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嶺「荔二代」:荔枝振興鄉村的「新農人」力量

南方plus客戶端 發佈 2020-07-02T12:57:18+00:00

「擁有這麼多荔枝樹,但以前為什麼窮,就是因為缺乏技術、缺乏推廣。平時,陳秋賢照常在村委會上班,空閒時就到荔枝園裡查看荔枝生長情況,一到豐收季,他就每天早起採摘荔枝,到8點半前就交由父母採摘,自己回到村裡上班,「採摘、工作兩不誤」。

「擁有這麼多荔枝樹,但以前為什麼窮,就是因為缺乏技術、缺乏推廣。」在麻埔村,「80後」村民陳秋賢找到了「窮根」。在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老一輩的傳統種植方式已不能帶來高效益,需要更多年輕人加入進來革新理念和技藝,「種荔枝是在幫別人賺錢」的局面正在改變。

採訪中了解到,目前雷嶺的果農絕大多數是老年人,在這個群體中,擔心種植荔枝後繼無人者不在少數。可喜的是,像陳秋賢一樣接受過高等教育、返回家鄉種起荔枝的「新農人」越來越多,為雷嶺荔枝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鮮的血液,也給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

從耳濡目染到主動接棒

陳秋賢是「荔二代」,生於1988年。從10歲開始,他跟隨父母到荔枝園裡,父母在為荔枝樹施肥,他則在一旁玩耍,掛滿樹枝的鮮艷果實是他兒時最難忘的甜蜜記憶。

「那時候,我經常與小夥伴到荔枝樹下撿因熟透而自動掉落的『落地果』,收集後就賣給別人製作荔枝果乾或罐頭,算是兒時最大的樂趣。」陳秋賢說。

由於經常跟著父母到荔枝園,陳秋賢也漸漸學會辨認荔枝的品種與一些栽種要領,初三暑假,他開始在父母的指導下學習農藥常識、為荔枝園除草和修剪樹枝。如今,30來歲的陳秋賢說起種植工藝已是頭頭是道。

其實,陳秋賢在讀完大學後曾到佛山南海一家公司工作了8年,在這8年期間,一到荔枝豐收季,他也會抽空回去幫忙,也漸漸意識到父母年歲漸長,家裡需要他來接棒。

像陳秋賢一樣返鄉種起荔枝的「新農人」越來越多,為雷嶺荔枝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鮮的血液,也給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張偉煒 攝

2017年,陳秋賢選擇回老家幫忙。他辭去原來的工作後順利考到村委會信息員的工作崗位。平時,陳秋賢照常在村委會上班,空閒時就到荔枝園裡查看荔枝生長情況,一到豐收季,他就每天早起採摘荔枝,到8點半前就交由父母採摘,自己回到村裡上班,「採摘、工作兩不誤」。

在傳承中不斷革新

「荔枝的收穫期通常是40天左右,一年裡就屬這段時間最忙了。我還年輕,這點辛苦不算什麼,只是不忍父母太操勞,希望能幫助他們,讓自家的荔枝越賣越好。」陳秋賢說,今年2月初,其父親開始讓他協助管理荔枝園,他從6月15日開始忙到現在還沒歇息過。

經過幾個月的協助管理,他開始意識到推廣的重要性。自返鄉後,他開始利用微信朋友圈推廣自家荔枝,也分享一些種植經驗,獲得許多點讚。

「採摘前,一些朋友看到朋友圈後就來找我買荔枝,目前我打算與朋友合作開個淘寶店賣荔枝、茶油等農產品。」陳秋賢說,他還準備嘗試改良園內現有的荔枝品種,通過嫁接方式將更優良的品種引入園內,讓荔枝園品質更優。

在他看來,荔枝行業固然是一條好的出路,但是如何將之做大做強,也是作為「新農人」的他所要思考的問題。

他認為,祖輩傳承的技藝不一定都是對的,在傳承的過程中要不斷革新,才能不斷提高荔枝的品質。「等忙完這一陣,我會認真總結經驗,多看一些專業技術書籍,學以致用,將書中的經驗與技術應用到實際工作中。」

文/圖:南方日報記者 張偉煒

【作者】 張偉煒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