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歲的「大佛寺」接受「微整形」

視界網 發佈 2020-07-02T12:57:42+00:00

據悉,彈子石摩崖造像建造於元末大夏王朝,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被老百姓稱為「大佛寺」,是重慶唯一的城市中心區的國保級石刻造像。

重慶網絡廣播電視台記者 秦澤君

位於彈子石街道集萃村1號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彈子石摩崖造像啟動修繕工程。據悉,彈子石摩崖造像建造於元末大夏王朝,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被老百姓稱為「大佛寺」,是重慶唯一的城市中心區的國保級石刻造像。

彈子石摩崖造像在數十年前經歷過簡單修復,但修復效果欠佳。今年6月開始,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修復專家將用1年的時間,對彈子石摩崖造像進行岩體穩定加固、五佛殿古建築修繕、元代大佛造像及明代五佛造像文物本體修繕保護,幫助造像「延年益壽」。

彈子石摩崖造像高10.6米、寬10.14米、深2.8米,龕內造像為一居中彌勒佛與左右脅侍弟子。這座面向長江的元代大佛造像,在歷史上是川江航運的重要地標,民間曾用「大佛洗腳、大佛洗手、大佛洗臉」表示長江水位變化。

「大佛面臨長江,意味著濕度相對高,這樣的濕度明顯不利於修復工作。」工程現場負責人張俊傑介紹,高濕度的空氣對於修復中的加固、回貼等工藝的效果都會大打折扣。張俊傑坦言,面對這樣的情況,只有採取錯峰修復。在持續性的高溫高濕的極端天氣下,停止施工;在間斷性高濕狀態,修復工作人員將在人工降濕除潮後,再進行本體保護,「本體保護以砂岩為主,修復工藝則採用清洗、除塵、脫鹽、加固、回貼、裂隙修復以及灌漿等。」

另外一個應對措施則是,在大佛造型的頂層、中間、下部,分別採用不同的工藝,在不同的區域採取不同的修複方案來實施。以下部的金剛台區域為例,由於沒有較多的紋飾,修復工作只需要將表面的附著物清洗掉,回貼開裂的縫隙,之後進行脫鹽工藝。而大佛造像的中間部分有了精美的雕刻,就需要更多的修復工藝,「雖然工藝複雜了些,難度增加了不少,但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修復質量。」

在大佛附近的清代建築五佛殿里,除了映入眼帘的腳手架,更吸引人眼球的,是用木板搭起的桌面上擺滿的,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修復工具。細細一數:除塵的20種、修復的14種、注漿(針管)12種......「文物修復做起來需要慎之又慎,光我們工作人員自己定製的工具就有10多種。」張俊傑介紹,數百年的風吹日曬,造像表面裂隙縱橫、風化和微生物病害嚴重,為了修復得更到位,由工作人員自己定製的工具一方面更順手好用,符合平日裡的使用習慣;另一方面,定製的工具更適合修復的造像,在一些不規則的弧線位置可以達到更好的修復效果。

南岸台 秦澤君

關鍵字: