故事,正是從一顆荔枝開始。

在村支書、村委會主任張亞賢印象中,東新村產出的荔枝是雷嶺荔枝最好的,他孩提時還親眼見到一棵烏葉品種的荔枝樹產出千餘斤果實,令他難忘。

從2008年上任以來,東新村發生的點滴變化,張亞賢最為清楚。12年間,在上級政策的指導與支持下,東新村村容村貌在悄然提升,村民的收入也有漲。

東新村設有一個荔枝園,用於種植符合出口要求的荔枝。雷嶺荔枝出口這麼多年來,村民們不僅學到了科學的種植本事,還從中受益。」張亞賢說,東新村還是2008年以來每一年汕頭潮南荔枝文化旅遊節活動的舉辦地,每到這個節日,激增的客流也為村集體經濟帶來一些收入。

荔/業 以荔為媒做強做優雷嶺荔枝產業

「端午節這天,整個鎮車流量比平時增加了3倍,全鎮客流量相比以往同期大大增加。午餐和晚餐時間,鎮上的餐館基本滿座,今年這種現象還是頭一次見。」雷嶺鎮委書記歐陽仕認為,這是近期舉辦的2020汕頭潮南荔枝文化旅遊節引發的帶動效應。

在歐陽仕看來,這種現象絕非偶然:首先,通車後的揭惠高速公路雷嶺段改變了以往雷嶺交通落後的局面,方便了四面八方遊客前來觀光旅遊;其次,近幾年來雷嶺重視打好打響「旅遊牌」,已連續11年舉辦的荔枝節提高了雷嶺荔枝的知名度,慕名到雷嶺旅遊的遊客逐年增多,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實際上,雷嶺荔枝一直在探索「走出去」,讓外地更多人品嘗到雷嶺荔枝。歐陽仕介紹,近年來,雷嶺鎮通過做優做強荔枝產業,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逐步改變過去單一的農業生產局面。該鎮通過加強對果農的培訓、制訂荔枝栽培技術標準、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等方法,實現從傳統種植方式向現代科學管理方式的轉變,同時在汕頭市、潮南區政府部門的支持下連續多年舉辦荔枝文化旅遊節,不斷加大推介力度,使「雷嶺荔枝」在海內外享有了較高的知名度。

「今年的雷嶺荔枝既是『大年』又是豐收年,全鎮荔枝總產量達到12000噸。」他說,由於荔枝具有上市時間集中、保存期短的特點,一旦產量過大勢必面臨銷售困難的嚴重問題。為防止果賤傷農,鞏固精準扶貧成果,潮南區、雷嶺鎮黨委政府和各有關部門及早謀劃,積極爭取省、市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拓展各種渠道幫助雷嶺果農銷售荔枝,助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2020年雷嶺荔枝文化節以「荔枝 電商 慈善 旅遊 直播帶貨」營銷模式,帶旺了雷嶺荔枝產銷季,還帶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受訪者供圖

近期舉辦的荔枝文化節讓歐陽仕看到了探索的成效與驚喜。據了解,今年的雷嶺荔枝文化旅遊節活動規模為歷年之最,還有廣東廣播電視台兩位「名嘴」前來助陣,更有網紅主播首次亮相荔枝園開展直播帶貨。今年的雷嶺荔枝文化節以「荔枝+電商+慈善+旅遊+直播帶貨」營銷模式,帶旺了雷嶺荔枝產銷季,還帶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今年荔枝總銷售額有望突破1個億!」高興之餘,歐陽仕也清醒地意識到,目前,雷嶺鎮在荔枝產業的深加工方面仍存在不足,如冷鏈、保鮮、運輸、人才等,以及在電商銷售方面才剛剛起步,還需進一步探索、完善。

他表示,雷嶺鎮將繼續充分發揮和放大特色農業資源優勢,以荔枝文化旅遊節為契機,以荔為媒、以荔會友,以農產品供應、文化旅遊融入到粵港澳大灣區,助力三產融合的路子越走越寬,真正實現村強民富。

南方日報記者 張偉煒

【作者】 張偉煒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